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昨天的北京冬奧會男子鋼架雪車比賽中,中國選手闫文港以總成績4分01秒77拿下銅牌,為中國代表團實作了在鋼架雪車項目上的獎牌突破。
對于絕大部分觀衆來說,鋼架雪車都是一個很“新奇”且好看的項目。最高時速達到130公裡,頭部幾乎貼近裡面,加上又是典型的“肉包鐵”,怎麼看都是一個“玩命”的項目,網絡上也很容易搜到諸如“奧運會最危險運動”“因為危險兩次退出奧運會”這樣的新聞。
但在昨天奪牌後,闫文港在接受采訪時卻說了讓人大跌眼鏡的話:“大家覺得鋼架雪車可能蠻危險的,但其實通過很多次訓練,這個項目不會危險,我們都非常享受賽道。”
聽上去有些不可思議,但或許這真的不是在“凡爾賽”,而是有一定科學依據的。
目前全球關于鋼架雪車的科學研究成果數量與其他項目一比簡直不值一提,并且主要集中在起跑階段。其首要原因就是可研究的樣本數量不多。美國西北大學的機械工程師蒂莫西 · 魏博士就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鋼架雪車運動員在每次過彎時都要承受4到5個G的壓力,每天訓練最多也就兩到三次,每年在賽道上累積的訓練時長不過幾個小時。是以,鋼架雪車的運作邏輯非常難以研究,但對于一項競速賽事來說,對空氣動力學的研究又是極為重要的,是以如今的運動員基本都是“摸着石頭過河”靠經驗在提高成績,因為“當你的臉朝向冰面時,你可能很難知道調整腳的位置或在雪車上上下滑動是否真的節省了寶貴的時間"。
鋼架雪車的特性,讓運動員放棄在冰上對自己命運的完全掌控。" 盡管它看起來非常瘋狂,但從很多方面來看,它是滑行運動中最安全的,這有點沖突,因為你幾乎沒有轉向控制。" 魏博士說。" 在這些極限運動中,過度駕駛往往會導緻撞車。"例如在2010年溫哥華冬奧會上,格魯吉亞無舵雪橇選手諾庫馬裡塔什維利在訓練時發生惡性碰撞,搶救無效死亡,而無舵雪橇是一個看上去遠比鋼架雪車安全的項目,卻無法保障運動員的安全。
作者:郭超豪
編輯:郭超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