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資訊技術革命:機遇、挑戰和應對

來源:人民 Forum.com

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網際網路、大資料、人工智能為代表的一場新的資訊技術革命(與以電報、電話、電視為代表的傳統資訊革命相比)對世界産生了巨大影響,深刻地改變了全人類的社會形态、面貌和運作機制。繼十七世紀和十八世紀以蒸汽機為代表的第一次工業革命,19世紀中後期以電氣和化學工業為代表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以及二十世紀中後期以原子,雷射,生物和其他技術為代表的第三次工業革命之後,目前的技術革命通常被稱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然而,确切地說,目前正在進行的新的資訊技術革命可能比第二次和第三次工業革命重要得多。

人類社會的技術革命一直有兩種劃分方式,一種是上面提到的工業革命,另一種是更大範圍的劃分。例如,道格拉斯,新制度經濟學的代表。諾斯稱1萬年前的農業革命是人類曆史上的第一次經濟革命,而17世紀和18世紀開始的工業革命是第二次。一萬年前,農業革命引領人類告别了捕魚狩獵時代和大規模耕作擷取農産品的時代,進而大大增加了糧食産量,支援了複雜的人類社會組織的形成。是以,農業革命标志着人類社會的正式形成。三四百年前開始的工業革命,進一步大大提高了人類社會的生産力和社會組織,形成了大型機械工業的生産方式和社會層面相應的嚴格分工制度,可稱為工業社會。當今新的資訊技術革命正在形成一個超越空間限制的網絡的人類活動新空間,形成一個基于大資料和人工智能的精确社會分析的機器智能的新體系。這種對整個社會的根本性改變,其價值甚至超越了三四百年前的工業革命,可以與農業革命相提并論,形成一個人類社會。如果說1萬年前的技術革命叫農業革命,三四百年前的技術革命叫工業革命,現在的技術革命可以叫資訊革命。在這種更宏大的曆史認識的基礎上,我們今天可以更清楚地了解這場技術革命的意義以及應該采取什麼樣的準備。

新的資訊技術革命給人類社會帶來了根本性的變化和機遇

技術革命帶來的社會變革,展現在社會的每一個角落,特别是新的資訊技術革命。從個人生活到經濟形态,再到社會組織的組成和運作,當今社會的幾乎一切都被新的資訊技術徹底改變了。然而,新資訊技術給人類社會帶來的根本性變化在于三點:

網際網路使世界變得更小。長期以來,世界對人類來說是巨大的。是以,在工業革命之前的許多地方,人類認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例如歐洲人認為自己是中心,而我們認為自己是中心。自偉大的海事和工業革命以來,由于運輸和通信能力的提高,世界一直在萎縮。人類可以在一天内從一個大陸旅行到另一個大陸,但世界仍然是巨大的。網絡的出現,将世界完全壓縮成一個"小"世界。這就是網絡世界的六度空間理論,又稱小世界理論。根據其理論和現實的觀察,在網際網路時代,世界上任何兩個人之間的人不超過六人。在網際網路出現之前,社會學家用傳統字母來測試它們,其中大多數比六個人遠得多。日益發達、無處不在的網際網路,已經徹底解決了人類社交裝置與裝置、個人與個人之間的聯系,如大腦聯網等。進而創造了一個新的跨越空間距離的網絡空間系統。這個空間系統緊密地嵌入到人類社會中,并逐漸擴充到整個地球表面,如星形網絡。網際網路大大壓縮了傳統世界的資訊到達距離,降低了整個人類社會的交易成本。傳統上,傳統上實體集中的經濟模式,如工廠、辦公樓和大型企業組織,已經沿着資訊和物流網絡分布在更廣泛、成本更低的區域。這意味着,長期以來,基于實體因素的人類的傳統經濟和社會形态變得更加多樣化。大工廠被分解成小工廠,員工不必集中工作,有些城市會因為生活的便利性,或者因為資訊的便利性而變得擁擠,使人口轉移到中小城市。以前需要人、人和裝置之間直接接觸的經濟和社會活動也可以分布在各個地區。随着網絡的普遍連接配接和資訊傳播方式的分散,社會的組織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人類社會自農業革命以來長期形成了嚴格的金字塔結構。網絡化社會逐漸打破了這種嚴格的等級結構,資訊流動呈現出多向性,這使得整個社會在資訊的分發和擷取上更加一緻平等,進而有可能打破長期存在的嚴格的等級社會和管理制度。總而言之,網絡的普遍連接配接,第一次使人類社會更加緊密,也更加扁平,世界不僅變得"小",而且變得"扁平"。

大資料使世界更加準确。大資料是高速數字網絡廣泛延伸的自然結果,在2016年第三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上,IBM大中華區董事長陳黎明表示,過去兩年産生的資料占人類曆史上産生的資料的90%,而且這一趨勢仍在繼續,即: 人類正在以指數級的速度增加他們的總資料。大資料時代從根本上改變了人類長期以來依賴模糊資訊的方式。例如,在大資料時代,人們可以在大面積上每秒連續觀察天氣狀态,進而産生更準确的天氣資料和更準确的天氣預報,商家可以通過客戶資料庫準确判斷和擷取客戶需求資訊,進而降低生産和進貨端的市場風險,增加利潤,更好地滿足消費者需求, 提高全社會的效用效益。是以,在大資料時代,每個傳統的自然人或組織都自然而然地轉變為資料人或組織。通過大資料的多元度綜合,可以準确描述一個人或一個組織的行為狀态和特征,進而更好地管理或服務它。

人工智能讓世界變得更智能。人工智能技術已經存在了70多年,但網絡和大資料推動了實質性的改進。網絡已經開發出快速提高計算能力的方法,例如網格計算,并行計算和雲計算,而大資料為人類行為提供了精确的模闆,兩者的結合導緻了近年來人工智能的迅速崛起。2016年,谷歌的AlphaGo計劃成為一項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事件,超過了圍棋世界冠軍李石獅,人工智能在無人駕駛汽車、機器翻譯、工業控制和電子競技等領域已經顯示出接近甚至超過人類水準的水準。是以,人工智能的意義極其重要,這是人類第一次創造出不依賴人類的非生物智能載體,讓機器第一次不僅能取代人類的體力勞動,還能最大限度地取代人類的腦力勞動。通過廣泛的聯網,人工智能可以與生産生活中的各種數字終端相結合,也就是說,所有的數字裝置都可以是智能的,無論是汽車、電視、手機,甚至連一棵樹、一朵花的傳感器,通過大腦接口甚至可以讓人直接與動物交流。換句話說,不僅計算機更智能,而且世界上的一切都可能變得更加智能。此外,在仿生學和材料科學的幫助下,人工智能也可以以人類的形式進入人類社會,為人類提供更好的物質産品和各種服務。人類似乎已經找到了一種方法來不斷提高他們的智力和工作能力。

新資訊技術革命給轉型帶來巨大挑戰

然而,任何根本性的技術革命不僅帶來機遇和良好的期望,而且帶來現有社會的結構群組織及其運作方式的根本變化,這對轉型構成了巨大的挑戰。

所有社會個人群組織都面臨着逐漸适應行為和結構網絡的挑戰。網絡對個人群組織構成的挑戰很多,但最根本的挑戰是,所有社會個人群組織都要逐漸适應網絡的存在和行為,這不僅展現在個人群組織的行為上,也展現在組織結構上。就個人而言,網絡化意味着個人行為應适應傳統自然界的社會生活和社會生活在網絡世界中的共存。在自然界中,個體滿足了真實的生理需求,實作了自己的身體能力。在網絡世界中,更多的是滿足社會溝通和精神需求。随着網絡和數字社會的擴大,隻有現實世界才能滿足的需求和功能領域越來越少,除了身體的基本生理需求外,越來越多的個人需求和功能領域可以在網絡和現實世界中得到滿足和實作。現實世界也通過網絡世界的連接配接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是以,今天和未來的人們生活在一個由實體世界和網絡世界組成的混合社會中。更大的挑戰來自各種組織行為的網絡挑戰。企業必須适應網絡化、移動化辦公的現狀,利用這種分布帶來高效率和低成本。商家必須适應網絡營銷,并面對從實體店向線上商店過渡的挑戰。最嚴重的挑戰來自政府的轉型,在工業時代,政府是一個等級結構嚴格的大分工制度。這有其固有的邏輯,即受制于相對落後的資訊化能力,隻有通過金字塔式結構才能有效實作廣泛的管理業務,并通過行政專業化的劃分來提高組織效率。但在網絡時代,一方面,政府可以通過強大的網絡能力突破内部資訊壁壘,建構政府大資料的共同共享,促進内部資訊流和資源共享,形成整體治理結構的内部高效流通。另一方面,政府也可以通過越來越多的分布式資訊管道,加強與社會和市場的聯系,打破政府的外部邊界,建構透明的政府,通過多主體協調實作公共服務功能。同時,對于政府來說,社會日益扁平化使得政府必須改變傳統的"牢牢處于治理中心"的定位,并在法律架構内與其他主體形成平等關系,共同推動治理能力的提高。

所有社會主體都将面臨暴露行為和隐私的風險挑戰。準确采集和傳輸大資料存儲和分析資料的能力,在更好地探索個人和其他社會主體需求的同時,也監控和保護個人和各種社會主體的行為和隐私,并可以由他人或公衆進行分析。這構成了當今大資料時代最大的整體社會風險。在傳統時代,人與人之間的自然隔離構成了相對安全的自由屏障。在不損害他人利益的情況下,人們可以自由思考和行動,是以在傳統時代,隐私是人類自由的基石之一。如今,通用的大資料收集系統使得幾乎每個自然人的行為都會被大資料監控,即使回到家中也有各種智能語音裝置來收集使用者資訊。對于組織來說也是如此,在傳統時代,組織及其成員隻是滿足組織的行為要求,而不必更多地了解其内部營運。然而,在大資料時代,各種資料管道,無論是主動暴露的,還是被組織被動檢測的,都向社會暴露了傳統上相對封閉和秘密的組織流程。例如,在過去,消費者很難了解一個企業的生産過程,隻有産品的品質才可靠。然而,消費者和整個社會現在不僅關注企業的最終産品,還關注生産過程是否清潔安全,是否污染環境,是否濫用勞動力等。對于政府來說尤其如此,政府傳統上僅限于宏觀資訊,包括預算,職能和公務員人數,即使政府自願披露政府資訊,而政府的内部職能卻不為人知。然而,在當今社會,公民對政府内部程式的合法性,完整性和透明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以,社會主體的大規模互相暴露,不僅是大資料時代的客觀事實,更是一種系統性風險。人與組織之間更密切的接觸和探究,在提高社會運作效率的同時,也增加了精神緊張,自由的削弱。這些是必須謹慎對待的問題。

所有社會主體都将面臨人工智能作為替代競争的挑戰。人工智能正在快速增長,給人類充滿希望的未來投下了陰影。今天,人工智能能力的快速飛躍導緻人類開始詢問人工智能,從人工智能不能做什麼到人工智能不能做什麼。那麼,自然就出現了一個問題,在人工智能高度發達的時代,人們應該去哪裡?根據人工智能的進化趨勢,人工智能的崛起速度比人類先前估計的要快得多。一些研究機構估計,在未來十年内,艾希米德将取代至少三分之一到一半的工作,到2050年左右,艾特羅菲将比人類更聰明。是以,從現在開始,幾乎所有的工作都将面臨取代人工智能的挑戰。當然,人工智能在人類替代的勞動領域并不是一件壞事,而是人類的一種解放。然而,一個根本的事實是,已經存在了數千年的經濟和社會制度深深植根于人類的身心工作中。産品的生産、商品的交換、服務的提供,無一例外,都不是以人力為本的。人工智能大規模替代人類勞動,必然意味着以人類勞動為基礎的傳統社會經濟體系必須實作從單純的人類勞動到人工協同工作的轉變,甚至絕大多數勞動都是通過人工智能完成的。全人類面臨的一個嚴峻挑戰,就是在大面積勞動人口流失後,如何設計一個新的經濟和社會制度,使他們不被新制度的快速進步所抛棄,建立大面積經濟福利制度可能是我們今天面臨的最大挑戰。此外,如何處理人工智能的社會屬性和法律地位、人工智能産品進入社會後的倫理問題、大量使用人工智能導緻的人類依賴和退化、人工智能引起的兩極分化、人工智能造成的多數人少數控制等問題,都将構成重大的社會挑戰。

應對新資訊技術革命的基本原則和準備政策

顯然,新資訊技術革命正在把人類社會推向一個新的曆史階段,這不僅是全人類文明的大好機遇,也不可能以任何方式抑制新資訊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發展。是以,從現在開始,重要的是要适應和抓住機遇,并準備降低風險和迎接挑戰,包括基本原則和具體戰略。

就基本原則而言,必須始終堅持三項原則:

原則1:新資訊技術的開發和應用應使絕大多數人的生活更輕松,而不是更艱難。

原則2:新資訊技術的開發和應用應使絕大多數人更自由,而不是被奴役。

原則3:新資訊技術的開發和應用應使絕大多數人感到公平多于不公平。

首先,新的資訊技術在大大提高社會生産力的同時,也進一步将人數字化,使人們跟上數字的速度而不是相反,整個社會的整體效率大大提高。同時,人類工作的頻率大大加快,大腦不斷處理來自四面八方的資訊,來自數字生存的競争壓力在各個領域都很常見,人工智能的出現加劇了這種替代焦慮。是以,随着新技術的發展,我們需要反思如何讓絕大多數人更容易,而不是相反。否則,就違背了發展數字技術的初衷。

就第二篇文章而言,全方位的數字連接配接和大資料監控系統使人們感受到越來越受到他人和社會的密切關注,而這種心理空間的縮短極大地限制而不是擴大了人類的自由。是以,數字化轉型以何種方式能夠擴大人類自由,而不僅僅是壓縮人類自由就成了一個突出的問題。數字化程度的提高似乎導緻人們更加關注網絡,并減少了活動的實際空間。顯然,這與開發數字技術的初衷背道而馳。

在第三種情況下,新的資訊技術中,社會不平等現象明顯加劇,例如數字鴻溝,這使得社會的很大一部分難以适應整個社會的數字化轉型,而且今後可能會更加明顯。越來越多的數字場景使得适應數字裝置變得更加困難,網絡經濟和人工智能的廣泛使用正在使資本更加集中在少數人身上,社會中很大一部分人可能會感到更加不公平。這就是所有需要避免的。總而言之,新的資訊技術應該使社會中的絕大多數人更快樂,而不是相反。

在具體制度準備方面,在上述原則的基礎上,很顯然,目前社會應做好以下制度的準備:一是将新資訊技術采取高度優先和鼓勵發展的态度。新的資訊技術革命是國家和全社會發展難以預估的重要曆史機遇,必須抓住。第二,進一步加強依法保護個人自由和權利。随着技術的飛速發展,法律和制度必須跟上。法律是保護公民自由的最後一條線,在公民隐私、公民工作和休息的權利方面,法律應跟上甚至前瞻性地展望未來技術發展規劃自由底線。最後,加強對新經濟社會制度的前期研究和設計。特别是對于人工智能廣泛應用後的社會經濟體系,如何保障大量非就業人員的生命和發展,必須從現在開始進行系統規劃。

正在經曆的新的資訊技術革命,不亞于人類在農業革命和工業革命中的偉大曆史變革。從文明長遠發展的角度來看,我國必須牢牢把握這一曆史機遇,這不僅展現在技術上的探索上,更展現在支撐制度文明的準備中,為全人類貢獻智慧。

何哲,作者,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公共行政研究系教授

負責編輯:王偉

2021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宁德市活动正式启动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特别是“四个坚持”的重要指示,进一步宣传普及网络安全知识,提升全社会网络安全意识和防护技能,10月11日上午,2021年全国网络安全宣传周宁德市活动启动仪式在中国电信宁德分公司举行。宁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彦出席仪式并致辞,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坚,以及市直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和重要信息系统管理部门代表参加了启动仪式。

2021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宁德市活动正式启动
2021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宁德市活动正式启动

李彦强调,要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网络安全的重要指示精神,采取有效措施,筑牢网络安全铜墙铁壁;常态化推动网络安全宣传教育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不断增强全社会网络安全意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推出更多更好更受网民喜爱的网络精品;提升网络安全技术水平,完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措施,为数字经济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全力打造安全清朗的网络环境,让互联网更好地服务群众、服务社会、推动发展,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宁德篇章提供可靠安全的网络安全保障。

2021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宁德市活动正式启动

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彦出席仪式并致辞

启动仪式现场还邀请省内网络安全专家就网络安全主要风险及防范手段进行现场演示。

2021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宁德市活动正式启动

据介绍

10月11日至17日

网络安全宣传周期间

宁德市还将开展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

系列主题日活动

“安全知识答题”“万屏共闪”等邀您参与!

点击海报了解更多哦~

2021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宁德市活动正式启动

本次活动由宁德市委宣传部、市委网信办、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文旅局、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人行宁德市中心支行和市通管办等10部门联合主办,蕉城区委宣传部协办。

来源:大梦蕉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