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2022年數字療法的生根、萌發及衍生趨勢展望

2021年被稱為國内數字療法“元年”,這一年數字療法真正作為一顆“種子”落地生根,取得各方的關注和期許,也廣泛經受各式質疑。

在2022年數字療法将如何生長?是展現勃勃生機還是漸漸沉寂枯萎?筆者就此進行多元度較為深入的思考:

一、數字療法是新壺裝舊酒還是網際網路醫療的進化演繹?

醫療資訊化發展至今經曆了四個階段:以收費為中心,解決非診療業務的1.0階段;以業務為核心,各科室應用子系統資訊化的2.0階段;着眼互聯互通,打造整體資料內建平台的3.0階段以及區域互聯互通實作大資料分析,人工智能賦能輔助診療的4.0階段[1]。

當下處在以網際網路醫療為特征的醫療資訊化3.0時代尚未完全進化更疊,人工智能賦能輔助診療的4.0階段尚未全面展開的階段。

網際網路醫療是醫療資訊化3.0階段的重要特征,于2015年成興盛之勢,雖然在輔助診療、健康管理、線上挂号、醫學知識傳播、網際網路醫院等方面有顯著進展,但始終未觸及醫療的核心,即臨床醫生的現場診療場景替代。

無論是哪家目前較為知名的網際網路醫療大廠,當年喊着要颠覆傳統醫療生态的,現在都老老實實地在做着傳統醫療的補充或輔助性工作,目前的網際網路醫療某種程度上說是将“以藥養醫”搬到了線上。

在病痛面前,占據絕對主導地位的公立醫療體系牢牢掌握着醫生資源、學術資源、硬體資源等衛生資源,網際網路醫療無法撼動嚴肅醫療的主體地位。

和傳統的電商相比,網際網路醫療始終都在尋找合适的轉化途徑。2020年在美國興起的數字療法概念,一下子吸引了國内外的眼球,無疑讓在苦苦找尋網際網路醫療轉化途徑的各參與方看到了未來方向,有從醫療資訊化3.0直接進化更疊的趨勢,但會不會是醫療資訊化5.0時代方向尚有待觀察。

二、落地轉化,數字療法猛掐傳統嚴肅醫療的依從性和可及性之痛點

數字療法具備較強的轉化落地能力,對數字化幹預技術冠之以“療法”,即通過數字化手段将現有的醫學原理、醫學指南或者标準治療方案轉化成以應用軟體為驅動的幹預措施,可有效提高患者慢病管理的依從性和可及性,是突破傳統藥物治療的局限性的創新方法[2]。

基于公立醫院體系的嚴肅醫療囿于實體空間輻射範圍導緻可及性不足,雖然家庭醫生和社群衛生服務中心的服務點延伸有所彌補,但仍然和網際網路時代資料化時代的終端觸及的普遍性難以相比;而嚴肅醫療在健康管理和疾病預防及疾病的康複階段的薄弱布局,導緻患者的依從性難以保證,表現在患者在自身生活方式和健康管理方面主動性方面匮乏,患者的健康管理的持續性乃至藥物治療的療效都因依從性低大打折扣。

數字療法的本質就是服務的數字化,依據未來可能實作轉化的三個方向,拆分為三個子概念:數字疫苗、數字藥、數字醫囑,分别對應預防、治療、康複三個功能。

數字療法産品的研發,也借鑒了生物醫藥的基因“靶點”概念,通過基礎的醫學原理底層邏輯去有效幹預疾病發展過程中決定人體健康的關鍵因素。一般來說,長周期管理、幹預措施較多、有明确的臨床指南、患者的依從性和自我管理水準較低,具備這些特征的疾病适合開發數字療法産品。數字療法對疾病的種類并沒有局限性,而是對疾病的診療過程和幹預方式有一定的局限[2]。

是以數字療法主要瞄準的是傳統嚴肅醫療素為忽視或是覆寫能力不足的領域,大幅增強醫療健康服務的可及性和醫療健康服務需方的依從性。

三、數字療法,是煙花易冷的概念,還是變革性的醫療健康服務的創新?

看數字療法能走多遠,首先看能否得到醫療健康服務的供方認同。醫療健康服務的提供方在提供預防、診療、健康管理、康複等過程中,以能否減輕醫療人員的工作量、提高醫療效率、提高醫療品質、降低入院率、再入院率和減少不必要的重急症,特别是能否大幅提高健康管理服務的終端觸及率,能否大幅增強醫療健康服務接收方的獲得感為标尺。這是讓醫療健康服務的供方,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公立醫療機構的醫務人員認同并接納、參與的關鍵所在。

在獲得供方認同後,數字療法逐漸融入供方的服務體系,逐漸在最新的學科醫學指南中得以展現,醫務人員能在服務過程中遵照指南應用或推薦使用相關的專科數字療法,将數字療法融入自身的診療和健康管理行為中。

其次是得到支付方的認可。當數字療法通過循證醫學的研究路徑有力證明了數字療法參與後療效顯著提升且服務效率提升、服務成本下降,尤其是醫保支付的費用能大幅節約,在經過衛生技術評估(Health Technology Assessment, HTA)後,大陸以醫保為主體的支付方會逐漸考慮将數字療法納入支付體系,雖然實作能在醫生處方中直接開具數字療法讓患者去付費這一想象中的美好場景會很漫長,但突破數字療法實作醫保總額結餘部分進行激勵的政策空間的可能性會很大。

商業保險甚至會更早地接納數字療法,甚至參與到數字療法的研發、推廣和營運的企業中去,前提是數字療法能通過産品的正回報體驗設計大幅提升使用者的粘性。

但最核心的還是得到醫療健康服務的需方認同,也就是醫療健康服務的需求方能接受數字療法的服務,願意為數字療法的療效付費。這一步可能不是短期就能實作的,目前階段大部分患者還隻能接受嚴肅醫療中的藥物、手術治療産生的費用,連提高醫務人員診療費打破“以藥養醫”的局面都很是艱難,為數字療法中看不見摸不着的虛拟部分付費還有待時日。

是以數字療法各參與方,要充分考慮到醫療健康服務的供方、需方和支付方的接受度,予以有步驟、分階段地突破,方可讓數字療法成為真正的醫療健康服務的變革創新,而不是變成醫療網際網路群體的自嗨。

四、2022年,數字療法生根、萌發及衍生的關鍵之年

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從一個新的理念的提出或引進時總能給人帶來耳目一新,到真正蓬勃發展起來,也就3-5年時間,甚至更快。倘若前三年還不能在衆多質疑中站穩腳跟,後面很可能就歸于沉寂,或是被更新、更邏輯自洽、更适應體系的理念所替代。是以2022年是數字療法的關鍵之年,在這一年将是其向下生根、向上萌發、向周邊繁衍的重要時期。

向下生根:深挖價值取向,證明數字療法的價值所在。與傳統的療法的比較,數字療法需夯實自身的底層邏輯,以循證醫學為依據,臨床醫生及相關MDT(多學科會診)團隊共同參與;關注醫生在醫療健康服務中的需求與價值,使數字療法獲得醫生認可及參與。

在此基礎上,數字療法通過精析大量臨床資料,連接配接院内資訊系統和臨床真實世界資料去驗證數字療法臨床路徑的科學合理性。進行數字療法的重點管線研究,以依從性和可及性為導向,在抑郁症、糖尿病、老年認知障礙等管線取得實質性的循證醫學進展,以臨床醫生參與,特别是全科醫師(家庭醫生)的參與,進行隊列研究,進行雙盲對照,全面比較在數字療法體系下的健康幹預效果、成本效用分析等名額,研究成果需在擷取醫學界認可的權威醫學期刊雜志的刊載,盡快組建由大量資深醫學專家和醫療資訊化專業人士組成的編委會,編撰和釋出一年一度《數字療法臨床診療指南》,以資料的采集回報應用循環為特點的數字循證醫學逐漸登場,更多成熟的開發産品取得NMPA(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醫療器械注冊證。

向上萌發:廣獲多方認同,加強向醫療健康服務各環節滲透。廣泛争取醫療健康服務提供方的支援,特别是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全科醫師/家庭醫生參與,深入滲透到預防、診療、健康管理、康複等過程中,以提高供方工作效率、提高供方醫療品質、減少不必要工作量、降低供方服務成本為目标,在依從性和可及性方面發揮優勢,讓供方有提供醫療健康服務的成就感;用有力的成本效益證據擷取支付方的支援,成為醫保資金管理DRG/DIP有力的輔助工具,做實節約保險資金的能力,為将來醫保買單打下基礎,也成為商保早期進入的重要支撐;适當使用網際網路營銷技巧,在年輕白領群體等易接受新事物群體中找準一個數字療法管線(如焦慮症等精神障礙),擴大需求端影響力,逐漸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同。

向旁衍生:能以點及面,向醫療健康資訊化生态體系滲透,拓展成一片森林。目前醫療健康服務領域資訊化、數字化技術如元宇宙、醫療資訊化、移動醫療、醫學人工智能、醫共體平台......多頭并進、四處開花,數字療法并非可以貫通全醫療健康服務生态的體系,需要融入整體的生态體系中有序推進,互相賦能,協同發展。

再加上2022年國家有望對于該領域能夠出台更明确的監管要求,出台指導企業更明晰的醫療器械注冊路徑,未來一定會湧現更多優秀的數字療法創新型企業以及行業協會,在發展及探索中形成符合國内醫療環境的數字療法标準。

2022年,在實作向下生根、向上萌發、向旁衍生後,數字療法雲程發轫,萬裡可期。

作者:上海國際人類表型組研究院智能醫學部總經理鄭文韬,文中觀點僅代表作者立場。

【參考文獻】

1、《網際網路+醫療:重構醫療生态》 網際網路醫療中國會 / 李未檸 / 王晶,2016年1月

2、《中國數字療法白皮書2.0》(動脈網、蛋殼研究院)2021年10月

*封面圖檔來源:123rf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