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社會,有不少女人都奔向獨立、個性化,而不再趨于那種生孩子,做家庭主婦,或者靠着老公的“施舍”一天天渾渾噩噩被圈養着生活。
作為那些成功靠着自己的能力脫穎而出的女性來說,在衆人眼裡就是一種女強人的标杆,她們成為了多數女人心中的榜樣。
可之是以那些成功的女人被萬衆矚目,是因為在衆多的女人中,畢竟還是極其稀少的,不少人效仿那些成功者的足迹,哪怕面對萬人所搶的獨木橋,還是不惜用一生去嘗試通過。
當大家都試圖用最原始的拼搏方式向上攀爬的時候,有一個女人,卻另辟蹊徑,用她獨有的眼光,和與其年齡并不相符的缜密心思,彎道超車,用最短的時間,成為了全球十大頂級豪門闊太。
她就是鄧文迪,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女人,沒有顯赫的家庭背景,父母也沒有傲人的人脈資源,她更沒有國色天香的容顔,人生卻能跳躍式的直線上升。這讓不少人奇怪,這樣一個奇女子,是通過怎樣的方式,在這萬花叢中獨樹一幟的。
下面就為大家打開她的過往,一睹她的整個成長史,以此來探究她是怎樣繪畫出自己絢麗的人生藍圖。
01
出生與成長
1968年12月5日,鄧文迪出生在山東濟南市的一戶知識分子家庭裡,父親是個工程師,因為要長年在外出差,是以陪伴最多的還是她的母親,母親讀過幾年書,對于當時來說,也是一個有文化的婦女。
由于父親工作需要,在小鄧文迪出生不久,全家人就搬到了徐州生活,從小就感覺徐州的文化,可以說鄧文迪其實是個地道地道的徐州人。
鄧文迪有三個兄弟姐妹,兩個姐姐一個弟弟,她排行老三,父母原來給她起名叫“鄧文革”,從名字上就能看出當時的中國所經曆過的痕迹,也可以看出當時她的父母希望能把她當男孩養。
雖然上有兩個姐姐,但家務活鄧文迪一點也沒少做,更多的,是父母的嚴厲管教,尤其是母親,也許是出于自己未能有機會念完書,對于幾個孩子的學習,更是極其上心,家裡擺放最多的就是古詩詞。
由于母親從小就重視孩子的讀書,再加上鄧文迪從小就天資聰明,未上國小的時候,就能熟背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詩句。
1974年,鄧文迪進入到徐州市少華街國小上學,小小年紀的她就顯現出了過人的天資,深得老師們的喜愛,得的大紅花也是全班最多的一個。
1979年,鄧文迪考入了徐州市第一中學,這所中學在徐州也是比較優秀的,一直到她步入高中就讀,才開始了一個人的生活曆練。
因父親工作調動,鑒于鄧文迪成績優異,怕接連的轉學會影響她的成績,在得到鄧文迪的同意後,把她托付給了當地的一個朋友,也正是這三年的獨處,給鄧文迪建立了獨立、果敢的性格。
鄧文迪在高中就讀時,很喜歡體育運動,而當時她的身高已經達到了1.77米,在教練看來就是一個運動員的好苗子,如鄧文迪所願,她被選入了校排球隊。
雖然每天的訓練很苦,但對于鄧文迪來說是開心的,也曾為學校拿過比賽名次,但一次意外的韌帶嚴重拉傷,導緻她從此離開了排球。
由于之前排球的訓練導緻她的成績有所下滑,為了能與家人早日團聚,她在報考志願中,選了一個自己能拿得下來的分數線的學校,廣州醫學院。
也許之前的家庭影響和一個人三年的獨立生活,讓鄧文迪的思想遠不同于同齡人,在她心裡更多的是一種對生活的奔放,以及性格的展現。
也正是如此,才有了接下來,她傳奇人生的開端。
02
人生的第一次跨越
在大學期間,她更好地展現出了自己的社交天賦,隻要一有空,她就會參加大大小小的社會活動,可以說,在學校裡隻要提到鄧文迪無人不曉。
在那個年代,不少人都抱有美國夢,希望自己能在有生之年,進入這個讓全世界的人都為之癡迷的國度,當然也包括鄧文迪,在她的心底早就埋下了這樣的種子。
而與别人不同的是,他人也許隻是一個夢想罷了,更多的會以通過努力學習的方式來改變人生,而鄧文迪卻早早規劃好了一條通往夢想的小路,這樣的小路在她看來,是一條立馬可行,最切合實際,也是最近的路。
在某一次校外活動中,鄧文迪認識了從美國來的一對夫婦,徹裡夫婦,對于當時“一窮二白”的她來說,不停地思考着用怎樣的方式讓她與眼前的這對美國人更好的深入交流呢?
她開始主動提議,要帶他們好好的在廣州遊玩,全程不厭其煩的為他們講解中國的美食和曆史文化。接下來鄧文迪的計劃也随之展開。
她告訴徹裡夫婦,自己的英文不好,希望能教她英文,也正是所謂的學習英文,讓她與這兩個美國人交往更加密切。
一年後某一天,徹裡夫婦要回美國,鄧文迪終于表示,她很向往美國,希望能幫助她到美國學習,最終在徹裡夫婦的幫助下,獲得了美國的學生簽證。也正是這一步,讓她與夢想更近了。
來到美國的鄧文迪不僅與徹裡夫婦的女兒同住,每日的生活費也全都由他們支付,又在徹裡夫婦的幫助下進入了加州州立大學北嶺分校學習,可以說徹裡夫婦完全等同于她的衣食父母。
可有俗話:這個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就在衆多人正在為徹裡夫婦如此對鄧文迪照顧而感到不解時,終于有一天,在徹裡妻子整理衣物時發現老公與鄧文迪在廣州的嬉戲照片,照片裡鄧文迪的身姿一覽無餘。
最終在妻子的逼問下,徹裡先生承認他确實深深地愛上了這個中國姑娘,其實從一開始,鄧文迪就與這個大她将近30歲的男人有了地下情,而徹裡先生從頭到尾毫無保留的對她的幫助,也就在情理當中了。
不久,在徹裡妻子的怒吼下,她與徹裡先生搬到了外面居住,并于1990年2月,兩人領了結婚證,當時鄧文迪22歲,徹裡先生53歲。
其實徹裡先生已經無法幫助自己繼續走向夢想了,而之是以與其結婚,一是為了還徹裡先生的這份情,二也是最主要的,就是為了能在美國拿到簽證,這也為她長期駐紮在美國打下基礎。
03
人生的第二次飛躍
如果說,她能邁入美國,更一步接近夢想,是歸功于徹裡先生的話,那接下來,她能步入美國著名的耶魯大學,那就要提到另一個男人,沃爾夫。
沃爾夫不再是之前那個糟老頭模樣,展現在鄧文迪面前的,是一個名副其實的高富帥,當時也不過才20歲左右,鄧文迪與他認識也是因一次工作機遇的碰面。
當時她來到由李甯經營的一家體操學院工作,主要從事教練與客戶的溝通,而沃爾夫是場館的經理。鄧文迪就不斷的找機會與沃爾夫接近,慢慢的沃爾夫被她的才華和滿身的女人味吸引。
久而久之,她便與沃爾夫發展成了情侶關系,而對于她與徹裡先生的關系卻隻字不提,結果證明,鄧文迪這一次的選擇是非常對的,她成功的通過沃爾夫進入了著名的耶魯大學商學院,後拿到了MBA學位,這為她下一步的路夯實了基礎。
而之後,鄧文迪一拿到了美國簽證便與之前的徹裡先生離婚了,其實徹裡先生在與她結婚後的幾年裡也是遭受着她的“精神折磨”。因為他心裡明白鄧文迪從頭到尾隻是利用他而已,之間并沒有任何感情可言,而隻有一樣是真的,就是徹裡先生确實被這樣的一個女人迷住了。
鄧文迪拿到耶魯大學MBA學位後開始考慮到金融之都香港發展,在一次飛往香港的飛機上,她有幸坐在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跨國媒體集團,默多克集團的董事卓智仁旁邊。
這時的鄧文迪又展現出了社交天賦,全程與卓智仁攀談,從家常聊到事業,卓智仁看着眼前這個從耶魯大學畢業的高材生,聽着她之前的工作經曆,慢慢地對這個女人産生了興趣。
也就在這架飛機上,鄧文迪得到了卓智仁的好感,輕松謀到了到衛星電視公司總部實習的機會,也就是這份工作讓她有了質的飛躍。
她在公司底層通過自己的不斷學習,逐漸爬到了高層,在一次會議上,在大家都面對一個比較棘手的問題時,鄧文迪毛遂自薦,用流利的英語把自己的觀點和建議提了出來,也就是這次讓默多克眼前一亮。
通過這一次的突顯,在默多克随後的出訪和考察中,鄧文迪毫無懸鍊的跟随其後,同時也增加了她與默多克獨處的機會。鄧文迪既是他的随行秘書也是他生活中的保姆,可以說後來默多克感覺到,無論是生活中還是工作中,他已經完全離不開這個全能女人了。
1999年6月,69歲的傳媒大亨默多克與鄧文迪在私人遊艇上結婚了。對于鄧文迪之前的事情,默多克也心知肚明,是以在結婚時就簽了一份協定,鄧文迪無權繼承他的任何财産,除非兩人能有孩子,孩子是可以分得公司部分股票的。
也正是這後面的一句話,讓婚後的鄧文迪通過科技手段,試管嬰兒,先後成功生下了兩個女兒,可以說兩個女兒一生下來,就分得了好幾億的财産,當然也就等同于鄧文迪擁有的了。
婚後沒過多久,2012年11月,默多克與鄧文迪便結束了為期2年的婚姻,雖然之前協定上要求不能得到默多克的任何财産,但離婚後的她與女兒分得曼哈頓的三層頂樓豪宅較高價的電梯大廈,以及一套位于在北京故宮邊的四合院。僅四合院初步估價就1個多億。
至此,鄧文迪已經身列億萬富翁行列,她這一生,用精彩都不足以描述,而她的一步步上位也給了我們一些思考。
有不少人對她這種一步步過河拆橋的做法嗤之以鼻,認為女人就不該學她這樣,更多的是要靠自己的能力攀升,也有不少人認為,鄧文迪為了達到目的,手段不用極其,根本就毫無廉恥。
可無論她是怎樣的一個人,從她身上都能看出一點,那就是不斷地提升自己的認知能力,在每一個關卡,她都懂得先苦後甜,延遲享受,通過不斷精進自己,讓對方看到自己的價值,通過得到對方的賞識,進而讓自己飛得更高。
從鄧文迪身上,我們完全可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她用精彩的一生告訴我們一個鐵的定律:機遇永遠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
對于鄧文迪,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