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美國《華盛頓郵報》報道了一位“神奇”的教師,他的名字叫做科克倫,本職工作是新墨西哥州石子路中學的一名老師。
教師是一項神聖的職業,不但要有嚴格的考核,甚至還要有工會例行每幾年一次的資質測試。
基本上可以說能夠擔任教師這個行業的,不但要擁有極高的覺悟,還要擁有與之比對的專業技能。

可是令人沒有想到的是,這位擁有17年教齡的老師,居然是一位徹徹底底的文盲,甚至連自己的名字都不認識。
事件暴露以後,立馬引起了整個美國的關注,人們無不好奇,為何科克倫會在這樣的狀況下當上十七年的老師?
在他的背後,究竟又發生了怎麼樣的故事?
男童先天患有“讀寫障礙症”,無法讀書認字
1938年,約翰·科克倫出生于美國新墨西哥州,科克倫的父母都是當地普通的上班族,對于這個剛剛出生的兒子十分喜愛。
從外表上來看,科克倫活潑可愛,與同齡孩子幾乎沒有任何差別。
可是等到上學以後,科克倫的父母逐漸發現科克倫有一些不對勁,那就是學習能力實在是太差了,幾乎等同于零。
别的孩子已經開始認字讀書之時,科克倫居然連26個英文字母都拼不出來。
起初科克倫的父母還沒有在意,認為科克倫可能是因為其他原因分神了,但是時間久了,他們也發現了其中的端倪。
科克倫好像對于寫在紙上的字母和單詞有着先天性的“排斥性”,無論再怎麼強調教育,他也無法認識這些字母和單詞的排序。
科克倫本人十分聽話,對于父母的教授更是專心緻志,但是每次教完以後,再當父母想要提問之時,他都已經把之前所教的内容全部忘得一幹二淨。
對于這個現狀,科克倫父母起初認為是兒子精神和記憶出現了問題。
可是當他們帶兒子前往醫院進行檢查之時,卻又發現科克倫精神和記憶一切正常,隻不過患有一種特殊的疾病,那就是讀寫障礙症。
對于讀寫障礙症而已,目前醫學研究有兩種主流看法,第一種看法認為讀寫障礙症是一種心理障礙。
第二種研究認為,讀寫障礙症并非疾病,更不是不治之症,而是對正常教育的讀寫了解方式不能适應,曆史上很多大師和天才都曾經患有這種病,比如愛迪生,愛因斯坦,畢加索等人。
但是不管讀寫障礙症究竟怎麼定義,對于這種疾病,目前仍然沒有完善準确的治療方法和手段。
聽到這個消息以後,科克倫的父母沉默了,他們猶豫要不要把這個消息告訴自己的兒子,以及在未來如何與兒子相處?
最終經過考慮,科克倫的父母還是像兒子以及學校的老師,如實解釋了科克倫的情況,希望他們能夠進行特殊照顧。
當時的美國,遠遠沒有如今這麼“政治正确”,頂着閱讀障礙症這個頭銜,無異于是給科克倫的社交和未來打上了“殘障人士”的标簽。
可是出人意料的是,在得知科克倫的情況以後,所在學校展現出了極大的同情,他們同意了科克倫父母的要求,允許科克倫不參加任何學校普通學生的成績測試。
幸運的是,在得知自己患有如此病症之後,科克倫本人也沒有任何在意。
對于他而言,書上的字簡直就是世界上最無聊的東西,既然自己不認識,那反而還省事了。
科克倫熱愛體育運動,并且有着很強的天賦。在之後的時間裡,他把自己所有的精力投入到體育課程之上。
從國小畢業以後,他又以特長生的身份加入到了中學,後來又考上了新墨西哥州立大學體育院系,神奇地考上了大學。
大學畢業以後,科克倫陷入了和很多人同樣的糾結之中,那就是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彼時的社會已經步入了工業社會,如果不識字的話,幾乎很難找到适合的工作,甚至就連維持基本生活都做不到。
科克倫曾經先後進行過多種嘗試,給人送報紙,送牛奶,去超市打零工,但都遭到了失敗,種種打擊讓他十分懊惱。
可是他沒有放棄,最終來到了自己昔日的母校,想要在這裡當一名體育教師。
得知科克倫的窘境以後,昔日的老師們并沒有旁觀,而是選擇積極地向他施以援手。
在老師們的幫助下,他來到了美國教師工會,進行了體育教師資質考試,通過整整三年的教育訓練以後,他順利成為了一位體育教師,回到了自己當年所在的中學進行任教。
出于隐私的考慮,無論是教師工會還是學校,都從未對其“讀寫障礙症”的身份進行公開。
而科克倫也不樂意以殘障人士的身份與自己的學生們相處,是以關于他讀寫障礙症的事情就這樣隐瞞了下來。
人們隻知道在當地的中學有一個活潑好動的體育教師,沒人能想象這個教師居然連學生的名字都寫不出來。
執教17年,最終坦白
在上課之時,科克倫由于不識字,根本沒辦法進行點名。
是以他便通過自己業餘時間憑借着記憶,認識每一位同學,點名支援,他會拿出點名表,裝模作樣地進行點名活動,
而到了課堂之上,來到自己熟悉的領域以後,科克倫也可以輕松完成訓練課程。
科克倫運動天賦幾家同時活潑好動,與學生們打成一片,這兩個因素造就了他強大的執教能力。
在他的課堂上,學生們成績優秀,幾乎從來沒有發生過考試不及格的現象。
由于工作簡單,科克倫的職業生涯可謂是十分順利,不少人談起科克倫之時都贊不絕口,多年以後,還經常有他昔日的學生前往這裡來看望科克倫。
在當地的小鎮裡,科克倫也成為了一個名人,幾乎小鎮所有年輕人都曾經接受過他的教導,當走在路上時,這些昔日的學生也會友好的向老師打招呼。
神奇的是,在科克倫的隐瞞之前,這些學生們居然沒有一個知道自己的老師患有讀寫障礙症。
科克倫的執教生涯一直持續了整整17年,在攢下了一些積蓄,足以維持自己生活以後,他選擇離開了教師隊伍。
而理由也很簡單,那就是在這份崗位上,自己已經越來越力不從心。
随着現代生物科學技術的發展,體育教師也遠遠不是帶領學生們打打球那麼簡單,必須要了解各種專業知識和技巧。
可是科克倫顯然不具備這樣的條件,此日子他再也不願意像今日的老師一昧的求助,最終選擇了脫離。
以“優秀教師”的職業稱号為自己十七年的生涯畫上了完美的句号,在離開校知識科克倫,向自己的學生們坦然了自己的情況。
将這個保守十七年的秘密公之于衆,事情傳開來之後,科克倫也被奉為“傳奇”。一個無法識字的人在教室崗位上堅守了十七年,可見其厲害程度。
科克倫的世紀傳開以後,遭到了人們的普遍質疑,不少人都認為科克倫患有如此疾病,而呆在課堂之上是否會“誤人子弟”?
但更多的人們則對于科克倫表示了自己的尊敬,一個身體有缺陷的人能夠發揮最大的作用,頑強不息,這種精神難道不值得社會鼓勵嗎?
但無論如何,對于外界的争議,科克倫已經不在乎了。
在面對記者的采訪之時,科克倫表示自己自認是個老師,但與此同時,自己也是一個欺騙者,但幸運的是,自己已經完美的完成了自己的工作。
當科克倫向公衆揭示自己的秘密以後,最驚訝的無外乎是他的家人了。
在科克倫的家裡,科克倫的大兒子并不知道父親患有如此疾病,聽到這個消息以後,表示“難以置信”。
他實在無法想象自己的父親這麼多年來究竟經曆了怎麼樣的挫折與困難。
但反倒是科克倫三歲的小女兒對于這個消息卻并不在意,因為她早就知道了父親的問題。
科克倫無法閱讀,但是又十分喜歡小孩,經常承擔起照顧小女兒的任務,小女兒要聽童話書。科克倫無奈,隻得裝模作樣地拿起書本瞎編故事。
可由于科克倫的水準實在有限,每次編故事都會被小女兒戳穿,是以他便大方地向女兒承認了自己不認識字。
雖然女兒隻有三歲,但是當說出來這句話以後,科克倫反而覺得輕松多了。他曾經向妻子坦言,自己“從來沒有過一天,像這樣輕松過。”
雖然閱讀方面有缺陷,但科克倫出色的體育和社交能力也是不容置疑的。
他的偉大之處在于向人們證明了,即使身體抱有缺陷,也可以融入整個社會,時至今日,科克倫的事迹依然在鼓勵着衆多病友,使他們勇敢的生活下去。
“約翰克倫克”事件的啟示
如果我們從整體的角度上來看,科克倫的一生還是比較順利的。
雖然他個人條件不怎麼好,但是憑借着多年的努力和周邊人的幫助,他還是順利融入到了整個社會,成為了一名體育老師。
但是我們也要認識到,科克倫的一生實際上充滿了種種困難,從第一天被送入學校開始,科克倫的噩夢就徹底開啟了。
由于不識字,他很難結交真正的朋友,這種困難圍繞了科克倫的一生,甚至不少人都認為這是科克倫在智力上的缺陷,對其進行過歧視,早年的他還曾經試圖逃學。
但是科克倫又是十分幸運的,他身邊的父母和老師都沒有對其進行放棄,反而不斷地對其進行鼓勵。
即使是科克倫在上學後也跟不上其他同學的腳步,他依然沒有被認為是調皮的蠢孩子。
擁有先天疾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當周圍的人全都以看待“病人”的眼光來審視你。
我們必須得承認的是,在對于殘障人士幫助這件事上,新墨西哥州相關機構和政府做得還是不錯的。
首先他們并沒有直接公布科克倫的病情,給他打上一個殘障人士的“烙印”,其次,他們在日常工作當中也給予了科克倫一定的幫助和照顧。
正是由于他們的幫助,才使得科克倫擁有了這樣一份獨特的人生。
科克倫的事迹,距今已經過去了幾十年了,但是其中仍然有不少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我們需要認清的一個現實是,即使放在今天,在大多數人的眼中,可能并不會歧視殘障人士,但是對于殘障人士就業依然報以“悲觀”的态度。
甚至不少人都認為殘障人士隻需要老老實實待在家裡,别給周圍人添加麻煩就已經算得上是最好的結局了。
這一看法展現在我們社會的各界,盡管如今我們幾乎在每個商場都設定殘障人士廁所,國家也會進行相應的補貼和照顧,但是基本上沒有任何一個機關和機構會願意接納殘障人士入職。
這無異于限制了廣大身體有缺陷的人的個人發展。
“殘障人士”是一個十分廣泛的群體,他們當中固然有無法正常參與生産工作的,但其中相當一部分事實上與正常人無異,可以完成一定的社會工作。
對于這一部分人,我們應該以看待正常人的眼光待之,從心理和社會層面上給予他們更多的認同,才能使得他們更好地融入這個社會。
幫扶弱勢群體是中華民族固有的優良傳統之一。
早在數千年前的《禮記·大道之行也》當中就曾經寫過這樣一句話:“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可是我們隻把目光局限在對其進行經濟補助上是不可能根本解決問題的,在這句話之前一句話,作者戴聖是這樣寫的“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
我們可以做到若是群體做到“老有所終,幼有所長”,但是該怎麼使他們能夠“壯有所用”呢?科克倫的事迹無異于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
參考資料:
《持續十七年的文盲老師》.記者:德蘭蒂斯.弗朗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