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足三裡有三理,胸腹疼痛别亂理

作者:痛病悟源

在人體所有穴位中,最著名的是哪個穴呢?恐怕要算足三裡了,屬于足陽明胃經,為足陽明脈氣所入,為合穴, 足三裡可以寫作““足三理“,足三裡原名“下陵三裡”,意指“人膝如陵,陵下三寸,一寸為一裡”。内經: “天樞以上,天氣主之;天樞以下,地氣主之;氣交之分,人氣從之。萬物由之。”本穴統治腹部上中下三部諸症,是以謂之‘三裡’。補三裡而能健脾,瀉三裡而能平肝,降逆通暢。

大家都知道,這是一個強壯身心足的大穴,經常按壓或者艾灸,可以調和腸胃、強身健體、益壽延年。足三裡為三焦之氣所生處,為補益元氣、調和氣血,補虛強壯之要穴, 《古法新解會元針灸學》認為“此穴治病萬端,有白術之強,有桂附之熱,有參茸之功,有硝黃之力”。根據實際應用分析,除具有上述之功外,尚有疏通經絡、調理氣血、鎮靜醒神、強精健腦、溫中升陽、理氣止痛之效。

《素問·舉痛論》說:“寒氣客于胃腸之間,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絡急引,故痛。”《丹溪心法·腰痛》說:“腰痛主濕熱、腎虛、瘀血、挫閃、有痰積”,是以胃脘疼痛、腹痛、腰痛等病,均可由于外邪侵襲,正不勝邪,以緻氣滞、血瘀,而出現疼痛。《四總穴歌》中說∶“肚腹三裡留。“意思是說,凡是肚子、腹部的病痛,都可以通過足三裡穴來擺平。足三裡為足陽明胃經之穴位,“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裡,下至氣街中而合”,故按足三裡能治療胃脘痛、腹痛。但很多人都反映;“我肚子疼的時候,按足三裡就不行,這是怎麼回事呢?“。就有一位痛經的女士說不行,足三裡這個穴為什麼叫“足三裡“呢?其實,“裡“通“理“,就是管理、調理的意思。足三裡可以寫作“足三理“,意思是可以通過這個穴對身體進行多種多樣的調理。“三理“到底是哪三理呢?就是理上、理中、理下。胃處在肚腹的上部,胃脹、胃院疼痛的時候就要“理上“,按足三裡的時候要同時往上方使勁;腹部正中出現不适,就需要“理中“,隻用往内按就行了;小腹在肚腹的下部,小腹上的病痛,得在按住足三裡的同時往下方使勁,這叫“理下“。這位女士的痛經就屬于需要“理下“的這一種,就不能一味用理中的手法按着不放。痛經是指經期前後或在月經期間發生與行經有關的下腹疼痛、不适感以緻影響生活和工作的病症,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痛經。疼痛性子宮收縮引起痛經,于子宮峽部産生梗阻,子宮内壓必須非常高才能克服此種力,月經液體内含有子宮肌剌激物質,其中一種為子宮内膜釋放的前列腺素,有其緻炎和緻痛作用,且能使其他緻炎緻痛媒體敏感化,使得子宮痙攣性收縮,子宮張力升高,子宮峽部産生梗阻,失去了正常的松馳性,子宮血流減少而導緻痛經。原發性痛經中醫為“經行腹痛”、“室女痛經”。胞宮功能與髒腑、經絡和氣血功能的正常密切相關,造成痛經的病機主要是腎氣虧損、氣血虛弱、氣滞血瘀、寒凝血瘀和濕熱蘊結,而導緻沖任氣血虧虛或氣血不暢,“不榮則痛”或“不通則痛”,造成痛經。“不通則痛”是有實邪内伏,多由于心情抑郁或忿怒傷肝,肝郁氣滞,氣滞血瘀:或感受濕熱之邪,熱與血搏,以緻氣血瘀滞不暢:或正值經期産後,感受寒邪,過食生冷,寒客沖任,與血搏結,導緻氣血凝滞。痛經的虛證則是由于胞宮失于濡養,“不榮則痛”。或由于久病、房勞、多産,或先天腎氣不足,而造成腎虛精虧血少:或脾胃虛弱,化源不足,或素體氣血不足,當行經之時,沖任氣血更加虧虛,胞脈失養而作痛經。

陳旭.針灸治療痛經的取穴規律研究及痛經的流行病學調查[D].北京中醫藥大學,2008.

足三裡穴是足陽明胃經的經穴,是五輸穴中的合穴,同時也是胃的下合穴,“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裡,下至氣街中而合”,“肚腹三裡留”,該穴位有主治腹部諸疼痛,理脾胃,調氣血之功效。機體的氣血充足,沖任及胞宮得以濡養,使沖任得以調節,症狀得以減輕。舉足取足三裡穴,自解剖來說,舉足時肌肉收縮,此時按壓,與放松狀态下相比,刺激更加明顯,在足部放松時,因肌纖維的運動與針具的阻力對抗,使針感進一步增強,起到更優的治療效果。作用于沖任與胞宮,使兩者作用進一步增強,使機體得以濡養,同時起到理氣調經止痛的作用,标本同治,進而促進症狀的快速緩解。

?

足三裡有三理,胸腹疼痛别亂理

足三裡穴位位置

足三裡是個強壯身心的大穴,胃脹、胃痛時要往上方按揉;腹部正中出現不适,要往内按揉;小腹上的病痛要往下方使勁按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