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萬縷金絲織白玉 絢麗華彩傳世間

萬縷金絲織白玉 絢麗華彩傳世間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譚廣輝進行廣彩創作。 南方日報記者 肖雄 攝

萬縷金絲織白玉 絢麗華彩傳世間

1. 廣州十三行博物館,廣彩堆塑花卉人物紋獅鈕蓋扁對瓶。 南都資料圖

萬縷金絲織白玉 絢麗華彩傳世間

2. 廣彩“紅船旭日”瓶。 南都資料圖

萬縷金絲織白玉 絢麗華彩傳世間

3. 翟惠玲作品《品茗圖》。 翟惠玲供圖

萬縷金絲織白玉 絢麗華彩傳世間

4. 李溢坡作品《寄春君》。 光藝廣彩手繪瓷供圖

廣彩瓷

非遺百科

廣彩瓷燒制技藝 國家級非遺

廣彩全稱“廣州織金彩瓷”,特指燒制于廣州地區的織金彩瓷及其采用的低溫釉上彩裝飾技法,以炫彩華麗、金碧輝煌的特點聞名于世。廣州織金彩瓷是在白瓷胎面滿繪色彩斑斓的圖案燒烘而成,約有2000多個花色品種,制作工藝包括選瓷、設計、描線、填色、織金、封金鬥彩、燒烘7個環節。

約有2000多個花色品種

廣州織金彩瓷始于清朝康熙晚期,盛于乾隆、嘉慶年間,流傳至今已有三百餘年的曆史。清中葉後,廣彩因制作時融入了西洋工藝,尤受西方青睐,皇室貴族紛紛前來定制,廣彩一躍而與青花、五彩并列為大陸的“三大外銷名瓷”,遠銷100多個國家。2008年6月,廣彩瓷燒制技藝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廣州織金彩瓷是在白瓷胎面滿繪色彩斑斓的圖案燒烘而成,約有2000多個花色品種,制作工藝包括選瓷、設計、描線、填色、織金、封金鬥彩、燒烘7個環節。所選瓷胎多來自景德鎮,要求潔白如玉,猶如“萬縷金絲織白玉”。

描線、填色,是最能展現廣彩工藝技巧的重要環節,其繪工精細,既有散花鵲、織金人物羽毛、折色人物等獨特技法,又融入了嶺南派國畫的墜粉、雙勾、草蟲等技法,吸收了西洋的油畫、鋼筆畫技法,還形成了滿地開光、錦邊花心、通連式、滿面式等彩繪式樣。

以乳金作地色,故稱織金地

織金是廣彩獨創的工藝,其以乳金作地色,用以烘托彩繪圖案,故又稱織金地,在晶瑩如玉的素白瓷胎上,更顯得金碧輝煌且永不褪色。燒烘為廣彩制作的關鍵,因所用顔料以水調成,彩繪時層層施彩,爐火溫控不當容易變色,一般需控制在攝氏800℃左右的較低溫度,成品色彩才能達到明亮豔麗的效果。

釉上彩繪代表,堆金積玉

廣彩瓷燒制技藝是釉上彩繪的代表,它根植于民間,是嶺南文化的重要載體,具有重要的文化和曆史研究價值。其彙廣州彩、景德瓷于一體,融北方傳統瓷藝彩繪與嶺南畫派技法、中國彩瓷工藝與西洋瓷藝及繪畫技術于一身,以南北交輝、東西合璧而獨樹一幟,也以“堆金積玉”的技藝特點而别具一格,因而也成為了中西、南北多元文化交流的見證。

傳承

南北交輝 東西合璧

譚廣輝 開拓新路,再現廣彩盛世

譚廣輝,廣東省工藝美術大師,2018年5月被認定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廣彩瓷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1979年,高中畢業的譚廣輝被配置設定到廣州市織金彩瓷工藝廠做學徒,跟随第二代廣彩傳人歐兆祺學習廣彩的基本技藝,從此走上了廣彩創作之路。1986年,他被推薦到廣州美術學院裝潢設計專業進修,通過系統的理論學習提高了藝術修養。

在技藝上,譚廣輝把廣州彩瓷優秀傳統與中國畫技法的美學理念融彙一體,熟練廣彩技法的運用與表現,在傳統着彩方法基礎上,大量地吸收西洋畫的手法,與中國畫畫法有機結合,以色彩鮮豔絢麗、圖案工整、畫工精細的藝術特色獨樹一幟。

2004年,他成立了自己的廣彩瓷藝術工作室,決定走精品化路線。從設計到燒制,一件作品兩三個月完成是常事。譚廣輝認為,300多年來,廣彩一直是重要的對外貿易産品,常作為歐洲王公貴族的裝飾瓷和日用瓷,具有很強的國際影響力,在西洋掀起了一股“東方美”潮流。是以,他多年來緻力于根據市場的需求開發更多适銷對路的産品,重振廣彩瓷“當年風采”。除了作品形制、題材的創新,譚廣輝還開拓了文創産品路線,用廣彩技藝制作吊墜售賣。此外,他還把觸角延伸到上遊行業,将廣彩技藝和陶瓷燒制技藝融合在一起,制作更符合現代審美的瓷器系列。

除了産品創新,譚廣輝還十分注重技藝的傳承。他經常去學校,和孩子、年輕人交流,講廣彩的傳統工藝,講廣彩的曆史文化,講廣彩的一切。他在廣州美術學院、真光中學、廣州市聾啞學校等20多所學校開辦了廣彩實踐班,向不同年齡層的學生傳授廣彩技藝。

對于譚廣輝來說,自己不僅要做廣彩的守護者,更要做一個傳承者,讓更多的人認識、學習這項技藝。在新時代,要延續傳統技藝、傳統文化,便要把這一接力棒交到年輕人手上。

李溢坡 澳門廣彩守護人

李溢坡,字庚鍬,澳門非遺“廣彩制作工藝”傳承人,首屆澳門工藝美術大師,因家族生意而與廣彩結緣。他在設計中融入中西文化特色,使作品具有西方藝術的元素又有東方藝術的古典韻味。

已有三百多年曆史的廣彩,曾經在澳門發光發亮。澳門生産廣彩的早期源頭可以追溯到20世紀中期從廣州等地來到澳門的一批廣彩師傅。由于當時澳門生産的廣彩主要銷往葡萄牙等歐美國家,題材、器型、品種等方面為迎合市場而與内地的産品産生了較大差異,形成了澳門廣彩自身的特點。

澳門彩瓷業到1960年代開始興旺發展,高峰期有數十家瓷廠,李溢坡的父親李光在1970年代創立光藝彩瓷廠,設計、生産、加工彩瓷。李溢坡十七八歲時就在工廠裡通過不斷揣摩廣彩師傅們的作品,走進了廣彩領域,“那個時候晚上大家都下班了,我就一個人看作品,然後動手學着畫。”憑着這股幹勁,李溢坡很快就掌握了廣彩的技巧。他對顔料配方的把控特别嚴格,這讓他的作品有着很強的辨識度。

随着社會發展和轉型,這門工藝逐漸式微,通曉廣彩技藝的師傅陸續轉行或退休,李溢坡也曾短暫轉行。因對廣彩割舍不下,1986年,他決心重振彩瓷廠。至今,他依然在努力地傳揚廣彩文化。

“廣彩制作工藝”于2020年7月被列入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産清單。政府為推廣廣彩工藝舉辦了兩場工作坊,每場參與人數上限20人。據了解,報名人數高達60人,有報名者因而無法中簽。可見,對廣彩工藝感興趣的還是大有人在。但總體而言,澳門的廣彩市場狹小,是以李溢坡大多時間在内地發展,其彩瓷廠“光藝廣彩”也設在中山三鄉。澳門廣彩從興旺到式微,在沒有消費市場的支撐下,要如何傳承下去,仍然是一個需要深思的問題。

采寫:南都記者 周佩文 通訊員 文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