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豫章繡遇上“冰墩墩”:三百年非遺技藝“展新貌”

豫章繡遇上“冰墩墩”:三百年非遺技藝“展新貌”

國小生正在江西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豫章繡第八代傳承人餘正連的教學下學習豫章繡。 劉力鑫 攝

(新春走基層)豫章繡遇上“冰墩墩”:三百年非遺技藝“展新貌”

中新網南昌2月12日電 題:豫章繡遇上“冰墩墩”:三百年非遺技藝“展新貌”

作者 李韻涵 姜濤 馬嘉偉

以針作畫,以線潤色,穿針引線間,一“墩”難求的2022年北京冬奧會吉祥物“冰墩墩”便躍上具有三百年曆史的“豫章繡”,老手藝也展新面貌。

2022年北京冬奧會正在舉行,吉祥物“冰墩墩”以其可愛形象出圈引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産與“冰墩墩”會碰撞出怎樣火花?11日,記者探訪位于江西省南昌市的豫章繡技能人才教育訓練基地。

豫章繡遇上“冰墩墩”:三百年非遺技藝“展新貌”

圖為繡制好的“冰墩墩”。 劉力鑫 攝

走進教育訓練基地内,數十名孩童正在江西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豫章繡第八代傳承人餘正連和周南英的教學下,低頭穿針引線。或憨态可掬,或圓滾可愛,一個個“冰墩墩”與“雪容融”,就呈現在扇面或者挂件上。

“這個‘冰墩墩’繡起來不算難,我學會之後,還要教會我的同桌,以後也想繼續學下去。”今年11歲的藍一菲表示,十分想擁有“冰墩墩”,但目前又比較難買,通過豫章繡的形式可以給自己一個獨一無二的“冰墩墩”。

豫章繡遇上“冰墩墩”:三百年非遺技藝“展新貌”

圖為國小生正學習豫章繡。 劉力鑫 攝

據餘正連介紹,豫章繡是贛繡中重要一類,其曆史可追溯至清朝初期,第一代傳承人為紀曉岚的恩師裘曰修之妻熊月英,發源于有着“豫章故郡”之稱的江西南昌,發展至今已有八代傳承人。

“豫章繡起源于民間,最早是縫制生活用品,用棉布棉線便可織就,具有民間原汁原味的特色,也包含了民間智慧。”餘正連表示,豫章繡用到了平針、簪花針、飄針等特殊針法,使繡品的正反面看起來别無二緻。

記者在作品陳列處看到,豫章繡的内容以中國水墨畫居多,且逼真傳神,與原畫相比更添一份立體感與層次感。餘正連稱,豫章繡擅長對水墨畫進行焦、濃、重、淡、清五個層次的處理,同時運用絲線的深淺過渡,呈現出豫章繡的清淡雅緻。

豫章繡遇上“冰墩墩”:三百年非遺技藝“展新貌”

用擅長表現水墨畫的豫章繡來呈現略顯示卡通的“冰墩墩”會違和嗎?在餘正連看來,一項技藝如果一味傳承而不創新,便會逐漸走入狹隘天地。事實上,已經繡了40餘年的餘正連也一直在堅持傳承與創新,她将材料更新為更易儲存的絹與蠶絲線,豫章繡也逐漸從日用品向工藝品轉變。

“這次教孩子們繡制‘冰墩墩’的樣式更易激發起他們對于傳統技藝的興趣,也是為冬奧會加油的一種形式。”餘正連稱,對于一些簡單的線條繡,一兩個小時便可完成,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不斷探索傳承的新路徑,多年來堅持免費教學,也是讓更多人了解豫章繡。

豫章繡遇上“冰墩墩”:三百年非遺技藝“展新貌”

“豫章繡是非物質文化遺産,讓孩子從小接觸中國傳統文化也有利于樹立她的文化自信,同時也可以很好地修身養性。”孩子家長塗豔表示,自家孩子親手繡一個“冰墩墩”,可以更好地感受冬奧元素,同時增加自身的成就感。

在面積不算大的教育訓練基地内,有積澱了40餘年手藝的精美作品,也有剛入門的稚嫩與探索,一針一線間,非遺手藝煥新機。(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