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Web資訊架構——設計大型網站(第3版)(久負盛名經典再現,資訊架構設計領域基石之作!)

Web資訊架構——設計大型網站(第3版)(久負盛名經典再現,資訊架構設計領域基石之作!)

【美】]Peter Morville(彼得·莫維爾)Louis Rosenfeld(路易斯·羅森菲爾德) 著

陳建勳譯

ISBN 978-7-121-21533-9

2013年10月出版

定價:99.00元

540頁

16開

Web資訊架構——設計大型網站(第3版)(久負盛名經典再現,資訊架構設計領域基石之作!)

編輯推薦

在由Wiki、Folksonomy及Mashup所構成的後Ajax化的Web 2.0世界中,精心設計的資訊架構顯得格外重要。你該如何向衆人展現大量的資訊,進而使他們能迅速找到所需的資訊呢?這本經典之作将教導資訊架構師、設計師及網站開發人員建立大型網站,使網站能夠被管理,充滿魅力,并且易于使用者浏覽。

新版《Web資訊架構:設計大型網站》針對新技術做了全面更新——搭配新穎範例、全新場景及最佳實踐資訊——但是,其焦點依然放在基礎原理上。

本書主題包羅萬象:

資訊架構概論(适用于入門者和有實踐經驗的專家)。

資訊架構基本元件。說明這些系統之間的内在聯系,針對标簽法、Folksonomy、大衆分類及指南式導航進行内容更新。

工具、技術及方法。帶你從研究走向政策,從設計走向實施。本書讨論藍圖、架構圖,以及設計階段中圖表的角色。  

一系列短文。提供實踐技巧和哲理性的建議,可供從事資訊架構的工作者參考。  

在商業環境中實踐與推廣資訊架構,包括新近的一些如何處理企業架構的課程。  

案例研究。有關兩個大型而全然不同的資訊架構演化案例,借此說明最佳實踐。

這本極受歡迎的圖書所強調的重點在于目标和手段,而非戰術或技術。它不僅提供資訊架構知識,而且給出一個專業架構,讓你學習新手段的同時忘掉老舊的做法。

内容提要

本書内容涵蓋了資訊架構基本原理和實踐應用的方方面面。全書共7個部分,包括資訊架構概述、資訊架構的基本原理、資訊架構的開發流程和方法論、資訊架構實踐、資訊架構與組織、兩個案例研究,以及參考資料清單。

本書兼具較高的理論價值和實用價值,曾被Web設計領域多本書籍重點推薦,是資訊架構領域公認的經典書籍,不論新手還是專家都能各取所需。本書可供Web設計與開發者、Web架構師、網站管理者及資訊管理相關人員參考。

目錄

前言

第1部分:資訊架構簡介

 第1章:資訊架構的意義

定義

石闆、卷軸、書籍,以及圖書館

對别人解釋IA

什麼不是資訊架構?

為什麼資訊架構如此重要?

實踐

 第2章:實踐資訊架構

我們需要資訊架構師嗎?

誰有資格從事資訊架構的工作?

資訊架構專家

在真實世界實踐資訊架構

向前看

 第3章:使用者需求及其行為

“過于簡單”的資訊模型

資訊需求

資訊搜尋行為

學習資訊需求和資訊搜尋行為

第2部分:資訊架構基本原理

 第4章:資訊架構詳解

展現資訊架構

資訊架構元件

 第5章:組織系統

資訊組織的挑戰

組織網站和企業網絡

組織體系

組織結構

大衆分類

建立凝聚性的組織系統

 第6章:标簽系統

為何要關心标簽命名之事

各式各樣的标簽

設計标簽

 第7章:導航系統

導航系統的種類

重要的灰色地帶

浏覽器的導航特點

建立情境

改善靈活性

嵌入式導航系統

輔助性導航系統

進階導航方法

 第8章:搜尋系統

網站需要搜尋功能嗎?

搜尋系統詳解

搜尋不是一種IT玩意

選擇要搜尋什麼

搜尋算法

查詢輔助工具

展示結果

設計搜尋界面

上哪兒學更多

 第9章:叙詞表、受控詞表,以及中繼資料

中繼資料

受控詞表

技術行話

叙詞表執行個體

叙詞表的種類

叙詞表标準

語義關系

優選術語

複合式等級體系

分面分類法

第3部分:流程和方法論

 第10章:研究

流程概觀

研究架構

情境

内容

使用者

參與者的定義和招募

使用者研究會議

研究的保衛戰

 第11章:政策

什麼是資訊架構政策?

政策受到質疑

從研究到政策

開發政策

工作産品與成果

政策報告

項目計劃

示範

 第12章:設計和檔案說明

制作資訊架構圖的原則

視覺溝通

藍圖

架構圖

内容映射和清單

建立内容模型

設計的共同合作

整合:資訊架構風格指南

第4部分:資訊架構實踐

 第13章:教育

教育過渡期

一個充滿選擇的年代

我需要學位嗎?

領域現狀

 第14章:倫理

倫理考慮

塑造未來

 第15章:成立資訊架構小組

建設中的破壞性舉動

快速層和慢速層

項目vs計劃

購買或租賃

我們真的需要聘請專業人員嗎?

夢幻小組

 第16章:工具和軟體

變動的時代

分類亂象

需要詢問的事

 第5部分:資訊架構與組織

 第17章:資訊架構商機

你一定要做營銷

世界上的兩種人

談談數字

和保守派交手

其他的推銷技巧

資訊架構價值清單

最後一點

 第18章:商業政策

政策之源

定義商業政策

政策的适應性

揭露商業政策内的分歧

最佳方法

很多好方法

了解我們的大象

競争優勢

開始的結束

 第19章:企業資訊架構

當資訊架構碰上企業時

EIA的目标是什麼?

設計企業資訊架構

EIA政策和操作

辦事和付錢

把握時機:階段性展開

向前走的架構

第6部分:案例研究

 第20章:MSWeb:企業網絡

使用者的挑戰

資訊架構師的挑戰

任何分類法我們都喜歡

對使用者的益處

下一步

MSWeb的成就

 第21章:enolt.org:線上社群

evolt.org簡介

建構線上社群

參與經濟論

資訊架構如何融入

無資訊架構

附錄:重要資源

索引

精彩節摘

讓北極熊帶你去更遠的地方

很榮幸應邀為《Web 資訊架構:設計大型網站》一書作序,該書可以說是資訊架構領域的經典之作,因為封面使用北極熊圖檔,也被業界稱為北極熊圖書。我将講述個人與北極熊圖書有關的幾個小故事,籍此向作者、譯者、審校者、編輯和出版機構緻敬!第一次看到北極熊圖書是在2008 年。那時候,我我參與了中文網志年會(Cnbloggercon.org)的會議籌備,負責會議的标志和胸牌等事務用品的設計。因為這個機緣認識同在福州的程式員Yining。某次探讨會議籌備事項時,我我登門拜訪了Yining,于是在他的辦公室裡見到了英文原版的北極熊圖書。

在這之前,我從制作個人網站開始,以業餘玩票的形式參與幾個不同類型網站的規劃和建立。在邊學邊做的過程中,我對如何組織和整理資訊,并将它們釋出到網站逐漸着迷起來。随後聽說原來這種工作叫做資訊架構。當看到這本書時,我很是驚訝。想不到早在1998年已經有這麼細緻詳盡地探讨資訊架構的專著問世。LouisRosenfeld 和Peter Morville 的背景是圖書館學,他們在1994 年建立Argus Associates 咨詢公司,為客戶提供資訊架構方面的咨詢。當時,資訊架構還屬于新興實踐,人們邊做邊學,從圖書館學中借來許多知識用在Web 界面上。Louis Rosenfeld 和Peter Morville 根據自己的親身實踐,博采衆長,在1998年出版了《Web 資訊架構》一書,第一次系統地整理了這方面的知識體系。正是這次去Yining 辦公室的經曆,讓我對奧萊理出版公司(O’Reilly)、Peter Morville 和Louis Rosenfeld産生了深刻的印象。

2008 年初,我在三萬英尺的高空看PeterMorville 的《随意搜尋》(AmbientFindability)。這本書實際上出版于2005 年,該書緻力于探讨資訊爆炸時代,資訊/資料如何讓自身具有“可搜尋性”,讓人們更便利地接觸到所想要的資訊/資料。該書涉獵龐雜,試圖将人們指引向一條通向理想境界的道路:想要找到事物,要反過來先讓事物要具有可尋性。這樣,人們才可能任何時候、任何地點,便利快捷地找到任何人和任何事物。從Peter Morville 的blog 上也了解到他在2008 年正在寫作新書《搜尋模式》(Searchpattern)。Peter Morville 離開Argus Associates 之後,建立了Semantic 工作室,專注于資訊架構、使用者體驗和可尋性咨詢(findability consultancy),将自己的知識體系沿着時代的步伐推進到一個新的層次。

第一次看到Peter Morville 的《Web 資訊架構》的三年之後,我們目睹Peter Morville 走到了資訊架構的另外一面。通常,我們會積極思考如何有什麼方法去提高搜尋和擷取資訊的方法,卻很少去思考,如何讓資訊本身更好地讓人們搜尋和擷取。Peter Morville 繼續将可尋性(Findability)的話題推進,從使用者體驗的角度來研究搜尋,試圖去總結林林種種的搜尋情境。通過他釋出出來的演講幻燈片,我們可以看到,未來的《搜尋模式》這本書,将會設計到使用搜尋引擎搜尋整個Web,在各種類型的網站内部搜尋資訊,搜尋界面的自動語義推薦,搜尋結果的結構化、社會化以及優先級,搜尋模式的未來預測等話題。有趣的是,Peter Morville 将北極熊放在演講“搜尋模式”(Searchpattern)時使用的幻燈片上。或許在他心目中,北極熊已經不僅僅是《Web 資訊架構》的封面圖檔,更代表着他對資訊架構專業領域孜孜不倦的知識探索與知識分享。那一次飛行是我第一次去紐約旅行。我帶着兩個問題去的紐約——一方面思考最近參與建立的網站的資訊架構,另一方面思考自己未來的職業方向。紐約的地鐵交通系統和Peter Morville 在《随意搜尋》裡所寫的問路(Wayfinding)話題非常契合。在整個旅行期間,我仿佛是從資訊架構的視角閱讀紐約。曆史悠久的地鐵交通系統,井然有序的Downtown 路标系統(由著名的五角設計公司設計),華爾街在現實實體世界和虛拟資訊世界的反差,如何利用紐約圖書館尋找建築研究資料的講座……這些林林總總的經曆俨然是最好的關于資訊架構的生活讀物。熟悉了地鐵系統,在紐約就不會迷路。如果我們的職業生涯中也有一隻北極熊,想必我們也不會迷路。

2008 年7 月的一個周日下午,我和一位新朋友S 君在Gtalk 裡聊天。S 君說:“我要做資訊架構!我一直就喜歡!”

S 君對資訊架構非常癡迷。他畢業工作一年,曾在廣告公司做過客戶服務,還在IT 公司做過項目管理、流程架構和軟體系統整改等工作。他現在一門心思準備轉行去做資訊架構,如果有關于資訊架構的職位,甯願不領薪水三個月,也要去争取這個機會。他非常着急地想進入資訊架構這個領域。于是,他想了一個辦法,準備花一些時間研究目前廣告人很喜歡的一個新網站。他覺得這個新網站内容很有趣,但是架構很差,一般人進去都不會玩。他準備用四周的時間來做這件事情。第一周自己做一個新的網站架構思路,第二周用流程圖等軟體制作出架構思路報告,第三周調查朋友對這個報告的回報,第四周根據回報修改報告。他準備拿着自己做的架構優化方案去應聘一個與資訊架構有關的職位。這個網站是海内網。他準備去應聘的地方是4A 廣告公司的互動創意部門。我感覺到S 君對兩件事情需要更深入地了解。其一,到底資訊架構本身是什麼;其二,到底什麼樣的崗位需要資訊架構。我給他兩點建議。其一,或許大陸近期不會有公司招聘專職的資訊架構師,但是了解資訊架構的其他人才卻會大受歡迎,例如:産品經理或者使用者界面設計師;其二,他目前的首要任務是花四周時間找一個自己最能勝任的新崗位,而後一邊工作,一邊學習資訊架構的知識。2001 年,我和S 君一樣着迷于網站建立,那時候無從着手,于是就花三千元請一個網絡公司制作自己的第一個個人網站,在當客戶的同時,通過和網絡公司溝通學習如何建立網站。而後,我加入了一個網站建立團隊,業餘愛好轉變為日常工作,工作實踐和知識探索融為一體。

相比起來,S 君其實很幸運。

因為《Web 資訊架構》的中文簡體版現在已經出版,S 君有機會直接看這本書,了解系統地了資訊架構的方方面面,從理論概念到操作實務,從職業角色到學習教育,Louis Rosenfeld 和Peter Morville 毫無保留地分享他們的實踐經驗和知識探索心得。許多大陸的Web 開發人員和資訊架構相關工作者将該書英文原版列為必讀之選。現在該書中文簡體版的問世,将為更多的Web 從業者提供了一個兼具效率和系統的方法,了解、熟悉、精通資訊架構這一新興學科和産業實踐。

這不僅僅是一本普通的IT 類圖書,沿着作者的足迹,從中更可以窺視整個新學科湧現、發展、轉折和升華的記錄。兩位作者實踐和探索并重的獨特經曆,為本書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具指導性的實務守則,他們銳利的目光,也洞察出整個學科未來的演化趨勢,以及相應的職業趨勢發展方向。對于大陸讀者來說,不論是就職于提供專業性服務的咨詢公司,或者是在網站内部團隊工作,以及在企業資訊管理部門工作,本書不僅提供一個關于資訊架構的寬廣視角,而且提供實用細緻的工具。不論裡裡外外,專家雜家,這本書都是關于資訊架構的不二之選。當然,這本書隻是開始,當你讀完之後,北極熊會帶你去更遠的地方。

Oliver Ding 目前服務于一家美國網絡新創公司,從事社會化網絡應用開發的資訊架構規劃、使用者體驗設計和産品開發管理。他熱愛自由文化和創作共用,緻力于探索社會化媒體在非盈利領域和社會創新方面的應用。他的個人工作室Swordi Media Lab 目前進行内容集展(ContentCuration)、混合媒體(Hybrid Media)、開放品牌等多項議題的探索和實踐。他目前也擔任中、美兩地多個公益項目和創業公司的顧問。

丁健(Oliver Ding, 資訊架構師、品牌咨詢顧問和設計師)

資訊架構是網站品質的根源

還記得三年前有位做外貿的網友在我的部落格中留言,抱怨中國的網站設計問題:由于我是從事國家貿易的,對很多國家網站都有接觸,真的,中國人設計網站的水準非常落後,很多問題就和樓主描述一樣。為什麼外國人,連印度、巴基斯坦、中東、南美這些相對小的國家和地方,他們網站設計可以那麼出色,特别是印度,他們的網站、廣告、媒體方面比中國做得好。差距至少有15~20年,就像印度經濟和中國的差距一樣大。

這位網友認為這也許與中國人相對受限制的思維,甚至和我們的早期封閉教育有關。除作為從業者的親身經曆外,這大概是我從第三方聽到最深刻的回報。如這位網友所言,中國做網際網路比歐美要晚好幾年,從網際網路上各種網站的創意、規劃、設計等等方面都能看出來。但差距到底在哪裡?從我個人經驗來看,很大程度是緣于從業者對“資訊架構”認知的缺乏,也就是推薦本書的原因。

闡述“資訊架構”的理論,甚至關于本書的書評已經很多(我分别在五年前和三年前寫過本書相關書評,也是以與本書中文審校範炜先生有過不少溝通)。從學界學術論文到業界民間博文,從圖書館學文獻管理到網際網路知識技能,從高校博士生導師到網際網路公司産品經理,從美國資訊科學技術學會到中國科技情報協會,從廣告公司到網際網路公司……我們可以從各種途徑、各種管道、各種層次接觸到“資訊架構”這個名詞。從國家電子政務規劃到公司組織架構,從城市公關交通系統到網際網路網站内容索引,從超市貨品擺放到網際網路搜尋引擎,從圖書排版到網頁設計,從建築師到設計師……我們在各行各業也都能看到資訊架構在其中發揮的作用。資訊架構的理論實踐,可大可小可深可淺。對概念降低門檻的同時,還是希望讀者理性地保持敬畏之心,好比我不認為剛畢業的大學生适合去做“産品經理”,因為“資訊架構”是一門任何産品經理需要積累和實踐的必修課。

前年差不多這個時候,經朋友介紹去了趟凡客,看能否幫忙解決些問題。2010年凡客T恤賣得還不錯,打算在2011年推出兩三千件T恤去賣,但因為絕大多數買家都隻對“首頁”内容感興趣,凡客問有沒有辦法更好地引導使用者,我說資訊架構的“内容組織優化”能解決。簡單地說,就是把商店收拾收拾,一方面要在門口和窗櫥放上足夠吸引使用者的商品,激起使用者興趣并進店選擇;另一方面要在把店裡商品的擺放順序足夠條理、清晰化,激起使用者興趣,這樣他們更容易選擇更多商品。而設計系統來滿足這些邏輯機制,正是典型的、很純粹的網站資訊架構問題。

之後,我有機會參與了幾個大型項目,不斷嘗試自己搭建網站的同時,再加上在項目中打交道的工程師居多,逐漸影響了我的系統工程優先的思考方式。此為“架構”層面極為重要的思想意識,一定需要有預見性。商業和現實問題是另一層面,我們考慮問題要先就事論事,混為一談則都是車轱辘廢話。經驗所在,關鍵在于節奏把控和時間點判斷(網際網路産品“死于方向,毀于節奏”的說法我認可)。

作為身處業界實踐,以及長期奮戰于中國網際網路的一份子,我希望能夠分享給大家一條經驗:既要深入地學習和研究理論,又要靈活地跳出并反思理論。在實際工作中做項目,最能深刻感受的還是“平衡”。如果要做出更理想的産品平台,需要對“資訊架構”内在的知識體系反複揣摩;但如果要做出更現實的産品平台,則需要對“資訊架構”外在的架構思想融會貫通。是以我想提醒讀者,埋頭研究“資訊架構”理論的閑暇之餘,不妨擡起頭來多留意網際網路的腳步,也許會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收獲。

當然,對于本書簡體中文版的大陸讀者來說,本書還有一些地方稍顯不足,比如過于理論化,以及深奧、缺乏更本地化的經典案例剖析,缺少對目前最有前景的移動網際網路差異的闡述,等等。瑕不掩瑜,我覺得對于廣大從業者來說,多了解基礎理論,以及吸收一些多元化思想沒有壞處。同時也希望各位優秀的從業者多總結和分享,各家優秀的出版社多約稿和引進,共同緻力于提升中國網際網路的品質。

千鳥(小米科技)

作者簡介

Lou Rosenfeld是獨立的資訊架構顧問,可算是這個領域的創始人之一,協助Accenture、Caterpillar、CDC、Ford、Microsoft,以及NCAA這些客戶開發資訊架構政策和提供内部人員專業訓練。Lou于1990年與人合夥成立業内領先的公司Argus Associates,并在1993~2001年之間擔任總裁。他在ASIS & T一系列成功的資訊架構高峰會中扮演關鍵角色,而且與人合作成立該領域的專業協會:資訊架構學會及Uxnet(User Experience Network)。

Lou最近的成就包括成立Rosenfeld Media;這是一家出版社,專門出版使用者體驗書籍。每年他也會在6個城市開設研讨班,教授企業資訊架構。

Lou擁有密西根大學圖書館學碩士學位,目前也在該校教授研究所學生課程。Lou和他的妻子Mary Jean Babic、女兒Iris,以及貓Schwa住在密西根州安阿伯市。他的部落格位址是 www.louisrosenfeld.com。

Peter Morville([email protected])是Semantic Studios的總裁和創立者;SemanticStuduios是一家資訊架構和政策顧問公司。從1994年起,他在資訊架構設計實踐中就扮演重要角色。身為Argus Associates(1994~2001年)公司的首席執行長,Peter建立了世界上最值得尊敬的資訊架構公司,向AT& T、Barron、Ernst & Young、HP、IBM、L.L.Bean、Microsoft、Procter &Gamble、Vanguard,以及Weather Channel提供服務。Peter是國際級演說家,提供基本方針和研讨班來探讨使用者體驗、知識管理和可尋性之類的主題。他的作品出現在很多出版物上,包括《商業周刊》、《财富》、MSNBC,以及《華爾街日報》上。

Peter獲得了密西根大學圖書館學碩士學位,目前在該校教授熱門的研究所學生課程。

媒體評論

任何内容的展示,都離不開資訊架構。這本書是資訊架構的開山之作,對概念講得透徹,對方法也有深刻的見解。特别是對資料的深入,能夠幫助進階的産品經理開闊技術視野,了解資料、詞表、搜尋、導航。同時,對産品設計的方法論也有深入的分析,從角色模組化到需求分析,從藍圖到axure 原型,這些基本功與資訊架構的銜接自然流暢。總之,這是一本好書,值得1~3 年相關産品經驗的朋友細讀。

韓軍星

必聯産品線經理

資訊架構師Web 設計的基礎,是對使用者、内容與情景的分析與架構,是設計師思想和産品靈魂的展現!本書非常系統地介紹了資訊架構的原理、體系、方法論,是設計師的必讀之作!

傅小貞

斯凱網絡UXC 負責人,《移動設計》作者

這是一本“嚴謹”又“熱情”的書——“嚴謹”展現在作者很紮實地介紹了資訊架構的基本概念、方法、案例等;而“熱情”絕對是本書的bonus,資訊架構作為一個新興的、跨學科的、價值待證明的領域,作者用自己豐富的經驗,用絮叨又幽默的語氣,向我們述說着這個行當面臨着哪些挑戰,比如組織裡的哪些層級的哪些人會提出怎樣的挑戰和疑問,作為一名靠譜的資訊架構師,應該以什麼樣的态度去面對和回答這些問題。

@kidult00

該書從設計全網站的視角講開,對于資訊元件布局、導航的設計、搜尋功能、搜尋關鍵詞意、标簽統一等各個方面給予了互動設計師很多寶貴的建議。如果,你正在一家大型網站做相關的工作可以閱讀下,對于理清思路有幫助。

@DavidWxj

當你在規劃一個大公司的網站時,當你正在為如何開始而頭痛時,這本書對你很有幫助。當你做過不少大型的網站後,你會發現這本把你項目初期做的很多工作系統化和理論化了,雖然你不知道這些東西也做出了好的網站。

FerlySky(豆瓣)

書的副标題是:設計大型網站。其實這本書不僅僅對于大型網站的内容架構設計有指導意義,對國内一些幾百頁、甚至于幾十頁的網站也同樣适用。綜看那些關系混亂的小網站,很随意的頁面組合,讓資訊的尋找變得混亂。理清楚、做好資訊架構是對一個網站SEO也好,産品設計也好,使用者體驗也好都有益的一件事情。

Bor(豆瓣)

相比于我讀過的其他産品經理入門書來說,這本書是最像一門課程的教材的一本。在UCD設計方法中,資訊架構居于結構層,處在網站設計流程的正中間,有着承上啟下的作用。當一個網站确定了内容的範圍之後,如何把将要提供給使用者的資訊高效地組織起來,以及如何把這些資訊以最簡潔直接的方式呈現給使用者,就是本書主要讨論的問題。本書内容循序漸進,既介紹了資訊架構領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則,也更進一步介紹了資訊架構設計的原理、技巧,更以豐富的執行個體讓知識性的内容變得生動起來;對我這樣的新手來說,書中提供的多個角度——使用者需求、營銷效果、公司政治等——也幫助我盡可能地避免了盲人摸象式的閱讀效果。

一句話總結:經典就是經典。

@刀光影

對于新入行的互動設計師、産品經理來說,是一本值得推薦的書。對于老手來說,相信也會發現一些營養。作者具有理論基礎和一線經驗,書中的一些内容可以直接指導工作。對我個人來說比較有價值的部分是分面分類法和資訊搜尋行為模型的介紹。一本書的價值往往不隻在于它直接包含多少資訊,更在于它包含搜尋更多資訊的線索。

V(豆瓣)

書都是要結合着實踐看得,尤其是好書,值得推敲的書,更不能僅僅停留在浏覽和閱讀的狀态。這本書還是不錯的,内容寫的很實在,分析的很系統,舉的都是最新的例子,對于實踐很有指導意義,也很适合翻過頭來重新閱讀,一邊工作一邊閱讀,是本不空洞的書。

木子江鳥(豆瓣)

心智沒那麼快忘掉先前學會的事物。

——塞尼卡

從1994 起,我們着手打理網站,享受着參與新學科誕生的愉悅。早期的時候,我們是開拓者,是傳播福音的修道士,勸說網站設計人員學習圖書館學,努力把傳統原理運用到新媒體上。為了提升專業技能,我們借鑒了一些相關領域的知識,諸如人機互動,把使用者研究和可用性工程整合至流程内。此外,為了宣傳這些理念,我們在一些研讨會上演講,撰寫“網站架構師”專欄。在1998 年,我們出版了資訊架構第一本“北極熊”圖書。

接下來幾年,資訊架構逐漸成熟,成為一種職業,并成立了國際實踐團體,這一切實在令人興奮。我們從工作中和其他人那裡學到很多東西,而那正是我們面臨的挑戰。随着知識逐漸增長,我們的專業就越來越成熟。無論是個人或群體,我們發現已很難回到從前。

然而,我們必須忘掉老舊的技術和方法,因為運動場上的技術無情地轉換,不但答案在變,連問題也在變。在由Wiki、Folksonomy 及Mashup 所構成的後Ajax 化的Web 2.0 世界中,如何為共創之事打造結構?如何為網站應用程式的豐富接口編寫文檔?如何為多種平台和移動裝置做設計?什麼已經改變,而什麼仍維持不變?

撰寫第3 版時,正是這些問題讓我們徹夜難眠。這些問題沒有簡單的答案。我們已竭盡所能平衡新舊。我們提到新興技術,同時又把焦點放在基礎原理上。此外,還試着強調目标和手段優先于特定戰術或技術。如此一來,我們希望提供的不僅是資訊架構的知識,而且是一個架構,随着時間流逝,讓你在學習新技術和方法的同時忘掉老舊的做法。

第3 版新内容

What's New in the Third Edition

我們維持了原書的整體架構,但是,每章之中都引入了新的概念、範例,以及說明圖例。我們從資訊架構社群獲得實質協助,他們對我們在2006 年發起的一系列問卷調查做出響應。有關組織和導航系統的章節已做了擴充,新增标簽法、Folksonomy、大衆分類,以及指南式導航。有關設計和說明檔案的章節則引入新的小節,探讨設計階段中圖表的角色、藍圖和架構圖背後的時機、原因及做法。有關教育、工具及軟體的章節,則根據問卷調查結果重新修正。有關企業資訊架構的章節被大量改寫,以配合過去幾年所學到的經驗與教訓。最後,我們更新了附錄,加入了目前許多有用的資訊架構資源。

本書的組織

Organization of This Book

這本書分為6 部分,共計21 章,從基礎到進階主題,劃分如下。

第1 部分:資訊架構簡介。向該領域的新手和實踐專家介紹資訊架構概況,由下列幾章組成。

第1 章:資訊架構的意義

本章定義資訊架構并進行類比,讨論資訊架構的相關領域,說明資訊架構為什麼重要。

第2 章:實踐資訊架構

本章讨論專業資訊架構師所需具備的特征和技能,并說明資訊架構應該用在何時何地。

第3 章:使用者需求及其行為

本章為資訊架構設計設定舞台,可以幫我們了解人們如何與資訊互動。

第2 部分:資訊架構基本原理。讨論資訊架構的基本元件,舉例說明這些系統之間的互相關系。由下列各章組成。

第4 章:資訊架構詳解

本章先讓你了解資訊架構基本要素,後續各章分别介紹子系統。

第5 章:組織系統

本章讨論了組織網站的各種方法,由此滿足商業目标和使用者需求。

第6 章:标簽系統

本章介紹為網站建立一緻的、有效的描述性标簽的各種方法。

第7 章:導航系統

本章探讨浏覽系統的設計,如何幫助使用者了解他們在網站中的位置以及何去何從。

第8 章:搜尋系統

本章讨論搜尋系統的基本要素,說明索引和設計搜尋結果界面的各種方法,由此改善整體性能。

第9 章:叙詞表、受控詞表,以及中繼資料

本章讨論詞彙控制如何連接配接這些系統,并改善使用者體驗。

第3 部分:流程和方法論。讨論工具、技巧和方法,引導你從研究到政策∕設計,再到資訊架構的實施。由下列各章組成。

第10 章:研究

本章說明必要的發現流程是了解的基礎。

第11 章:政策

本章介紹一個架構和方法論,讓你定義資訊架構的方向和範圍。

第12 章:設計和檔案說明

本章介紹具體成果以及流程,讓你把資訊架構帶進生活中。

第4 部分:資訊架構實踐。由一系列短文章組成,提供一些實踐技巧和哲學性的建議,以供那些在做資訊架構工作的人參考。由下列各章組成。

第13 章:教育

本章說明如何進入這個領域,如何繼續學習,有傳統管道,也有全新的教學領域。

第14 章:倫理

本章談論一些資訊架構實踐中的道德議題。

第15 章:成立資訊架構小組

本章介紹出現在這個領域之中的幾種專家角色,說明從短期項目轉移到建立持久程式的辦法。

第16 章:工具和軟體

本章談論一些軟體和技術,可以輔助和強化資訊架構。

第5 部分:資訊架構與組織。讨論如何在商業環境中實踐和推廣資訊架構。由下列各章組成。

第17 章:資訊架構商機

本章是想把資訊架構價值賣給客戶和員工的人一定要看的指南。

第18 章:商業政策

本章把資訊架構和商業政策領域間的相似性和相依性拿出來讨論,說明如何做才能具有競争優勢。

第19 章:企業資訊架構

本章提供一個寬廣的企業架構,說明如何做出企業所需而且持久的資訊架構。

第6 部分:案例研究。說明兩個大型而且差異性很大的資訊架構的演化,順便在這個過程說明最佳實踐。由下列兩章組成。

第20 章:MSWeb——企業網絡

本章為讀者介紹了世界上最強的公司中的一個小組是如何建立一個成功且持久的企業網絡資訊架構的。

第21 章:evolt.org——線上社群

本章說明一個構思良好的參與經濟理論可以促成一個資訊架構的自然形成,由分布式社群中的志願者維護。

本書的讀者

Audience for This Book

我們希望誰來讀這版新書?簡而言之,任何對資訊架構感興趣的人都可以,也許那些沒興趣的人也能讀。我們是真誠的資訊架構傳道者。

第3 版是必備之書,因為資訊架構的讀者和專家在過去幾年來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變。很多人是這個領域的新手,而某些人現在已經有多年經驗了。無論如何,我們試着滿足這兩種人的需求。雖然我們試着讓這一版有足夠的入門題材,但是,也希望很多戰場上的專家,在當今的資訊技術和商業環境中奮戰時,也能在此書中發現新的材料。

最後,這本書是我們研究資訊架構的收獲。我們有很多同僚都在撰寫這個主題的圖書,也很感謝有那麼多高手願意分享他們的經驗和洞察力。我們期待能從他們的書中學到新的東西。你也應該如此。買他們的書,讀他們的文章,找到方法可以分享你所懂的知識。觀點越多越好。隻有人人都分享,我們才能一起前進。

聯系我們

How to Contacts Us

我們已盡力核驗本書所提供的資訊,盡管如此,仍不能保證本書完全沒有瑕疵,而網絡世界的變化之快,也使得本書永不過時的保證成為不可能。如果讀者發現本書内容上的錯誤,不管是贅字、錯字、語意不清,甚至是技術錯誤,我們都竭誠虛心接受讀者指教。如果您有任何問題,請按照以下方式與我們聯系。

奧萊理軟體(北京)有限公司

北京市西城區西直門南大街2 号成銘大廈C 座807

郵政編碼:100035

網頁:http://www.oreilly.com.cn

E-mail:[email protected]

與本書有關的線上資訊如下所示。http://www.oreilly.com/catalog/9780596527341(原書)

緻謝

Acknowledgments

要對這麼複雜而且不斷變化中的領域撰寫一本書實在不容易。所幸,我們得到了很多聰明且慷慨的人士的協助。雖然我們不能從老師、同僚、朋友、家族成員開始感謝起,但是,請讓我們對本書第3 版最有影響力的人士緻以謝意。

我們很感謝那些技術評論者,他們的評論和鼓勵是這本書能這麼好的原因:Austin Govella、Chris Farnum、Dan Brown、Donna Maurer、Fred Leise、Gene Smith、Greg Notess、James Melzer、Javier Velasco、Jeff Lash、Keith Instone、Margaret Hanley、Michael Crandall、Richard Dalton、Samantha Starmer、Sarah Rice、Stacy Surla、Tanya Rabourn,以及Todd Warfel。

我們真的很感激編輯助理Beth Koloski 的協助。從問卷調查到截圖,Beth都是讓我們不會脫軌的得力助手。我們也想感謝資訊架構學會公布我們的調查結果。

與O’Reilly Media 公司中了不起的團隊合作總是一種榮幸。就第3 版而言,我們的編輯Simon St.Laurent 做了很棒的工作,在整個過程中不斷敦促和贊賞我們。對Simon、他的同僚,以及O’Reilly 的全體人員實在有道不完的感激。

最後,我們永遠說不盡對妻子Mary Jean Babic 和Susan Joanne 的謝意和贊美。她們在背後默默支援,讓我們知道隧道盡頭終有陽光。

——Louis Rosenfeld 和Peter Morville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