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漢族人的葬禮民俗每年正月十一是老父親生日,趕在正月,還在過春節,正月初十已經上班的我向機關請假回家給父親過生。碰巧村裡有

作者:鄰家阿木哥

漢族人的葬禮民俗

每年正月十一是老父親生日,趕在正月,還在過春節,正月初十已經上班的我向機關請假回家給父親過生。碰巧村裡有老人過世當天出殡,作者自讀書出來參加工作進了城,已經很少參加村裡老人過世“白喜”。

隻記得小時候村裡有老人過世了,會很熱鬧,也是村裡一件大事,因為從當天開始,村裡大多數男人女人自覺都去幫忙。村裡有威望的長輩主導喪事流程,孝子都要聽從,然後人員分工十分明确,第一時間請當地專做法事的,我們當地習慣稱呼為“和尚師傅”,法事有更嚴格的流程,同時還要請“地仙”看風水選擇墓地,算好出殡時辰,然後安排四到五人開挖墓坑,這個叫“開經濟”。

老父親鄉村教師退休多年,快八十了,村裡村鄰有老人過世,總是會請老父親去參與法事,主要是負責整個流程的相關文字書寫工作,包括寫悼詞。

因為過世的老人是我們家族算比較近的成員,老父親見我們兄弟幾個都回來了,下午五點多,老父親陪我們前去現場吊唁。叩首,孝子跪着還禮,現場一片肅穆。

現場牆壁上貼着喪事安排流程,還有賀禮名單,其中“夫子”名單上看到幾個跟我同齡的兒時夥伴名字,大約有20來人我已經大多數名字不熟悉了。

第二天出殡時辰是七點到九點,起靈時間早上五點,按照喪事規矩,起靈必須是要從其家中移至村口“正朝門”,然後有一套起靈儀式,鳴鞭炮,敲鑼鼓,做法事,念悼詞,衆親跪拜。

擡棺的人叫“夫子”,分為“起靈夫子”,即本家族或者本院子的青壯年勞力擡棺,沿着村裡的老規矩确定的路線緩慢前行,負責炮火的打前站一路放炮火,接着後面有個人專門負責沿路撒紙錢,接着就是主要由小孩子“頂花圈”,再接着是舞龍的,後面就是孝子孝孫跪拜。

擡棺是核心圈,有“和尚師傅”随行敲鑼鼓一路做法事,最後面就是村裡村外十裡八鄉的男女老少趕過來集體送行。

雖然天氣寒冷,還下着小雨,送葬的基本每戶都有人參加,我也一早起床參加了。

行至本村鄰家院子,事先就安排好的一班鄰家院子的青壯年勞力接下“起靈夫子”擡棺,叫“接棺夫子”,繼續擡棺前行。

過了鄰院子後,擡棺進入最後一個程式,再由另外一個院子的一班青壯年勞力接着擡棺,叫“上山夫子”,擡棺上山和下葬。

整個送葬的隊伍基本不說話,炮火連天,鑼鼓喧天,舞龍舞獅,樂隊奏樂,熱鬧又肅穆。

其實對自己漢族身份一直無感,自小村裡面但凡熱鬧的,基本就是“白喜”。不像大多數少數民族那樣動不動穿花衣蹦蹦跳跳,載歌載舞。漢民族向來比較嚴肅、正統,不會動不動就跳舞,燒篝火。

但是,對于生死這種嚴肅的大事,漢民族就會特别嚴肅和講規矩,儀式感威嚴,每個流程都十分規整和肅穆。

這,大約就是對生命的尊重和對人的尊嚴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