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故事|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于美之殿堂,見“生命之光”

在“雙奧之城”北京的五四大街一号,“皇城根遺址”邊,坐落着中國唯一的國家造型藝術博物館。白色中式樓宇,飛揚着層層氣派的黃色重檐,檐下匾額題寫着:中國美術館。

這裡是美的殿堂,以一幅幅大美不言的畫作,記錄和展示着不因歲月的流逝而褪色的愛與生活。

中國故事|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于美之殿堂,見“生命之光”

中國美術館外景。受訪者供圖

在疫情防控形勢嚴峻的當下,在北京冬奧會舉辦之際,這裡正進行着以“生命之光”為主題的第九屆中國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來自全球117個國家和地區的573位美術家的707件(組)作品,在此點亮“生命之光”。

中國故事|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于美之殿堂,見“生命之光”

《生命之光》。受訪者提供

追·奧林匹克之光

體育與藝術融為一體,是現代奧林匹克精神的題中應有之義。現代奧運先驅顧拜旦說:“體育運動必須創造美,并為美提供機會。它創造美,是因為它創造了活生生的雕塑——運動員;它為美提供機會,是因為通過建築、場景和慶典帶來了美。”

中國故事|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于美之殿堂,見“生命之光”

《體育強國,夢想激蕩》。受訪者提供

雙年展期間,走進中國美術館,人們無不被撲面而來的運動之美所感染。畫家王學賢、燕娅娅、王學儒創作的油畫《體育強國 夢想激蕩》上,一束“強光”橫穿畫面,代表中國運動史上的生命之光。

畫家李宏鈞的國畫作品《生命之光》被認為是“冬季運動百科全書式的作品”,表現了各項冰雪運動的生動景象,畫面上世界各國運動員和人民群衆的隊列,則展現着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團結友愛精神。

實際上,這是中國美術館與奧運的第二次“握手”。在2008年,與北京夏季奧運會相伴随的第三屆北京雙年展的主題是“色彩與奧林匹克”,而本屆雙年展的主題“生命之光”與之一脈相承,延續着藝術的多元化取向。

“藝術和體育有着天然的聯系,體育運動是創造美的源泉。”本屆雙年展主要策展人、中國美協分黨組副書記陶勤說。

中國故事|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于美之殿堂,見“生命之光”

胡淇岸(右)和胡依珊展示臨摹作品。新華社記者 朱昊晨 攝

畫家張湸的作品《一起向未來——2022北京冬奧會歡迎您》前,小朋友們席地而坐,悉心臨摹。5年級國小生範卓爾在平闆電腦上畫了“冰墩墩”,她的好朋友李依墨為國家遊泳中心設計圖示;8歲的胡淇岸用運動員、冰場、雪山等奧運元素拼貼出2022的字樣,她4歲的妹妹胡依珊則描繪了童趣滿滿的奧運賽場……

中國故事|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于美之殿堂,見“生命之光”

李依墨(左)和範卓爾在展示自己的作品。新華社記者 朱昊晨 攝

12歲的王梓潔最喜歡“冰墩墩”“雪容融”并肩奔跑、舉起火炬的畫面,因為那展現了冬奧賽場上“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的精神,她說,希望能用畫筆“為運動員們加油”。

中國故事|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于美之殿堂,見“生命之光”

王梓潔在美術館裡繪畫。新華社記者 朱昊晨 攝

記·抗疫中人性之光

“向來冰雪凝嚴地,力斡春回竟是誰?”這是宋代詩人陸遊在《落梅》中寫下的詩句。在陶勤看來,着眼當下,“力斡春回”的正是拯救生命的白衣天使和英勇抗擊疫情的人民群衆。

在雙年展上,兩幅以抗疫為主題的作品格外受人矚目。一幅是丁志偉的《生命之光》,以群像畫作長卷講述了從疫情暴發到控制疫情、再到渡過難關的中國抗疫故事,卷中鐘南山的形象刻畫入微。

中國故事|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于美之殿堂,見“生命之光”

《同心抗疫》佛山卷。受訪者提供

另一幅由鐘南山親筆題詞的《同心抗疫》,靈感來源于宋代《清明上河圖》,以散點透視的筆法,将佛山、廣州兩城的景點風物和當地抗疫行動中各行各業、成百上千的人物濃縮于徐徐展開的畫卷中。醫護人員、警察、百姓、外賣員……每一個人物的姿态動作都栩栩如生。佛山祖廟、佛山市青少年文化宮、中山紀念堂、廣州市人民政府……每一處建築的門窗廊柱都宛若複刻。

“看到核酸檢測的場景非常震撼。天氣很熱,有很多志願者、醫務工作者參與進來,能感覺到大家齊心合力希望戰勝疫情的情感,我希望能通過作品傳達出中國人不怕困難、團結努力的精神。”《同心抗疫》作者陳志傑說。

現場觀衆趙玉玲說,通過《清明上河圖》,今人得以一窺宋人的生活,也許在千年後,後人也将通過《同心抗疫》了解當代人民和疫情鬥争的不凡曆程。

中國故事|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于美之殿堂,見“生命之光”

觀衆在參觀展覽。新華社記者 朱昊晨 攝

陳志傑認為,疫情期間的藝術創作展現着人們對社會的關注,希望通過作品把希望和信心傳遞給身邊的人,讓社會變得更好。他說,雖然畫作裡的場景發生在廣東,但抗疫故事卻是全國性的、全球性的。

如法國畫家雷諾阿所說,痛苦會過去,美會留下。作為一種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藝術形式,美術為我們銘記人性之光輝。待人類戰勝疫情時,留在共同記憶中的,是抗疫中可愛可敬的鮮活生命。

中國故事|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于美之殿堂,見“生命之光”

尚塔爾·安德裡亞·巴泰勒米的作品《走向光明》。受訪者提供

彙·中外藝術之光

本次北京雙年展不僅有中國藝術家的作品,也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外國傑作。

來自法國的《奧林匹克精神》《走向光明》,來自意大利的《木版畫》,用不同的繪畫風格、迥異的色彩筆觸傳遞着同樣熾熱的體育精神,實作着藝術上的“民心相通”。

印度尼西亞畫家魯瑟裡筆下,全副武裝的防疫人員懷抱着地球陷入深思,傳達着對疫情的擔憂;黎巴嫩畫家的《期盼》中,金發少女在陽台上摘下口罩眺望遠方,憧憬未來;高棉畫家的《如果沒有新冠病毒》中,人們縱情舞蹈……

中國故事|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于美之殿堂,見“生命之光”

觀衆在觀展。牆上的畫作是印度尼西亞畫家魯瑟裡創作的《艱難與希望》。新華社記者 朱昊晨 攝

“藝術在疫情期間可以為人們提供一個團結抗疫和舒緩情緒的通道。”在雙年展開幕式上,參展國駐華使館代表印度尼西亞駐華大使周浩黎說,北京雙年展不僅是共享來自世界各地最美麗、最有意義的藝術品的絕佳平台,也是展示人類對疫情過後充滿希望的美好未來的有益平台。

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說,美術成為了連接配接戰勝疫情與奧運精神間的橋梁,彰顯出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底色。展覽主題“生命之光”,涵蓋奧運精神及抗疫精神,兩種精神高度契合,集中展現了人類生命的價值、尊嚴、能量和光輝。

陶勤說,這些作品讓我們反思,在社會面臨困難的時候,藝術應該做些什麼。

在中國美術館裡,中外作品彙聚“奧運之光”“人性之光”“藝術之光”——這些,都是生命的光芒。在策展人們看來,“生命之光”北京雙年展,正是在用視覺藝術語言譜寫生命的贊歌。

總策劃:趙丹平

統籌:衛鐵民、劉恺

監制:闵捷

記者:談昦玄、闵捷、朱昊晨、洪澤華、孟佳

攝影:朱昊晨、洪澤華、林昊飛(實習)、陳恺婧(實習)

視訊制作:洪澤華

編輯:朱昊晨

新華社對外部 新華社廣東分社 聯合制作

中國故事工作坊出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