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瞭望·治國理政紀事丨江淮問道

作者:美食家的小眼睛
瞭望·治國理政紀事丨江淮問道

◆ 2020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深入安徽考察調研,将防汛救災和治河治江治湖作為考察重點之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愚公移山、大禹治水,中華民族同自然災害鬥了幾千年,積累了寶貴經驗,我們還要繼續鬥下去。這個鬥不是跟老天爺作對,而是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規律,積極應對自然災害,與自然和諧相處。”

◆ 引江濟淮為候鳥“讓道”、為魚類“修路”,發展适應性農業,展開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美麗畫卷

◆ 皖浙水環境補償試點的新安江模式,成為大陸生态文明制度的重大創新。發端于新安江實踐的生态補償機制,已從水環境擴充到空氣、森林、濕地,從新安江擴充到九洲江、東江等多個跨省流域,成為中國生态文明建設的成功治理實踐

◆ 曾在巢湖以捕魚為生的于玉能,如今有了新職業:護水員,負責巢湖藍藻打撈,不僅告别了“水上漂”,而且每月有了4000餘元的固定收入

◆ 2021年1~12月,長江流域安徽段水質優良斷面比例92.7%,達有監測以來最好水準。與2020年同期相比,巢湖藍藻水華首次發生時間推遲56天,發生次數減少78.3%,累計面積減少84.4%

瞭望·治國理政紀事丨江淮問道

東距長江30餘公裡、西距巢湖約20公裡,淩家灘遺址出土的5000多年前的雙連璧玉器,成為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獎牌背面圖案的形象來源之一。

淮河之畔,雙墩遺址出土的7300年前的陶塑紋面人頭像,展露着“神秘微笑”,映照淮河流域的文明曙光。

治理水生态、保護水環境,關系人民福祉,關系國家未來,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讓祖國的水更清、更綠、更美,是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關心的一件大事。黨的十八大以來,他的考察調研足迹行至大江南北、大河上下。

善治國者,必善治水。2020年8月18日至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考察調研,看江看河又看湖。

在蒙窪蓄洪區,他這樣談人與自然的相處之道——“愚公移山、大禹治水,中華民族同自然災害鬥了幾千年,積累了寶貴經驗,我們還要繼續鬥下去。這個鬥不是跟老天爺作對,而是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規律,積極應對自然災害,與自然和諧相處。”

在巢湖大堤,他這樣談人與水的共存共生——“洪水退後,要防止蓄洪區内出現水退人進的現象。我們要實作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就不能同自然争奪發展空間。”

在薛家窪生态園,他這樣談生态保護與經濟發展的互相關系——“把生态保護好,把生态優勢發揮出來,才能實作高品質發展。”

這些重要講話,生動反映出習近平總書記對于“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重視。

打開安徽地圖,長江居于淮河和新安江之中,三條大河,從南到北呈“三”字形;引江濟淮重大水利工程則縱穿江淮分水嶺,連通長江和淮河,形成一個“豐”字。

長江碧水東流,淮河逐夢安瀾,巢湖擦亮名片……黨的十八大以來,安徽牢記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訓示,抓好大保護、推進大治理,明“大”“小”之策共襄永續發展,明“上”“下”之策共擔生态成本,明“進”“退”之策共享安瀾樂業,明“标”“本”之策共謀長久之治。

如今,長江之上,從濫捕濫撈到“十年禁漁”;淮河之畔,從人水争地到人退水進;巢湖之側,藍藻治理如火如荼……江淮問道千百年,今日的回答是:實作“人民保護長江、長江造福人民”的良性循環,早日重制“一江碧水向東流”的勝景。

瞭望·治國理政紀事丨江淮問道

左圖:馬鞍山薛家窪的資料照片;右圖:2020年8月15日拍攝的薛家窪(新華社記者 劉軍喜/攝)

瞭望·治國理政紀事丨江淮問道

上圖:2017年8月2日拍攝的巢湖(新華社記者 張端/攝);下圖:2021年9月11日拍攝的巢湖風光(王世保/攝)

瞭望·治國理政紀事丨江淮問道

上圖:2013年11月14日拍攝的安徽銅陵濱江碼頭(詹俊/攝);下圖:2019年5月5日拍攝的安徽銅陵濱江生态公園一隅(郜小兵/攝)

瞭望·治國理政紀事丨江淮問道

上圖:新安江源頭之一的橫江上,采砂後洗砂污水直接排入河流,造成水質變差(2008年1月5日攝)。下圖:新安江山水畫廊(2019年11月15日,新華社記者 韓曉雨/攝)

瞭望·治國理政紀事丨江淮問道

上圖:2008年4月28日拍攝的被污染的合肥市南淝河一處河面。下圖:2021年11月12日拍攝的合肥市瑤海區南淝河初期雨水治理下沉式綠地工程。新華社發(解琛 攝)

明“大”“小”之策 共襄永續發展

抓好大保護、推進大治理,安徽堅持不打小算盤、算小賬,而是着眼大局、放眼未來,着眼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算大賬、算長遠賬。

安徽省委書記鄭栅潔說,安徽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抓好“三山三江二湖”生态環境治理和生态屏障建設,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更新版,落實長江“十年禁漁”。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全省域、全過程、全方位加強生态文明建設。

張明浩生活在安徽省銅陵市的長江邊,他是長江水生物保護志願者,江豚是他最為關注的長江水生物。

“前些年,我到江豚經常出沒的地方去守望,也不常見到。而2021年,每天都能見到江豚。”每一次看到這些可愛的小家夥在長江裡暢遊,張明浩都會拍攝照片或者視訊,發到朋友圈。

“如今,水清了、魚多了,江豚自然就多了。”張明浩說。

長江,中華民族母親河,曾是全球七大生物多樣性豐富河流之一。但由于長期過度捕撈和水質污染,其生物完整性指數一度到了“無魚”等級。

曾幾何時,作為長江東岸一個天然港灣,安徽省馬鞍山市薛家窪的土地被非法碼頭、散亂污企業等占據,周邊還聚集着200多條漁船。“沿江不見江、處處髒亂差”是薛家窪當時的真實寫照。

如今,薛家窪生态園,草木茂盛,碧波蕩漾,不遠處長江航道輪船往來,汽笛悠揚,遊客們正在欣賞美景。

視訊加載中...

視訊《薛家窪變遷記》

“馬鞍山因鋼設市、因鋼興市。”馬鞍山市委書記張嶽峰說,作為一座資源型城市,鋼鐵産業在給馬鞍山帶來繁榮的同時,也帶來一些突出生态環境問題。痛定思痛,馬鞍山不打小算盤、算小賬,堅持問題導向,注重源頭治理、系統治理,統籌推進生态環境高水準保護和産業高品質發展。

一方面,投入資金整治散亂污企業719家,拆除非法碼頭153家,關閉退出礦山32座,完成長江幹支流4823個入河排污口排查、監測和溯源等,解決了一大批多年想解決而未解決的環境問題。另一方面,加快打造以鋼鐵産業為主導的先進結構材料國家級産業叢集,以智能裝備制造、節能環保、有機食品為标志的省級重大新興産業叢集落戶馬鞍山,走出一條綠色高品質發展之路。

2021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出通報,對國務院第八次大督查發現的48項典型經驗做法給予表揚,“安徽省馬鞍山市統籌推進生态環境高水準保護和産業高品質發展”位列其中。

不僅馬鞍山,銅陵推進長江河湖岸線保護,完成一江兩岸港口岸線整治項目180個;蕪湖對長江幹流灘塗地,堅持做到清理一處、複綠一處;池州設立1105名環境監督長,推進長江入河排污口整治;安慶推進江豚自然保護區生态環境問題整改,讓“微笑天使”成為“生态名片”……安徽各地的發展思路着眼大局、放眼未來。

2021年,安徽省完成長江幹流入河排污口名錄、整改方案及“一口一策”編制工作,共監測排口2901個,溯源排口4077個;對長江一二級支流160條河流近14000平方公裡範圍開展排查,發現排口23430個,監測排口10368個,并全部溯源。

與此同時,安徽省把打造水清岸綠産業優美麗長江(安徽)經濟帶列為生态文明建設“一号工程”,劃定沿江1公裡、5公裡、15公裡三道生态防線,推進禁建立、減存量、關污源等舉措,守護一江碧水。安徽省生态環境廳資料顯示,2021年1~12月,長江流域安徽段水質優良斷面比例92.7%,達有監測以來最好水準。

為全局計,為子孫謀。

2021年是長江“十年禁漁”開局之年。安徽通過健全執法監管網絡,深入開展打擊非法捕撈專項整治行動,持續抓好退捕漁民安置保障工作落實,保持禁捕管理秩序總體穩定。“長江‘十年禁漁’開局總體良好。”安徽省農業農村廳漁業漁政管理局局長王林說。

在安慶市大觀區智慧漁政指揮中心,從業人員輕點滑鼠,就能對禁捕水域進行實時可視化掌控。這相當于給漁政監管安裝了“千裡眼”,一旦發現違規捕撈情況,執法人員就能通過對講系統第一時間處置。“相比之下,以前靠人工巡查管理,執法效率較低。”從“人巡”到“技巡”,大觀區漁政執法大隊大隊長何廣勝感慨萬千。

禁漁十年,看似損失了眼前利益,卻可為長江魚類争取2至3個世代的繁衍時間,緩解“無魚之江”困局,為長江江豚等多個物種保護帶來了希望。“不算小賬算大賬。從曆史眼光來看,‘十年禁漁’将對長江生态系統保護産生重要作用。”安慶市農業農村局漁業漁政辦主任蔣澤球說。

安徽省省長王清憲說,2022年安徽将實施新一輪美麗長江(安徽)經濟帶提升工程。全面展開“四廊兩屏”建設,加快馬鞍山“白菜心”工程、新一輪巢湖綜合治理工程、合肥駱崗中央公園等建設進度,推進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和濕地保護修複。

明“上”“下”之策 共擔生态成本

一條大河的上遊與下遊,本就是生态共同體,必然要共擔生态成本、共享生态紅利。安徽堅持以上下遊“共飲一江水”的治水自覺,突破行政區劃限制,繪就流域治理行政區劃大藍圖。

發源于安徽省黃山市休甯縣的新安江,是浙江省最大的入境河流,為杭州的重要水源地千島湖提供了60%以上的入湖水量,是皖浙乃至長三角地區重要的生态屏障。2010年,千島湖部分湖面藍藻異常增殖,汛期數十萬噸垃圾從新安江順流入湖。保護迫在眉睫。

2012年,國内第一個跨省生态補償機制試點在新安江流域拉開,按照“誰受益誰補償、誰保護誰受償”原則,建立補償标準體系。安徽、浙江兩省約定,年度水質達标,浙江撥付安徽1億元,反之安徽撥付浙江1億元。在生态補償機制的帶動下,新安江群衆保護綠水青山的積極性、主動性被調動起來。

十年後的今天,新安江已成全國水質最好的河流之一,千島湖水質穩定保持為優。2022年1月,生态環境部釋出了2021年度美麗河湖、美麗海灣優秀案例,新安江黃山段成為9個美麗河湖優秀案例之一。黃山市市長孫勇說,新安江已成“心安之江”,黃山将在推進新安江—千島湖生态保護補償試驗區建設上再探新路、再譜新篇。

生态補償的探索仍在持續。圍繞一湖清水入長江、清新空氣潤下遊的目标,合肥、六安嚴格執行合六大别山生态補償協定。2021年,合肥市撥付到位補償資金4000萬元,積極推進滁河等跨界河流水污染防治,每月與六安市在羅管閘出境斷面開展水體聯合巡查、聯合監測,并将該斷面納入合肥市自動水站建設體系。2021年1~10月,豐樂河、杭埠河、滁河三條河流國考斷面水質均值達标。

如今,新安江的一江清水,正“彙入”美麗中國的一條條江河碧波——發端于新安江實踐的生态補償機制,已從水環境擴充到空氣、森林、濕地,從新安江擴充到多個跨省流域,成為大陸生态文明建設的成功治理實踐。

由新安江向北,便是蚌埠閘水利樞紐。淮河岸畔遠望而去,擁有40孔節制閘的蚌埠閘,宛如一條巨龍卧于波光粼粼之上,守護着大河安瀾。

樞紐上下,淮河流域的河南、安徽、江蘇、山東等四省“同治一條河”,在防災減災、水利設施、污染防治等方面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應急響應和系統治理體系,讓淮河這條“最難治理的河流”漸成安瀾。從治理水患、防災減災,到全方位的水環境治理、水生态保護和補償,以及水資源利用等,治理淮河的目标正随着經濟社會的發展變得更加全面。

上遊,建立水庫、現有水庫清淤擴容及互聯互調,進一步提高攔蓄洪水能力;中遊,行蓄洪區調整建設、淮河行蓄洪區和淮幹灘區居民遷建,確定行蓄洪區能夠安全及時有效運用;下遊,開工建設入海水道二期工程,鞏固和提升下遊洪水出路……

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員會黨組書記、主任劉冬順介紹說,未來,淮委将在建構安全可靠的淮河流域防洪減災體系的同時推進國家水網建設,建構調配自如的水資源配置體系;充分發揮河湖長制平台作用,加強涉水生态空間保護與管控,建構綠色健康的河湖生态體系;推進數字孿生淮河建設,建構具有“四預”功能的智慧流域管理體系,全面提升流域水治理現代化能力和水準。

瞭望·治國理政紀事丨江淮問道

安徽池州長江公路大橋(2019年4月1日攝) 過仕甯攝/本刊

明“進”“退”之策 共享安瀾樂業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規律,安徽堅持“水進人退”,引江濟淮為候鳥“讓道”、為魚類“修路”,把水的生态功能複原好,發展适應性農業,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畫卷已經徐徐展開。

大力種植喜水的杞柳,走柳編産業之路;規劃興建保莊圩,實作“水進人退”;衛星、雷達監測系統為防汛科學決策提供可靠依據……行走在安徽省阜陽市阜南縣、颍上縣沿淮兩岸,一幅“水上漂的是水禽,水中遊的是魚蝦,水下生的是蓮藕,岸上走的是牛羊”的田園美景映入眼簾。

還道于水,方得人水共生。

淮河流域人口密度高于全國平均水準4倍多,人水争地沖突突出,人占水道加劇淮河水災。近年來,安徽有序開展淮河行蓄洪區安全建設,解決好群衆安全居住與行蓄洪水的沖突。經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員會複核,2020年以來,淮南、阜陽、滁州、六安等地開展淮河行蓄洪區居民遷建,将“水口袋”裡的11萬餘人搬至安全地區。

在引江濟淮工程實施中,為了不侵擾候鳥栖息地,安徽對原設計方案進行了大幅度調整——航道西移遠離鳥類集中分布區;利用湖區航道疏浚土方,在航道東側填築濕地保護隔堤;布設耐水常綠植物,降低行船噪聲;将在冬候鳥期降低菜子湖水位,以確定維護草灘濕地出露時間,讓濕地面積不減少。

同時,為保障魚類洄遊、江河與湖泊魚類種質資源交流,工程建設方還投資超過1.6億元人民币,建立4處、修複1處“過魚設施”,幫助魚兒洄遊繁衍。

人退,亦得民生之利。

在長江,夜幕下的蕪湖十裡江灣公園,一邊是“月湧大江流”,一邊是流光溢彩、萬家燈火,10.4公裡的濱江生态景觀帶讓遊人流連。昔日布滿小碼頭、小船廠、小堆場的“生産岸線”,已經向“生态岸線”華麗轉身。與馬鞍山薛家窪一樣,從“髒亂差”到“顔值擔當”,蕪湖也是水生态成功治理之後,讓人民共享大保護成果、讓城市在大保護中受益的典型代表。

在淮河,被稱為“淮河小三峽”之一的荊山峽,不少當地遊泳愛好者相約而至,在安全水域進行鐵人三項戶外遊泳訓練,20世紀八九十年代人們因水污染而“望水興歎”的場面一去不返。這些“鐵人”的身邊,不隻有清水漣漪,還有栽滿石榴、松柏、樟樹、柳樹的步道,共同勾勒出這片水中樂園的窈窕身姿。

安瀾更要樂業,正在成為沿淮地區的共識。按照“宜水則水、宜牧則牧、宜漁則漁”原則,沿淮地區調整農業産業結構,發展适應性農業。

“編筐打簍,養家糊口”,這是阜南縣耳熟能詳的俗語。每遇洪水,當地的蓄洪區裡莊稼被淹死,水中的柳條卻恣意生長。此前,柳編并未作為當地的一項産業發展。随着産業結構調整的思路一轉,柳條變身為緻富的“金條”。如今,作為國内最大的柳編出口基地,阜南縣發展出柳木加工企業近300家,産品暢銷全球120多個國家和地區,被稱為“中國柳編之都”。

“深水魚、淺水藕、灘頭窪地植杞柳,鴨子白鵝水上遊”。不僅阜南,沿淮各地根據自身特點,因地制宜發展水生蔬菜、優質水稻、耐水杞柳、特色水禽、健康水産等産業。“我們縣主攻水産養殖、水禽養殖、水生蔬菜‘三水産業’”,阜陽市颍上縣委書記張銀軍告訴記者,該縣已經探索出一條以水興縣、以水富民的發展新路。

明“标”“本”之策 共謀長久之治

生态優先、綠色發展,安徽堅持從源頭控制污染,推進系統治理,以标本兼治謀長久之治。

“何曾蓄筆硯,景物自成詩。”詩人陸遊這樣描述八百裡巢湖。然而前些年,在藍藻大規模暴發時的夏季,巢湖沿岸二三十米的淺灘範圍内都被藍藻覆寫,水面如潑了一層綠色的油漆。“一起風,臭味就飄過來,不敢開窗戶。”沿岸居民回憶。

問題在湖裡,根子在岸上。安徽成立專門流域管理機構,統一行使巢湖流域綜合管理職責;治理南淝河、兆河等入湖河道及支流52條;實施流域“山水工程”,力推巢湖綜合治理從“九龍治水”轉向“合力治水”,從“一湖之治”轉向“流域治理”,從“污染防治”轉向“生态修複”。

合肥市确定了“治湖先治河、治河先治污、治污先治源”治水方略,巢湖綜合治理累計完成投資390億元,實施環巢湖生态保護與修複工程,推進環巢湖“十大濕地”建設,突出濕地蓄洪和生态保護兩大功能。

“上遊來水經過‘魚嘴’分流,左側進入河道,右側進入核心濕地。”合肥市重點工程建設管理局水環境項目治理處處長馬佳表示,巢湖沿線目前已有10個總面積達到100平方公裡的濕地,正在為入巢湖水發揮過濾器和穩定器功能。

沿湖建成藻水分離站5座,處理能力達到1.8萬噸/天;建成藍藻深井處理裝置3座,處理能力達到28.6萬噸/天……安徽省巢湖管理局督查考核處副處長尹明說,當地正通過智慧監測、應急打撈等手段,向藍藻發起總攻。與2020年同期相比,2021年巢湖藍藻水華首次發生時間推遲56天,發生次數減少78.3%,累計面積減少84.4%。

巢湖和環巢湖治理水準的提升,也“更新”了“擁湖之城”合肥的城市氣質,更新了合肥人的民生體驗。

這兩年,生活在巢湖邊的人們深切地感受到了這個八百裡大湖的變化。

曾在巢湖以捕魚為生的于玉能,如今有了新職業:護水員,負責巢湖藍藻打撈,不僅告别了“水上漂”,而且每月有了4000餘元的固定收入。

“鳥類大熊貓”東方白鹳、“世界最小鴨”棉凫、“紅腿娘子”黑翅長腳鹬……與往年相比,2021年冬天來到巢湖沿岸濕地越冬的候鳥數量和種類突破新高,僅有記錄的鳥類總數就達300多種。“候鳥來得越來越多,說明巢湖生态環境正在持續向好。”合肥攝影愛好者錢茂松說。

良好的生态,換來的是豐厚的生态紅利。根據《合肥市“十四五”林業和園林發展規劃》,當地将重點打造一批濕地生态旅遊示範點,培育發展生态、特色、高端旅遊項目,帶動環巢湖周邊休閑農業和鄉村旅遊發展。

八百裡巢湖水光正潋滟。向北,淮河安瀾;向南,長江浩蕩。

刊于《瞭望》2022年第6-7期

視訊《薛家窪變遷記》

總監制:馮瑛冰、劉菁

監制:史湘洲

統籌:楊琳

文字:陳尚營、姜剛、馬姝瑞

視訊:張紫赟、金劍

來源:《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