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非遺”在唐山丨樂亭皮影雕刻技藝:搖曳在光影藝術背後的雕刻時光

據唐山文化旅遊:

2005年春,樂亭縣有個20歲出頭、紮着小辮子的年輕人,在城區一處花鳥魚蟲市場上擺攤賣自己的畫和剪紙作品,一個月隻賺了10元錢。某天一場大雨過後,他從躲雨的角落回到無人問津的攤位,心中一陣酸楚。恰逢此時,有位老人路過,注意到了他的作品。經過一番攀談,老人留下了電話号碼,說:“小夥子,樂亭皮影雕刻就需要你這樣的人才,如果你感興趣就來找我吧。”

這位老人是樂亭縣原文化館館長何宗禹,出版過《樂亭皮影造型藝術》等多部樂亭曆史文化相關的專著,是當地的文化名人。在何宗禹及縣文聯的推舉下,年輕人拜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劉佳文為師,學習樂亭皮影雕刻技藝。一晃十多年過去了,他的皮影雕刻技藝日臻成熟,在樂亭城區開設了工作室,專心創作,作品獲得過許多獎項。他還教了不少學生,并被評為了市級非遺傳承人。

這段不尋常的經曆,屬于樂亭皮影雕刻藝人吳文志。日前,在挂滿大大小小各色影人的工作室裡,吳文志為我們講述了自己與皮影的這段不解之緣。他說:“我對皮影特别有感情。樂亭皮影有悠久的曆史和珍貴的文化價值。它讓我和老師們結緣,更讓我實作了自己的藝術夢想和人生價值。”

吳文志表示,學好樂亭皮影雕刻技藝并沒有多難,重要的是一份耐心和對皮影藝術的熱愛。記者 闫軍 攝

刀尖上的鄉土藝術

樂亭皮影是大陸皮影戲的一個主要劇種,更是國家級非遺傳承項目。在燈光照亮的影布上,彩色的剪影靈活搖曳,演繹着古今傳奇。觀衆欣賞着栩栩如生的光影之美,近距離觀賞影人時,則更能感受到影人設計、雕刻和色彩暈染之美。

“樂亭皮影雕刻技藝距今有近700年的傳承曆史,是藝術性與技術性完美結合的藝術創作。”吳文志說。在他的工作室裡,擺放着數不清的影人,有帝王将相、神仙鬼怪,還有飛龍走獸、花鳥魚蟲,甚至還有現代人物、動漫卡通。影人造型設計誇張大膽,色彩濃淡相宜,人物性格特點從視覺上就呼之欲出。在錯綜複雜的線條處,可見清晰的刀紋。誇張的大輪廓中,又有無數精緻的小細節,雕刻得非常精美。

一塊圓形蠟盤,一把自制刻刀,看似簡單的工具背後,是樂亭皮影極為複雜的雕刻技藝。

樂亭地區流傳下來的皮影雕刻工藝流程是把要雕刻的各種圖譜紋樣,包括臉譜、服飾、道具等圖案,放在加工好的透明皮子下面,用鋼針把圖譜照描在皮子上,然後再進行雕刻。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镂刻技術,不僅刀具十分講究,手法也相當複雜多樣。有陰雕陽镂、陰陽交錯、明暗相輔等手法。

皮影雕好後,經平整、磨平打光後進行着色,再經過脫水、染色、陰幹、壓平,使影偶服帖光潔,然後塗以桐油,就制成了半透明的影偶。樂亭皮影影偶人物的構成分為頭、身和四肢 (腕、手臂、腿) 等部分,雕制時各部件分開制作,完成後再将各部分相綴。

吳文志指導樂亭第三實驗國小學生雕刻影人。記者 闫軍 攝

創新讓非遺“活”起來

從選料到設計圖樣、雕刻、着色……小小影人中凝結着曆代藝人艱辛的探索創新,在無聲中昭示出民間藝人的聰明才智。在吳文志使用的蠟盤上,有數不清的刻痕,尤其是靠近中心的位置,有幾道深深的弧形,依稀就是影人頭部輪廓。這塊蠟盤,吳文志已用了十多年,每一刀刻痕,刻出的是藝術,刻下的是時光。

“學皮影雕刻其實并不難,隻要有足夠的耐心和細心。”吳文志說,“真正困難的是如何在傳承中創新,讓古老技藝煥發新的生命力。”

吳文志告訴記者,影人早期是作為表演使用的,供人們在閑暇之餘賞玩擺弄,在色彩和技法上沒有過多要求。清末民初,樂亭皮影雕刻巨匠聶春潮(1865年—1944年)在舊中圖新、新中求奇、奇中取巧,成就了獨創的藝術風格。其徒王遇紅(1910年—1995年)為适應皮影戲在劇場演出,把傳統影人由原來的7寸增大至1尺2寸,道具場景均相應擴大了比例。他借鑒提線木偶技藝,将人物、魚、蟲、鳥、獸,巧妙地賦予形體動作,使得影人操縱起來得心應手,靈活友善。第三代傳人劉佳文長于設計,刀工老道,造型獨樹一幟,他突破了以往影人造型的桎梏,在主料驢皮的基礎上加入了有機玻璃、賽璐珞等其他材料,使影人能夠實作更多複雜、細膩的表情和動作,進而更能吸引觀衆。他曆經7年創作完成的作品《三國人物——五虎上将》,獲得過代表國家民間藝術最高水準的“山花獎”。

“劉佳文老師教學時總是不厭其煩、不遺餘力。他怕我中途放棄,就經常用新奇的圖譜‘引誘’我多雕刻多創作,激發我學習的熱情。”吳文志笑言。2009年,他和老師劉佳文用1年時間共同完成大幅皮影組圖《秦始皇趕山填海》,該作品被山海關長城博物館陳列館藏,也成為了他的出師之作。

“樂亭影人分行當,有‘生’‘小’‘髯’‘大’和‘花生’等。最近,我和老師每天都在研究整理老皮影的全部行當,探讨設計更好的作品,以展現樂亭皮影雕刻高超的技藝和傳統文化價值。”吳文志說。他還着力研究推廣這門技藝,“不管是什麼内容形式,我都希望能用皮影來設計,在更多事物上展現這門技藝,讓皮影雕刻‘活’起來。”

親手雕制好的影人,讓孩子們愛不釋手。記者 闫軍 攝

當喜好轉變為責任

為追尋藝術夢想,吳文志放棄了去國企的機會,選擇當代課美術教師,工資差了10倍。他曾一個月不出門,每天就在屋畫畫。為彰顯藝術個性,他留長發紮辮子,連獲獎證書上的照片都是不苟言笑的模樣。

“上學時,我的文化課成績不好,但是畫畫在學校數一數二,讓我特别有成就感。是以我從小就認準了要走工藝美術的道路。”然而,這條路并不好走,幸運的是他遇到了何宗禹、劉佳文等伯樂。“劉老師把他潛心多年創作收集的圖譜全部複制出來,相當于‘武功秘籍’,贈送給了我,希望我能将樂亭皮影雕刻技藝發揚光大。我不能辜負老師的期望。”

時至今日,吳文志已全面系統地繼承和創新了樂亭皮影雕刻藝術,在保留傳統樂亭皮影俊俏之美的同時,将繪畫與雕刻融合,藝術風格獨特新穎。其作品曾獲“中國皮影雕刻大賽”一等獎、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銅獎等獎項。2020年,他為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工作刻制了普查員卡通人物工作照,被制作成海報發往全國各地。

自2010年起,他走進樂亭第三實驗國小、縣少年宮等教育機構,擔任校外輔導員,向學生和老師傳授樂亭皮影雕刻技藝。他還和政府、企業合作,舉辦教育訓練班,培養出數以千計的皮影學員和愛好者。

“皮影對我來說,早已從喜好轉變成了一種責任。這門技藝的傳承仍有很多困難,但是我能保證,至少在我這一代還在堅持,還在發揚。”吳文志說。

來源 | 唐山+用戶端

唐山勞動日報記者 趙雅靜 通訊員 劉江濤 趙翠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