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電梯起家的新時達投入智能機器人制造,智能工廠成為數字經濟主戰場

電梯起家的新時達投入智能機器人制造,智能工廠成為數字經濟主戰場

上海數字經濟新賽道上,智能裝備、智能網聯汽車、智能機器人三駕馬車齊推并進,成為上海積聚高品質發展的新勢能。市經信委智能制造推進處透露,今年是“10030”工程的收官之年——到年底,上海将推動打造100家标杆性無人工廠,“30”即建設10家智能制造示範工廠、培育10家世界一流的智能制造系統內建商、搭建10個垂直行業工業網際網路平台。

智能制造領域,除了特斯拉、蔚來、威馬、華人運通等新型車企外,傳統車企如上汽也在數字經濟領域乘風破浪,如智己成為高端豪華純電動品牌,飛凡成為科技時尚的主流品牌。

智能機器人領域,新時達、達闼、新松、沃迪等一批上海本土機器人企業異軍突起。在位于嘉定的新時達智能工廠裡,“機器人制造機器人”的場景已經出現,工廠已經具備了年産1萬台(套)六軸工業機器人以及500套機器人柔性工作站的能力。新時達原先從事電梯控制系統的開發生産銷售,但早在2006年,新時達便開始投入機器人制造。原因有二,一是電梯和機器人技術聯系密切,都追求自動化,原理相通;二是彼時的機器人仍是巨大的藍海市場。放眼全國,和新時達出身相同的彙川、廣日、康力等企業,均先後加入機器人制造行列。

随着智能制造深入實施,“無人工廠”“黑燈工廠”等智能制造概念應運而生。不過,“無人工廠”并不意味着一個人都沒有,而是“少人化”。生産線大部分勞工被替換成機器人。這帶來的一個積極轉變是,企業可以擺脫對普通勞動力的依賴,轉為對研發型人才的需求。

根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釋出的《世界機器人2021工業機器人》資料顯示,中國2021年平均機器人密度為246台/萬名勞工。而上海的機器人密度為383台/萬名勞工,新時達的機器人密度更是高達1080台/萬名勞工。機器人密度不斷增長的過程中,用工成本不再成為隻做加法的算術題,機器人的研發成本被放在了首要位置。

在上海,智能工廠正成為經濟數字化轉型的主戰場,它們像“底座”一樣牢牢盤踞本土,随着智能機器人、智能裝備等插件,城市的“制造基因”将煥發新活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