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款根據飛彈助推器“改造”而來的訓練裝備深度應用于國家速度滑冰隊和中國越野滑雪國家隊的日常訓練。
在2月12日舉行的北京冬奧會速度滑冰男子500米決賽上,中國選手高亭宇以34秒32的成績獲得金牌,并重新整理了奧運會紀錄。就在同一天舉行的北京冬奧會越野滑雪女子4×5公裡接力決賽上,由池春雪、李馨、巴亞尼·加林、馬清華組成的中國隊以57分49秒7獲得第十名,重新整理冬奧上中國隊在該項目上的曆史最好成績。兩個項目各自在冬奧會上取得曆史性突破,這背後都有“科技助奧”理念的加持。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一款根據飛彈助推器“改造”而來的訓練裝備就深度的應用于國家速度滑冰隊和中國越野滑雪國家隊的日常訓練。

攝影:李昊
《環球時報》記者近日從中國航天科技十一院三所處獲悉,這套訓練裝備由該所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科研人員,利用小型飛彈以及無人機發動機技術“改造”而來。參與該裝置研發的航天科技十一院三所工程師鄭劉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這套基于風扇排出空氣産生反作用推力的空氣動力學原理,而設計研發的涵道風扇噴氣動力的訓練助推器,能夠根據訓練的需要為越野滑雪和速度滑冰運動員提供輔助推力,使運動員能夠在訓練中突破自身體能限制,開展各類極限狀态的訓練活動。
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這款助推器主要包括動力、推力控制和供電等裝置。在使用時,運動員僅需通過穿戴元件,就能将重約3.5公斤的助推器固定在背部,在動力裝置的推動下輔助訓練。助推器的推力控制裝置具有手動控制功能,可人為實時控制助推器的推力大小和啟停。
鄭劉介紹稱,這套裝置對于速度滑冰運動員的輔助作用主要展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助力速度滑冰運動員在過彎之前達到一定的速度,讓運動員針對性的開展過彎技術的練習,節省運動員自己在直道階段的起跑加速消耗的體力,提高訓練的針對性和效率。此外,該裝備還可以幫助速度滑冰運動員突破自身的速度極限,使運動員感受更高速度下的身體狀态,“一次典型的速度滑冰項目訓練中,運動員400米一圈下來速度能提升10%。”鄭劉介紹稱。
此外,這套裝置還應用于中國越野滑雪國家隊的日常訓練當中。鄭劉介紹稱,在越野滑雪運動中,運動員不僅要有着超強的耐力,還要求運動員必須具備出色的雪場适應能力、運動能力以及彎道技術。而這套裝置能夠運用“飛彈助推器”技術原理為運動員創造出一種高速運動的狀态,幫助運動員在高速狀态下練習轉彎、變道,跳躍等技術動作,使運動員突破體能極限并形成高速狀态下的肌肉記憶,開創了一種全新的極限狀态下的訓練方式。
能夠将飛彈助推器技術别出心裁的應用于中國冬奧健兒的日常訓練,并助力他們取得突破性的成績,鄭劉坦言,自己感到十分自豪。“非常榮幸能夠參與到科技助奧的項目中,用我們的航天科技助力國家運動員取得更好的成績,為冬奧做出了一點貢獻,與此同時,運動員的拼搏精神也感染着我,相信自己在以後的工作中我也能夠秉承着航天精神和奧運精神,繼續為航天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環球時報-環球網 記者 樊巍
欄目主編:顧萬全 文字編輯:盧曉川 題圖來源:新華社 圖檔編輯:邵競
來源:作者:環球時報 樊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