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故事,出自清代蒲松齡志怪小說《聊齋志異》,翻譯時稍有改動。
東郡有一位耍蛇人,姑且稱他為張三,以養蛇和蛇戲表演為生。
張三養了很多蛇,其中有兩條蛇都是青色,大的叫大青,小的叫二青,兩條青蛇額頭上都有紅點,靈動溫馴,非常聽話,隻要張三發号施令,青蛇總是會照着做。
張三很喜歡這兩條青蛇,對它們也比其他蛇好。
一年之後,大青死了,張三想着再找一條蛇補上,但一直沒看到合适的。
一天晚上,張三寄宿在山上寺廟裡。
天亮以後,他打開随身攜帶的竹筒,發現二青也不見了,他傷心欲絕,差點想不開。
他四處呼喚尋找,每一處草叢都看了,但始終沒有發現小青。
後來出門幾步,聽到柴草中有聲音,打铠一看居然是二青!
失而複得,張三喜極而泣!
奇妙的是,二青後面還跟着一條小蛇,張三大喜,喂了二青,指着小蛇說:我還以為你死了呢,這小家夥是你推薦來的嗎?
拿出食物給小蛇吃,小蛇雖然不肯離開,但是也不敢吃食。
二青看到後,含住食物喂小蛇吃,好像主人把食物讓給客人一樣。
張三又拿出食物喂小蛇,小蛇放心吃了。
吃完後,小蛇跟着二青,進入了竹筒裡。
後來,張三開始飼養并訓練這條小蛇,小蛇靈性不錯,很快都學會了,與二青一樣。
于是,張三為它取名小青。
從那以後,張三經常帶着二青、小青去表演節目,掙了很多錢。
養蛇人做蛇戲表演,最大隻用二尺左右的蛇,超過二尺,一般就會丢掉。
因為大了的話會很重,不友善帶也不會很靈活,看戲的人也覺得害怕。
二青已經超過二尺了,張三一直覺得它溫順,是以沒丢掉。
又過了三年,二青已經三尺多長了,竹筒幾乎裝不下了,張三決定把她丢掉。
有一天,張三來到淄縣東山,覺得這裡不錯,适合放生。
他把二青喂了美食,然後說了幾句祝福的話,讓二青離開。
二青出了竹筒,沒走多遠又回來,在竹筒邊徘徊。
張三勸說:去吧,去吧!
世上沒有百年不散的筵席,我們到了分别的時間了。
從此以後,你就隐身在大山之中,以後一定會成為神龍的!
這小小的竹筒,哪是你久居之地呢?
二青聽了之後,離開了。
沒多會兒,它又回來了,用頭頂着竹筒,而裡面的小青也在動,似乎想出來。
張三恍然大悟:看來二青是要和小青離别啊。
他打開竹筒,放出小青,小青出來後,和二青纏在一起,互相吐着舌頭,似乎在說着離别的話。
沒多會兒,兩條蛇都離開了。
張三正想着小青會不會回來了,發現小青已經回來了,進入了竹筒裡,以後,張三帶着小青表演,同時也物色合适的蛇,作為補缺,但一直沒有看到好的。
小青逐漸長大了,已經不友善攜帶和表演了,張三很着急。
後來,張三弄了一條蛇,也算溫順,但是終究不如小青。
那時候,小青已經像小孩子的手臂那麼粗了。
回過頭來,再說二青。
二青在東山中,一開始隻敢躲着,後來膽子慢慢大了,經常出來覓食,當地的樵夫上山砍柴,經常能看到。
又過了幾年,二青已經有九尺多長了,粗如大碗,可能有領地意識吧,它慢慢學會出來趕人。
行人路過的時候,都提心吊膽,甚至不敢從那裡經過。
這一日,張三從東山路過,大青蛇聽到後,從很遠的地方就飛奔而來,如同狂風。
張三一看,好家夥,一丈長、碗口粗的大蛇向自己跑來,吓得抱頭鼠竄。
張三一邊狂奔,一邊回頭看大蛇,大蛇越來越近,張三發現這青色大蛇額頭上居然還有一個紅點,忽然想起來,應該就是二青。
于是,他放下扁擔,大聲說:二青,二青,是我啊!
大青蛇聽到後,突然止住腳步。
二青來到張三跟前,認了一下,忽然變得小鳥依人,蹭張三的手和腿,還纏在張三身上,就像當初張三調教它一樣。
張三也發現,二青這是認出了自己,和自己親熱呢。
但是,此時的二青已經又長又粗又重了,可能也不知道輕重,張三被它纏得太緊,差點呼吸不了。
但是,張三不敢反抗,隻能任憑二青纏着。
過了很大一會兒,二青才從張三身上下來。
張三看了看二青,拿出竹筒,祝福小青說:我早就想着把你放生了,一直沒有好時機。
現在好了,二青在這裡,你跟它去吧,也算有了夥伴。
小青在竹筒裡,似乎不認得二青了,也可能是害怕了,不敢出來。
張三又對二青說:它本是你帶來的,現在你可以把它帶走了。
對了,我要囑咐你一句:深山老林,并不缺食物,你吃草木也罷,吃兔鼠也罷,這是大自然之天性,無可厚非。
但是,你可不能吃人,否則就是犯了大罪,會遭到天譴。
此時,小青已經出來,跟二青親昵在了一起,聽到張三說的話後,兩條蛇居然點了點頭,似乎聽懂了。
張三擺了擺手,示意它們離開。
于是,大蛇在前,小蛇在後,慢慢越走越遠。
所過之處,草叢、樹木都被壓扁分開,向兩邊倒下了。
張三向着兩條蛇離開的方向,伫立張望,一直到看不見蛇了,這才離開。
打那以後,有人的時候,兩條大蛇不見了,當地又恢複了正常,人們也不用擔心被蛇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