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這屆骁龍 8 旗艦,在影像上集體躺平了

這屆骁龍 8 旗艦,在影像上集體躺平了

怎樣搭配,才是手機多攝組合的正确方向?

智能手機影像技術發展多年來,多攝成為了人人認可的拍照解決方案,不過要細說起來,大部分消費者對多攝的認知隻停留在數量和外觀設計層面,而它們之間是如何組合、又是如何協同工作的,就有些撲朔迷離了。

我們常常在數位愛好者口中聽到,某手機的主攝/廣角/長焦用了某個 CMOS(傳感器),它的像素有多少,面積有多大,其實這就是對多攝組合的一種簡單概括。同時,在這句話中還能看出,影像傳感器通常是「術業有專攻」的,比如三星 GN2 這種大底大像素的型号,就是很典型的主攝傳感器,如果放在超廣角端,就過于大材小用了。

這屆骁龍 8 旗艦,在影像上集體躺平了

iQOO 9 Pro 的影像配置

不過随着新一代骁龍 8 旗艦的釋出,卻出現了一個例外,這就是最近頻繁登場的三星 JN1,這顆傳感器的神奇之處在于,有時它被用在超廣角上,有時又可以當作前攝,甚至是在一些标榜「多主攝」的旗艦手機上,你還能看到它的身影。那麼這到底是一顆什麼樣的傳感器,它真的是全能的萬金油,還是一個用來湊數的「戰術鏡頭」呢?

哪些骁龍 8 旗艦用上了 JN1

三星 JN1 早在去年 6 月份就釋出了,但在去年下半年的産品中,搭載 JN1 傳感器的手機卻非常之少,年底前隻有 Redmi Note 11 和 iQOO Z5x 這兩款名不見經傳的中低端機型,而直到骁龍 8 首發機型 moto edge X30 釋出後,這顆傳感器才進入了數位愛好者的視野。之後更出乎意料的是,伴随着新一代骁龍 8 新機的逐漸面市,JN1 傳感器迅速成為了廠商眼裡的「香饽饽」,因為小米 12 Pro、iQOO 9 Pro、一加 10 Pro、真我 GT2 Pro 在内的衆多旗艦都不約而同地搭載了 JN1 傳感器。

這屆骁龍 8 旗艦,在影像上集體躺平了

小米 12 Pro 影像配置(超廣角和人像均為 JN1)

在這一衆骁龍 8 旗艦中,JN1 充當的角色都是超廣角,其中小米 12 Pro 更是配備了兩顆 JN1 傳感器,除了超廣角,還有一顆被用在了 48mm 焦距的人像鏡頭上(中焦段)。而在骁龍 8 機型之外,還有一個例外是去年年底釋出的 vivo S12 Pro,在這款最強的自拍旗艦上,JN1 被用作前攝,可謂是憑借一己之力撐起了整部手機的核心賣點。總而言之,在今年的手機影像圈中,JN1 的認可度相當之高,甚至可以誇張點說,但凡釋出一台骁龍 8 新機,似乎都少不了 JN1 的身影,那麼它究竟強在哪裡呢?

「小底」配做旗艦副攝嗎?

我們先從參數看起,JN1 擁有 5000 萬像素,感光面積為 1/2.76 英寸,直白點說就是一顆「小底高像素」的傳感器。同時值得注意的是,JN1 的單個像素尺寸隻有 0.64 μm,是三星目前單像素尺寸最小的傳感器,這也就意味着它的封裝體積非常小巧,很适合嵌入到手機前攝中,是以在理想情況下,JN1 被當作前攝才是最合适的,如果要是當作後攝的話,除了 5000 萬高像素之外,其他參數并不亮眼,甚至是有些落伍了。

這屆骁龍 8 旗艦,在影像上集體躺平了

三星 JN1 傳感器

相信說到這裡你已經明白了,JN1 這顆傳感器之是以被這麼多旗艦廣泛采用,說白了就是有個 5000 萬像素的「好名頭」,因為在很多普通消費者看來,高像素即正義,像素越高就等同于拍照越好。但實際情況是,1/2.76 英寸的感光面積和 0.64 μm 的像素尺寸,基本就是當今墊底的水準,而且 JN1 還缺失了微距功能,如果用這顆傳感器拍照,在暗光環境下的表現必将是非常拉跨的,因為像素數直接影響的是照片尺寸,而感光面積和像素面積才在更大程度上決定了成片畫質,這也是「底大一級壓死人」的道理。

這屆骁龍 8 旗艦,在影像上集體躺平了

2022 年主流 CMOS 傳感器規格對比

那麼這麼多旗艦機用上了 JN1,它們該如何補足「小底」的先天不足呢。畢竟怎麼說,好歹是給旗艦機用的,如果拖垮了體驗未免太不合算了,是以這就要提到多像素合一技術了。

自從多年前 4800 萬像素成為主流後,多像素合一技術也就普及了起來,這項技術的原理是将傳感器上臨近的像素合并,進而提升感光靈敏度以獲得畫質更好的照片。就以 JN1 為例,它支援「四合一像素」技術,也就是說,拍照時它的等效像素尺寸會從 0.64 μm 提升到 1.28 μm,同時等效像素也會随之下降到 1250 萬。也許你會覺得是不是損失太多像素了,但這恰恰就是當今手機影像最主流也是最合理的解決方案,哪怕是 1 億像素,甚至是之後的 2 億像素也都逃不過。

這屆骁龍 8 旗艦,在影像上集體躺平了

四合一像素技術原理(以 IMX586 為例)

是不是反向更新?

不過即便如此,與去年同級别的副攝 IMX598、IMX582 以及多年前的一代神芯 IMX586 相比,JN1 的優勢依然不大,甚至是有些退步的。IMX598 和 IMX582 可以看作 IMX586 的改良款,這三顆傳感器都擁有 4800 萬像素和 1/2 英寸的感光面積,它們的單像素尺寸也都為 0.8μm,四合一等效像素尺寸為 1.6μm,從參數上看,JN1 除了像素略高一些,其他都不占優勢。

從 2019 年開始,IMX586 作為主攝被多款旗艦機所搭載,包括小米 9、魅族 16s、一加 7 Pro、OPPO Reno 10 倍變焦版、榮耀 20 Pro 等,也正是從 IMX586 開始,手機影像正式進入了 4800 萬以上的高像素時代,同時也普及了多像素合一技術。

而在之後兩年裡,IMX586 并沒有過時,比如一加就從 2019 年初的 7 系列開始,一直到 2020 年末的 8T 上(共 4 次疊代),都把 IMX586 當作主攝。到了 2021 年,IMX598 和 IMX582 作為 IMX 586 的改良款,還被 iQOO Neo5 和 Redmi K40 這樣的次旗艦當作主攝使用。此外,IMX598 也有萬金油的一面,比如在 vivo X60/70 Pro+ 和 iQOO 8 Pro 這樣的全能旗艦上,又可以用作副攝,當成超廣角使用,不過廠商在宣傳時,都會用「多主攝」的字眼來形容,當然這也無可厚非,畢竟 IMX598 的水準确實對得起「主攝」的稱号。

這屆骁龍 8 旗艦,在影像上集體躺平了

vivo X60 Pro+ 影像配置:IMX598 用作超廣角

本以為照這樣的态勢,IMX598 級别的傳感器應該會成為 2022 年旗艦機的副攝标配,但如今卻被 JN1 截胡,是以今年很多旗艦的副攝實際上是「反向更新」的,比如 iQOO 9 Pro 的超廣角就從上代的 IMX598 變成了 JN1,還有更慘的一加 10 Pro,超廣角從上代好評如潮的 IMX766 變成了 JN1,這種降級幅度用大跳水來形容并不過分。當然了,手機廠商并沒有不自知,于是隻能在拍攝玩法上找補,在今年的這批新旗艦中,realme 、iQOO、一加都在 JN1 的基礎上推出了魚眼鏡頭,這對攝影達人來講确實是多提供了一種的玩法,但對大多數普通使用者來說,魚眼鏡頭的上手成本是比較高的,并不如一個出色的超廣角來得實際。

這屆骁龍 8 旗艦,在影像上集體躺平了

一加 9 Pro 超廣角配置 IMX766

多攝組合應該齊頭并進

手機廠商這樣做的原因其實很簡單,自然是出于成本控制。這兩年來,旗艦手機的定位和配置不斷上探,影像配置更是其中最核心的發力點,不過如今,影像技術逐漸進入發展瓶頸期,其所産生的邊際效應也越來越強,于是手機廠商隻能換種打法,去精進圖像算法,去自研 ISP 晶片,同時也把更新重心轉向了螢幕、快充和其他外圍功能上,而至于影像配置,優先保證有一顆高素質大底就足夠了,是以副攝就變成了縮水的對象。

這屆骁龍 8 旗艦,在影像上集體躺平了

是以你會發現,雖然今年很多旗艦在主攝方面是進步的,但副攝卻不比去年,整體影像配置更難稱之為均衡,這也就意味着,如果今年消費者想買到主攝副攝同樣出色的手機,也許隻能繼續加錢了。

回過頭來,我們再談談理想的多攝組合搭配,通常來講在一部手機上,同時擁有大底主攝 + 抗畸變超廣角(兼具微距)+ 2~3 倍中焦人像頭 + 5~10 倍的潛望長焦是最全能的「黃金搭檔」。隻是,這種組合不僅成本高昂,而且對機身内部設計和空間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是以在未來,這樣全能的手機可能隻會越來越少,而在現實情況下,重主攝輕副攝就成為了旗艦機們不得不面對的尴尬現狀。

這屆骁龍 8 旗艦,在影像上集體躺平了

華為 Mate40 Pro+ 影像配置

但即便如此,手機廠商也不該故意拉大主副攝之間的體驗差距,而是應該去尋找它們之間的平衡點,畢竟手機發展多攝的初衷是為了适應更多拍攝場景,也就是說,主副攝齊頭并進才是正确的産品方向。除此之外,手機廠商們還應該去樹立正确的産品觀,不要再一味的迎合市場,甚至是利用「唯像素論」這種刻闆認知去「讨好」消費者,事實上在某種程度上,這對消費者來講也是一種資訊不對稱,是以在未來,用正确的産品去引導消費者,去引導市場需求,才是該走的路。

極客之選 GeekChoice 原創文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