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唐朝頂級文物,出土後随意堆積,市民都說可惜 專家卻不以為然

衆所周知,中國是擁有幾千年文化的曆史國家,老祖宗有不少傳家寶,至今還埋在土中。我們經常能看到,考古專家進行搶救性的發掘工作,得益于如今科技越來越發達,一般從地下往上來的寶物,都可以得到妥善的保管。可是1989年,山西永濟縣出土的一批唐朝文物中,卻打破了大家既定想象。這次考古發現中,專家們發掘出了唐朝鐵牛和鐵人,這些文物可以說是價值連城,擁有極高的文化研究價值。然而發掘出土之後,考古學家卻将這些頂級文物放置于露天,30多年來基本上很少維護。有不少普通市民都說十分可惜,然而考古專家似乎卻是有意為之,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唐朝頂級文物,出土後随意堆積,市民都說可惜 專家卻不以為然

這些唐朝的鐵牛和鐵人來曆悠久,據說它們是在公元725年,也就是唐朝開元十三年鑄成。這些鐵牛和鐵人,是古時修建航道所用的“鎮河神獸”。可是因為黃河變遷,加上這段水路已年久失修,逐漸這些鐵牛和鐵人也快浮出水位線。直至1989年,永濟縣博物館聯合山西太原,以及河北等地多位考古學家,進行了搶救性的發掘工作。很快唐朝鐵牛和鐵人,完好無缺的從水裡打撈上岸。

唐朝頂級文物,出土後随意堆積,市民都說可惜 專家卻不以為然

出土的鐵牛高約1.9米,長3米,寬1.3米。由于古時金屬冶煉技術的發達,以及工匠的鬼斧神工,這些鐵牛出土之後活靈活現,遠遠望去就像是一頭的大水牛。器身還雕刻着很多祝福的圖案,是以不少專家通過出土的鐵牛和鐵人。可以詳細推測,唐朝開元年間山西黃河一帶居民的生活習慣,以及當時制作工匠的手法。這些鐵牛和鐵人,放眼全世界都是稀世罕見的珍寶。

唐朝頂級文物,出土後随意堆積,市民都說可惜 專家卻不以為然

可是距今已經有1200多年的黃河鐵牛被撈出之後,卻被放于露天而不積極維護,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按理說黃河鐵牛重達40噸,想将它完整的盜取出去應該是特别困難。可是考古專家多次發表公開聲明稱:他們是故意的将這批文物放置于露天。随着2005年釋出的一則詳細資料,我們才得知考古專家的背後用意。首先這批黃河鐵牛和鐵人,剛剛打撈上岸的時候,通體油光發亮,器身上下五彩斑斓非常耀眼。

唐朝頂級文物,出土後随意堆積,市民都說可惜 專家卻不以為然

可是上世紀90年代,大陸文物保護裝置比較落後,鐵牛和鐵人打撈上岸之後,經過長時間的氧化最外部顔料層發生脫落,逐漸形成了灰突突的樣子。專家之是以将它們放置于露天維護,關鍵還是通過這樣的儲存方法,能最大程度的還原這批文物在水下的狀态。如果放置于室内,很可能由于潮濕以及其他因素的影響,導緻這批文物還會出現一些其他的問題。黃河鐵牛和鐵人說白了就是一堆大鐵塊,放置于露天不會有任何影響。永濟縣博物館讓鐵牛可供遊人免費參觀,還可以近距離的撫摸。

唐朝頂級文物,出土後随意堆積,市民都說可惜 專家卻不以為然

相信不少山西的朋友,小時候都會摸過這些鐵牛和鐵人。而人手上帶有油脂,經過遊客長時間的撫摸,相反還會将這些鐵牛和鐵人變得光滑圓潤,原理也就類似于古玩愛好者盤核桃或者是盤玉,或許這樣的解釋可能有些不太嚴謹,但大緻是這個道理。是以考古專家,将這批鐵文物放在了露天,隻需要保證它們不被破壞,不被盜取即可。

唐朝頂級文物,出土後随意堆積,市民都說可惜 專家卻不以為然

像這種重達40噸的鐵塊,即使用大錘和電鋸也很難将它破壞相反,放在露天給遊客近距離的撫摸,還能對文物本身起到很大的裨益。是以考古專家通過這樣的方法,既能節省博物館人力資源成本,同時還能造福廣大群衆,這可是一舉數得的好事。是以這批文物并非放置于露天,并非暴殄天物,相反還是專家的良苦用心。

參考文獻:唐書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