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
教師團隊”名單公布
根據《教育部關于開展第二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建立活動的通知》,經組織專家評審,确定第二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其中,上海有8個團隊入選:
其中,楊浦2個團隊入選!
分别是:
複旦大學葛均波院士團隊
同濟大學幹細胞生物學教師團隊
心髒,曾是手術刀最難以觸及的禁區,在方寸之地“穿針引線”,容不得半點閃失。中山醫院心内科教師團隊在心髒的方寸之地,用創新破解着生命的密碼。醫者亦是師者,在課堂的三尺講台,他們也用言傳身教培育後起之秀。
1999年,中山醫院心内科教師團隊帶頭人葛均波辭去德國Essen大學血管内超聲室主任的工作,回到中山醫院心内科任職。近年來,在葛均波的帶領下,團隊以臨床實際問題為着眼點,以國家衛生領域的重大需求為目标,以缺血性心髒病為重點攻關方向,并以此為突破點,開展輻射整個心血管疾病事件鍊的防控研究,尤其聚焦于缺血性心肌疾病的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轉化醫學研究。
長期以來,團隊在葛均波的帶領下,緻力于推動大陸心血管疾病臨床技術革新和科研成果轉化,在血管内超聲研究、新型冠脈支架研發、支架内再狹窄防治等領域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為提升大陸心血管病學領域的國際學術地位做出了突出貢獻。
為了推動中國醫學創新的整體進步,2015年,葛均波與團隊牽頭成立了全國首個以醫生為主體的創新團體——中國心血管醫生創新俱樂部(CCI)。目前該創新孵化平台已成為目前國内最具影響力的醫生創新平台之一,推動了大陸心血管醫療器械的自主創新程序。
葛均波也把堅持創新的理念傳遞給自己的學生,他非常注重原創性,并經常告誡學生,“出去講課,盡量講我們原創性的東西,用我們自己的資料,要帶着臨床實踐中的科學問題開展基礎和臨床研究,國外的一些研究結論要批判地接受”。
“醫本仁術,德乃醫本。”這是葛均波在教授學生時常說的一句話。雖然身兼數職,事務繁雜,葛均波仍然每月都會在導管室親自給前來學習的研究所學生們手把手示範冠脈介入手術的基礎操作,并耐心講解手術思路和要點。同時,葛均波十分注重培養學生人文素養。他主持制定疫情防控形勢下心血管疾病的診療流程和防護政策,号召學生們積極參與疫情防控和特殊醫療器械的研發,還利用網絡會議等多種線上途徑宣講解讀,為疫情的科學防控、精準施策提供強有力的專業保障。疫情防控期間,葛均波自己帶頭,組織中山醫院130多名心内科醫生,免費遠端問診,給患者診治提供友善。他用一系列的行動向學生們诠釋了什麼是醫者擔當。
在教授學生時,葛均波時常強調和患者家屬談話溝通,要從患者的角度出發,根據患者的自身情況和病變血管的狀況選擇最有利于患者心功能恢複和生活品質改善的治療方案和手術器械。他時常告誡學生,不要有太多的功利心。“手術不在多,在精,别人做不了的你能做,這是真本事,别人做五例,你做十例,這是工作量”。他還反複叮囑學生,科學研究一定要實事求是,不能因為所謂的“高影響因子”犧牲科學研究的嚴謹性和真實性。
在葛均波看來,現如今,老師不僅僅在學術領域影響着學生,還從道德品質等方面對學生産生很大的影響。“在學生眼中,老師就是典範。”如同葛均波導師陳灏珠院士在專業知識、科研思維和人格魅力對他産生了深遠的影響一樣,如今,他也努力将師道傳承延續。“在學生進入我的團隊之前,我都會給他們提供一至兩個研究方向,我不會把框框定得過死,使他們有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但是學生的一些科研想法,我是要聽彙報的,并會給他們的想法提一些修正意見,然後再去實施。”葛均波表示,自己對于學生的培養盡力做到因材施教、因時施教、因用施教,“這也為給學生一個好的出路提供保障”。
為了積極推進國家醫學人才隊伍建設,葛均波作為主編,組織并帶領包括團隊成員在内的衆多國内醫學專家編寫了第八版和第九版《内科學》教材。團隊中絕大多數成員均身兼教師和醫生雙重身份。作為教師,團隊全體成員教學管理經驗豐富,平均每人每年為在校大學生及研究所學生授課1-2門。作為導師,團隊着力提升學生醫學技能,同時培養科研思維,強調科研誠信。
團隊多年來一直在為實作全民心血管健康努力奮鬥,立足國家衛生領域重大需求,以臨床實際問題為出發點,廣泛布局,重點攻關,開展輻射整個心血管疾病事件鍊的防控研究。團隊先後承擔了包括 “十三五”“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國家傑出青年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科學基金、國家863計劃(首席科學家)、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211工程重點學科建設項目、985工程重點學科建設項目在内的國家和省部級科研項目40餘項,建立建設包括國家放射與治療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病毒性心髒病重點實驗室、中國醫學科學院心血管技術與器械創新單元、“心血管介入治療技術與器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在内的國家級和省部級平台近10個,主要成果總結發表SCI論文500餘篇。發動全團隊的力量,積極投身“健康中國2035”,助力中國心血管防治戰線建立,促進中國心血管事件拐點早日到來。
葛均波表示:“目前工作團隊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在為患者解除病痛、慢病管理的道路上,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未來我們将繼續秉持初心,繼續通過自己專業的技術為廣大老百姓帶來更多的福音。”作為一個充滿活力、協力發展的團隊,葛均波團隊仍将繼續為各位成員和醫學生們搭建攀登學術前沿的階梯,做他們成長成才的巨人之肩,為中國心血管事業的發展培養了衆多優秀人才和後備力量。
寒假春節期間,同濟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高紹榮教授團隊的實驗室每天仍燈火明亮。今年團隊的不少老師和同學都留在了學校,繼續着科研工作。“我們目前有多個重要的科研項目都進行到了最關鍵的階段,很多老師和學生都在堅持工作,我春節期間也在進行研究論文的修改和投稿,力争産出更多創新性成果。”高紹榮教授說。
團隊由 11 名教師組成,矢志科技報國,主要從事早期胚胎發育和體細胞重程式設計過程中的表觀遺傳調控機制方面的教學和科研工作。“除了睡覺,一年中的絕大部分時光都是在實驗室度過的。”課題組成員李延鶴回溯自己博士生活時很是感慨。他記住了高紹榮老師在新生見面會上的“科研當然不是坦途,唯有心懷家國,才能奮發進取、笃定前行!”
李延鶴記憶裡,實驗室是個小世界。各種各樣的器皿、各種形狀的儀器,高高矮矮的架子,無聲而小步快走的青春身影,三兩個學生圍着一位年輕老師問話、讨論......這就是實驗室每天的日常,而這樣的忙碌從春到冬,無論寒暑。
2020年年初居家隔離期間,團隊的老師一方面組織低年級的學生在家學習文獻,積累理論知識,一方面将處在關鍵節點的項目的實驗工作承擔了起來,維持了細胞和動物實驗的正常開展,保證了實驗資料的産出進度。“真的太不容易了。”一位老師談起疫情期間的工作,感慨道:“當時隻有老師和博士後能進校,要做實驗,要安撫學生情緒,還要準備網絡授課,大家都忙到飛起了。”
實驗室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是探究生命初始階段,也就是早期胚胎的發育調控機制。這一研究對于人類生殖健康改善、輔助生殖技術的改進,以及克隆技術的改進等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各種胚胎實驗需要嚴格遵循實驗動物的生理周期,是以也被學生認為是實驗室中時間跨度大、實驗難度高的“大實驗”。團隊内負責胚胎顯微操作實驗的老師都要求非常嚴格,因為這些敏感的胚胎材料,往往會因為激素使用量、培養條件和操作手法等細節改變而呈現出發育效率的不穩定。
“大家每次做實驗的時候都要格外小心,就像期末考試一樣,老師們都要提前跟我們過好流程,還要時刻盯緊細節。”一位博士生說,“我這次實驗提前3天就要開始給小鼠打激素,操作完的胚胎要按照發育階段觀察收樣,然後再進行組學文庫的建構,完整做下來需要十天,觀察時間有時候要到夜裡12點。我們還有的實驗是要淩晨進行。”這樣的辛勤付出也迎來了豐碩的回報。團隊在Nature 等國内外頂尖期刊上發表百餘篇學術論文,研究成果榮獲 2020 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019 年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入選 2016 年度中國生命科學領域十大進展。
“除了科研,我們也很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高紹榮說,緊張的科研之餘,實驗室開設了一個跑團群,鼓勵大家積極鍛煉身體。在跑團群裡,學生會上傳自己跑動的距離,每月跑步達到一定的數量,實驗室還會給予一定的獎勵。“學校、院裡組織的籃球賽、足球賽、羽毛球賽都有我們男男女女的身影。老師和我們每周都會一起打幾次籃球的。”同學們說。
一個優秀的團隊,離不開成功的人才梯隊建設。在青年科學家培養方面,高紹榮教授團隊先後7人獲得國家高層次人才計劃,兩人領銜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多人獲上海市各項人才計劃資助,成為同濟大學有口皆碑的“千裡馬養成場”。
“我們團隊裡7位高層次人才都是80後的年輕人,學術和教學都很優秀。”說起團隊人才培養的事,高老師就笑容滿面,“我們團隊每個青年教師目前都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細分領域,同時也為大團隊的管理服務,比如陳嘉瑜老師是實驗室的義務管理者,幫助規範實驗安全和規範,王譯萱和樂融融老師進行很多實驗教學工作,高亞威老師管理測序相關工作。”
“我們團隊裡的很多年輕老師,他們現在是團隊的骨幹。”高紹榮團隊的李翀老師說,“大家在聚焦國際幹細胞基礎與轉化的重大基礎科學問題的同時也形成了各自的特色,能夠協作互補,更好更高效地完成項目研究”。
青年教師在科研工作中成為團隊的核心主力,也成為學生身邊的标杆。團隊的高亞威老師是86年出生的年輕教師,是團隊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的第二完成人。她在與學生交流中經常會提到團隊對個人發展的支援。“一個優秀的實驗平台對我們這些年輕老師的發展成熟真的幫助很大。我們不用太多考慮經費的壓力,能夠去開發一些有風險、但是更有創新性的實驗技術。”高亞威老師說,“高紹榮老師幫助我們建立了成熟的科研思想,也幫助我們樹立了教書育人、傳承知識的堅定信念,是我們永遠的榜樣。”
高紹榮教授帶領的團隊現有導師11名,博士生39名、碩士生4名,人才培養成績十分喜人。他說,他們團隊已經培養出50餘名畢業生,近期的大組會有70多人,其中學生近60人。近5年來,高紹榮教授導學團隊中有3名研究所學生擔任研究所學生黨支部書記、2位青年教師被評為院先鋒黨員、2名研究所學生獲得同濟大學優秀學生幹部、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優秀共産黨員稱号、14名研究所學生獲得國家級、校級及院級獎學金,2名研究所學生獲得同濟大學優秀畢業生稱号,1名研究所學生獲同濟大學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2021年11月3日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以高紹榮教授為第一完成人的項目成果榮獲2020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第二與第四完成人同樣出自他的團隊。在他的引領和帶動下,團隊中的康岚、高亞威、王譯萱、陳嘉瑜、李翀、樂融融等導師也潛心育人,主動思考育人之責,逐漸實作從‘要我育人’‘ 我要育人’ ‘我能育人’的思政育人更新,形成同心育人的格局。
提起帶團隊、培養人才的訣竅,高紹榮說,老師的自律是保證,老師每一天都是移動的榜樣,“首先我們要創造一個好平台。确定我們做什麼,往哪個方向做,然後,平台上的人隻管勤奮耕耘;其次,營造一片自由的天空,讓大家在這個大平台、大體系内天馬行空、自由發揮;第三,經常讨論,碰撞思想,衆人拾柴添旺火就能少走彎路。我現在做的工作主要是協調、推進,會診疑難雜症。我們大組會彙報課題進展大家會診,接着開重點工作會推進重點項目,最後是具體項目讨論,完善細節。”
編輯:吳百欣
資料:上海教育複旦大學 同濟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