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什麼要做這個設計​?”

作者:設計癖

設計即性格,也是設計師的價值觀。

文章來源:設計瘋人院

ID:madider

作者;來來

編輯:卝生

對國内家具設計早前的了解

多是那些不理朝政的

有錢有閑的設計師幹的事

至少那時的院校裡

很少有家具設計這個專業

而那些大廠的設計

多是去海外展會上拍拍照搞定的

這些年好像情況好太多了

國内不少品牌趟出一條原創路

在市場上有着不錯的回報

有套不起眼的系列家具

兩次拿下了最近的紅點至尊獎

今天給大家介紹這位

​“為什麼要做這個設計​?”

明渡設計創始人 梁晨

2016年在德國漢堡建立明渡設計

可以給大家說說的

就從大學畢業時候開始吧

當時喝了一碗最流行的雞湯

“你連世界都沒有觀過

哪來的世界觀?”

覺得好像有點道理

我得出去見見世面

于是穿着T恤從沈陽出發

去了4個國家 ,50座城市

一個背着包人走了185天

半年後,穿着羽絨服回家

世界是觀過了

世界觀還是沒有

….

​“為什麼要做這個設計​?”
​“為什麼要做這個設計​?”
​“為什麼要做這個設計​?”

當時剛畢業

對設計的感覺隻限于課堂

和課後的作業

這一路上

我也沒想到會對自己的今後

對自己的專業有什麼影響

如今有時自己空了

再回想

這段旅程走過不同的地方

看過些匪夷所思的事

和形形色色的人

生活有太多樣,太多可能性了

沒有“标準答案”

面對如今手上的設計也是如此

很難用“好與壞”、“美與醜”去定義

做的越多

你甚至都無力去定義什麼是“美”

能存留下的命題就是

設計就是探索可能性

看,生活總是對你不着痕迹的修整着

當時覺得沒什麼

不管你敏不敏銳

你總是被動的被侵染

​“為什麼要做這個設計​?”
​“為什麼要做這個設計​?”
​“為什麼要做這個設計​?”
​“為什麼要做這個設計​?”
​“為什麼要做這個設計​?”

這段旅程告一段落

還是要回歸到正軌

以設計的能力

去養活自己,讨生活

工作了兩年後

重複的内容

讓自己沒辦法安心于工作

自己又想去看世界了

​“為什麼要做這個設計​?”
​“為什麼要做這個設計​?”

上學的時候

知道德國是當代設計的發源地

雖然當時隻知道包豪斯

後來發現德國統一日

是跟我同年同月同日

最關鍵的是不要學費

那就去那看看吧

​“為什麼要做這個設計​?”
​“為什麼要做這個設計​?”
​“為什麼要做這個設計​?”

等到自己要離開的時候

覺得我上了三堂課

這些是我之前在國内沒有的:

第一堂課,學會了問“為什麼?”

我上學的第一堂課

就拿着一堆邊桌的草圖去找教授

想讓他快看看我的傑作

但他第一句話就是 “你為什麼設計它?”

我愣了一下說,“我覺得這個挺好看的

金屬跟玻璃結合

我感覺挺有意思的”

他反問我

“你看下這個窗框

也是金屬和玻璃結合的

你覺得它有意思嗎?

世界上有幾萬個不同的邊桌

你這個是在造型、結構、材料運用

還是設計理論上有創新嗎?

如果沒有,為什麼要做這個呢?”

我沒有回答上來

第一堂課

讓我知道了

“我覺得這個挺好看的

是構不成一個創新設計的根基的

要更深入地去問

“為什麼要做這個設計?”

這個命題

甚至到現在一直停留在腦海裡

質問我的每一個想法和答案

​“為什麼要做這個設計​?”
​“為什麼要做這個設計​?”
​“為什麼要做這個設計​?”
​“為什麼要做這個設計​?”
​“為什麼要做這個設計​?”

第二堂課

學會了“要理性,要精準!”

在一個陶瓷設計的項目中

我跟陶瓷師傅說

這個盤子厚度大概是“一指寬 ”

她不假思索的問了一句

“是你的手指寬,還是我的?”

當時,我蒙圈了

後來,在工作中與工廠對接

如果設計師的CAD圖紙

沒有精準到螺絲是M6還是M8

這個細節工廠一定會發郵件再次确認

如果出現“大概,差不多”的情況

是沒人會把你當成一個職業設計師的

做設計要理性,要精準!

第三堂課

學會了“做工具”

我當時花了2年的時間

系統地學習了木工、金工、細金工、塑膠成型

從手工到機器操作都很熟練

在一次項目提案的時候

我用幾乎全手工的方法

打造了一個“炫酷”的椅子

當我還在為自己的“工藝品”感覺良好的時候

另一位設計師

拿出個奇怪的工具

和一個我完全不知道怎麼做出來的椅子

原來他設計的核心是自己設計的工具

以及這個工具可快速批量生産的椅子

之前我覺得

如果現有的機器制造不出一個東西

那就是制造不出了,除非手工

那堂課才讓我恍然大悟

原來一個新的産品

如果現有的機器無法讓它量産

那就用現有的機器

去創造一個新的機器或工具去完成它

這個過程就是設計

​“為什麼要做這個設計​?”
​“為什麼要做這個設計​?”
​“為什麼要做這個設計​?”

如江河的交彙,

如流淌的狀态,

“淌椅”名源于此。

源于經典的圈椅,

整體造型是運用計算機生成雙曲面,

并通過8軸CNC銑床全機械化加工完成而成,

嘗試用現代工藝重制傳統經典

說到最近兩年拿獎的絲瓜系列

設計的初衷

是因為我是個東北人

當時在德國沒買到搓澡巾

後來發現絲瓜也可以

其實選用這個材料是很偶然的

當時就覺得它的紋理很漂亮,很溫暖

就自己在工作室裡去嘗試不同的可能性

用不同的工藝,與不同的材料結合

甚至還把絲瓜磨成粉了

就差泡中藥口服了

在絲瓜系列1.0的時候

偶然嘗試把絲瓜與不起眼的多層闆結合

竟然形成了一個很獨特的表面處理工藝

可以運用在家具設計中

在絲瓜系列2.0的時候

是由平面二維轉化到了立體三維

将絲瓜直接用作支撐結構

在通過參數化的算法結合3D列印技術

讓産品的其他部分

通過絲瓜的結構和紋理“生長”而成

讓科技和設計追随于自然

這個系列我會繼續研究的

也期待絲瓜系列3.0會變成什麼樣子

​“為什麼要做這個設計​?”
​“為什麼要做這個設計​?”
​“為什麼要做這個設計​?”
​“為什麼要做這個設計​?”
​“為什麼要做這個設計​?”

它就是“絲瓜系列1.0”,

選材于天然材料絲瓜,

其紋理細膩,手感溫暖。

觸摸凳子表面的平滑紋理,

使人内心流淌溫馨暖意。

此外,它是可拆卸結構,

便于運輸與組裝。

也許是最不起眼的家具單品,

但卻充分诠釋着“小而美”。

我喜歡的設計

外表看起來會比較安靜

追求的創新

隻放生在必要的元素之内

避免多餘

單純談論産品的視覺部分

像是談論一個人的發型或者衣服

也許隻是一個外殼而已

當然也不能太邋遢

至少尺寸,比例,配色是舒服的

是以我認為

一個作品除了外觀

如果在結構,材料,制造技術上

有更大的突破

也許是更有“意義”的設計

​“為什麼要做這個設計​?”
​“為什麼要做這個設計​?”
​“為什麼要做這個設計​?”

“絲瓜系列2.0”設計核心是将原始的自然材料與現代的數字化成型技術相結合。

3D列印部分從外部造型到内部結構以及表面的镂空,

均是用計算機參數化的算法沿着絲瓜的結構與紋理“生長”而成。

這兩年

因為疫情我們都經曆了很多

也是在這樣的環境下

激發了我們對于新環境與新事物的探索

我們更關注于材料與材料之間的關系

自然與科技之間的關系

傳統與現代之間的關系

我們希望能從中發現更多的可能

而設計就是我們探索每一種可能的方法

“We tend to appreciate nature and seldom think about living with nature.”

“我們往往隻欣賞自然,很少考慮與自然共生存。”

—Oscar Wilde

無論技術和人工智能如何發展

人和科技都應該更多地向自然學習

與其說“自然”是無法被科技所取代的

不如讓“自然”成為科技的老師

讓科技追随于自然

​“為什麼要做這個設計​?”
​“為什麼要做這個設計​?”
​“為什麼要做這個設計​?”
​“為什麼要做這個設計​?”
​“為什麼要做這個設計​?”
​“為什麼要做這個設計​?”
​“為什麼要做這個設計​?”
​“為什麼要做這個設計​?”

這是一款寵物包,

其設計靈感來自于折紙,

使用一塊氈和幾個按鈕,

便可将一張平面的毛氈轉換為立體的造型與獨特的使用功能。

半封閉式的設計,

可以讓寵物掩身其中,

也可以随時與主人互動。

此外,它還可以變身為一個容納大量寵物旅行袋,

可以卷起收納,

友善清潔與收納。

其實設計即性格

也是設計師的價值觀

我更謀求那些視覺之外的設計和創新

追尋那些可激發創新的根源

而非創新的結果

這些才會讓“答案”有更多不一樣

​“為什麼要做這個設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