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最嚴限薪令即将釋出:本土頂薪稅前300萬,外援最高稅前200萬歐

最嚴限薪令即将釋出:本土頂薪稅前300萬,外援最高稅前200萬歐

記者程善報道2022年版本的“中超聯賽俱樂部财務約定名額”即将釋出,中國足協此前兩度釋出過類似檔案,對球員薪資進行限定,但這次的限薪令把球員工資上限壓到了曆史新低,可以說是最嚴限薪令。根據本報得到的消息,此次限薪規定中國球員的頂薪為稅前300萬人民币,外援的工資最高不可超過稅前200萬歐元。而中超俱樂部每年總投入上限3個億。

2019年11月20日,中國足協忽然下發了一份緊急檔案,檔案中通知“各中超俱樂部、中甲俱樂部和中乙俱樂部暫緩與國内球員簽署個人工作合同,包括但不限于草簽協定、新簽合同和續約合同。暫緩簽署個人工作合同的對象為各職業俱樂部一線隊和預備隊的國内球員。”

随後在12月26日,中國足協下發了第一份“限薪令”——中超聯賽财務約定名額,其中涉及到球員薪酬方面的,國内球員在2019年11月20日之後簽訂的合同為新合同,稅前頂薪不超過1000萬人民币,入選國家隊球員上浮20%。外籍球員在2020年1月1日之後簽訂合同為新合同,新簽工資不得超過稅後300萬歐元。

最嚴限薪令即将釋出:本土頂薪稅前300萬,外援最高稅前200萬歐

到了2020年12月24日,第二份财務約定名額以及包含進一步限薪的内容又來了,檔案為《關于釋出2021-2023賽季中超聯賽俱樂部财務約定名額的通知》,有關于薪酬方面,将中超一線隊的稅前頂薪由1000萬降到了500萬人民币,且沒有給國腳特殊優惠了。

但當時那份《通知》提及了球員可以與俱樂部簽訂第三方經濟價值的合同,隻是這需要經過中國足協或者中國足協授權機構稽核方可簽署,也就是必須要提前申報,如果沒有提前申報就會将這部分所得計入球員薪酬總額。一旦球員薪資超标,最高将會受到禁賽24個月的懲罰。外援的薪資由稅後最高300萬歐變為稅前300萬歐最高,且單賽季總收入不得超過稅前1000萬歐元。

最嚴限薪令即将釋出:本土頂薪稅前300萬,外援最高稅前200萬歐

而此次即将頒布的新版限薪令,涉及球員薪酬部分的,中方球員的薪酬被進一步降低,稅前500萬人民币變為稅前300萬人民币;外援的薪酬也由稅前300萬歐進一步降低到稅前200萬歐。但是至于第三方具有經濟價值的合同是否還存在,目前本報尚未獲得最準确資訊,就整體形勢來看應該還會繼續存在。隻不過執行标準和稽核尺度肯定會更加嚴格。

在2020年限薪版本頒布之前,有關方面計劃是将薪資直接降為稅前200萬,但這個方案受到了多家俱樂部反對,因為巨大的薪資差距固然能夠讓俱樂部減少支出,但同樣對于球員的心理和情緒打擊也是極為嚴重的,俱樂部投資人們更希望用緩降方式調整金元足球時期産生的不合理薪資待遇,而不是直接腰斬式,來一個急刹車。要知道物極必反,導緻球員沒有正常心态比賽的話,其實損失的一樣是俱樂部。

最嚴限薪令即将釋出:本土頂薪稅前300萬,外援最高稅前200萬歐

這次重新進行薪資結構調整,對于很多球員來說最關心的是,會不會要求重新簽訂工作合同,最新限薪周期是從檔案頒布之日起還是從2022年1月1日開始?這些都有待檔案公布後才能知道。因為前兩次與限薪有關的檔案所涵蓋的時間範圍并沒有規律可循,第一次是從2019年的11月20日算起,第二次是從2021年的1月1日算起。那麼這次會從什麼時候算起,确實無法預測。

限薪勢在必行,但限薪是否能夠從根本上解決各俱樂部的問題?顯然不可能一勞永逸。就現實情況而言,進一步限薪可能是為了節流的一個方法,但是中國足球顯然不僅僅需要節流,也需要開源。

盡管各俱樂部都在指望股改,但是如何讓更多的優質企業願意留在足球圈内、幫助中國足球長遠地發展下去,還是需要足球管理層動動腦筋。比如說一旦恢複主客場,或者說依然不能恢複主客場,商務開發怎麼做?能否給各俱樂部更多的自主商務開發和經營權,為俱樂部提供更多的可以憑借自身地緣實力創造經濟價值的空間。

最嚴限薪令即将釋出:本土頂薪稅前300萬,外援最高稅前200萬歐

國家隊沒有打好,對于整個中國足球形象有所影響,這也意味着未來的工作管理還要肩負起重塑足球形象、聯賽形象的任務。肯定不隻是限薪就能解決問題的。

另外,針對球員超過年薪限額部分的第三方代言或者相關具有經濟價值合同的稽核,中國足協如果想要具有普遍公平性,那麼限薪檔案釋出時就應該一并将稽核标準、稽核機構同時确定,如果真的想要限定薪資結構,就不應該在規則上留任何有可能産生分歧或者争議的隐患。

外援和本土球員的年薪上限大幅度下調的情況下,中超球隊年度投入上限也來到曆史新低,2020年12月的規定裡,中超俱樂部年度支出不得超過6億人民币,這其中包括青訓費用和女足費用。而今年的新規中,中超俱樂部的投資上限已經來到3億人民币,對欠薪中的各大俱樂部來說,這種限額可以讓他們松口氣,同時也可以讓等待股改進入的國企投資人減少了投資壓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