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上午,住在荃灣區大潭沙島的孫先生在前往河邊乘車途中,意外在河堤上發現了一隻受傷的"白鳥"。出于善意,孫先生立即解決了這隻"白鳥",并聯系了廣州野生動物救援中心。确認這隻"白鳥"原本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白鹳!

孫先生和受傷的白宇(圖為孫先生)
早上,偶有"白鳥",被确認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白鹳
據孫先生回憶,13日上午,當他像往常一樣沿着珠江在大丹沙島旅行時,他遇到了一隻白色、鋒利、長嘴的"白鳥",在堤岸周圍休息。出于興趣,孫先生拿起手機拍了幾張照片,卻發現"白鳥"不僅沒有飛走,反而一直拍打翅膀,似乎有傷。
孫先生用手機拍下了白鹳的照片。(圖檔為孫先生)
因為當時河邊的風,天下細雨,出于好心,孫先生立即把"白鳥"放了上去,一路走到其住宅區的物業管理中心,借助物業人員将"白鳥"放進了鳥籠,并聯系了廣州野生動物救援中心。中心從業人員證明,這種"白鳥"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白鹳。然後,從業人員将白鹳帶回中心休養,并承諾在他受傷時重新釋放他。
大潭沙島的環境逐年好轉,白鹳又成為另一條風景線
據了解,孫先生是攝影愛好者,平時有時間拿起相機在島上拍攝自然風光,記錄生活。他告訴記者:"這不是他第一次在河邊看到白鹳。早在2019年,孫先生就曾經在河邊拍照,他看到了白鹳在珠江上覓食和玩耍的鏡頭。
孫先生拍下了這隻白鹳。(圖檔為孫先生)
白鹳是一種"生态鳥",對自然環境的要求非常高,良好的生态自然環境會吸引白鹳的青睐。随着近年來大潭沙島更新改造的不斷推進,海島環境越來越好,臨江灘煥然一新,江湧整治成效顯著,更新改造工程也井然有序。
2020年6月,大潭沙島景觀的模型部分正式向公衆開放。與改造相比,更新後的綠道在原有的基礎上增加了照明、健身器材等便利設施,并配套了健身廣場、林蔭大道、休閑區等公共場所,結合獨特的河景資源,為市民提供集觀景、休閑、娛樂、健身于一體的公共區域。
大潭沙島全島景觀的示範部分。《資訊時報》記者 陳文傑
今年9月,大丹沙島又完成了藍路東海岸段1.27公裡的建設。在原有的基礎上,比道增加了藍色的騎行道和标牌,并增加了慢跑道,友善了河上公衆的日常跑步和健身。此外,樹池部分也進行了改造,原有植被亂七八糟的地方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塊層次分明、色彩缤紛的綠化種植區,部分灌木通過疏浚裝飾等園林技術提高觀賞性,打造出新穎美麗的生态樹池。
大丹沙島環形交叉路口東岸1.27公裡處。《資訊時報》記者 陳文傑
現在走在大潭沙島的河邊,你經常可以看到晨跑健身的市民,石凳上坐着兩三個知己,在陰涼的涼亭裡聊天,不時有市民在河上釣魚,一個愉快和諧的生活場景,而白鹳的出現也成為大潭沙島的一道美景。
(《資訊時報》記者梁啟明,部分圖檔:攝影記者陳文傑)
如果您有任何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網站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