代宗從任廣平王時,就對張氏忍讓三分,身居皇太子後也盡量不與她發生正面沖突。但張皇後深知皇太子表面不動聲色,内心卻對自己另有看法,是以一直尋求機會能在皇帝晏駕之後找一條退路。這一時期,往日與張皇後互為表裡、政治上互相利用的宦官李輔國此時手握禁軍,與她也不像從前那樣默契、投緣了。勢傾朝野、任内射生使的宦官程元振也依附于李輔國。宦官可以假借君命、口含天憲,李輔國不再需要背靠張皇後這棵大樹了。往日在馬嵬兵變、靈武分兵及肅宗即位之初鼎力合作的政治盟友,由于形勢與環境的變化而出現了不和。
随着肅宗病情加重,形勢已很明朗。一旦肅宗登遐歸西,代宗以合法皇位繼承人的身份即位就會順理成章。李輔國、程元振等當然不會輕易抛開皇太子另謀出路,因為宦官本來就是依附于皇帝而生存的。張皇後則不能不考慮皇太子一旦即位後自己的處境。是以,肅宗的重病不起,帶給她一種大廈将傾的末路之感。不過,面對即将引發的隐伏已久的宮廷較量,張皇後仍舊掙紮着投石問路。
她首先向太子發出了試探的信号。肅宗病重期間,代宗以皇太子身份往來侍疾,躬嘗藥膳,衣不解帶,極盡臣子之孝。就在太子前來侍疾時,張皇後對他說:李輔國久典禁兵,制敕皆從他那裡發出,他擅自逼遷太上皇,其罪甚大。他所忌者吾與殿下。今主上彌留,輔國暗中與程元振陰謀作亂,不可不誅。直接向代宗公開了她與李輔國之間的不和,試圖勸皇太子與之聯手對付李輔國。代宗何嘗不知其心思,不過,他沒有買皇後的賬,借口事需萬全而回絕了皇後。張皇後見太子不肯合作,便找來了肅宗的次子越王系。
張皇後對越王說:皇太子
仁惠,不足以圖平禍難。接着,又将她計謀誅殺李輔國的打算合盤托出,她問越王:汝能行此事乎?越王驚喜若狂,毫不猶豫地答應下來,表示願意與張皇後一起幹。張皇後暗中勾結越王系入宮,将圖廢立,就是密謀以越王取代代宗。
張皇後與越王系指令其心腹宦官内谒者監段恒俊、知内侍省事朱光輝等從内侍宦官中挑選200多名武勇之士,然後全副武裝待命。
張皇後打算用宮廷政變的方式來對付皇太子,也隻能找借口把太子召入宮中,想在長生殿解決問題。寶應元年四月十六日,張皇後以肅宗的名義,矯诏召太子入内侍疾。這一天,恰巧是肅宗降制令太子監國的同一天,從這點上看,宮廷圍繞着皇位繼承權的角逐并非一朝一夕,但沖突爆發的導火線正是代宗以太子監國。
在張皇後密謀策劃之時,内射生使程元振也沒有絲毫松懈,對于張皇後等人的動向,程元振掌握得一清二楚,他暗中向李輔國做了詳細彙報。
李輔國久掌禁兵,又有程元振配合,馬上做出反應,命程元振率手下禁軍埋伏于玄武門之西的淩霄門。這兒是太子入宮見張皇後的必經之地。李輔國和程元振都明白,此番較量,關鍵要掌握住太子這張牌。
太子既是法定皇位繼承人,又是肅宗業已降制書指定監國之人,擁立太子當然名正言順,又很穩妥、有利,更可擷取最大政治利益。是以,李輔國對這一安排也尤為精細,他要求有十成勝算。
形勢是千鈞一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