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總書記用“滄桑巨變”形容這塊土地,如今又被中央賦予新的重大任務,未來可期

【編者按】習近平總書記曾深情指出,上海是一座光榮的城市,是一個不斷見證奇迹的地方。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信仰之路”建黨百年主題報道,将推出“新時代新答卷”特别策劃,展現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上海的生動實踐,解讀一張張新時代的“上海答卷”,體悟這段歲月在百年征程中的特殊價值。

總書記用“滄桑巨變”形容這塊土地,如今又被中央賦予新的重大任務,未來可期

浦東外高橋保稅區日京路2号,有一個不起眼的露天停車場,停車場的東南角,有一個更不起眼的老舊水泵。斑駁的黑色鐵鏽讓整個水泵蒙上一層曆史的滄桑感,就連水泵下的青灰色水泥底座都因為時間的洗刷,泛出淡淡的黃色。

1991年8月17日清晨,就是在這個水泵下,一股透明剔亮的地下泉水從管道口噴湧而出,人們紛紛湧上前,捧一口喝,甘甜入肺。這是當年外高橋保稅區打出的第一口井水,正是由了這口深井水,外高橋首期動遷農民得以順利搬進動遷房,全國第一個保稅區——外高橋保稅區得以按時封關運作。

總書記用“滄桑巨變”形容這塊土地,如今又被中央賦予新的重大任務,未來可期

圖為深井水出水時刻

一路披荊斬棘,一路雨雪風霜。30多年來,浦東在中國改革開放中始終走在前列,不斷打造新時代全國改革開放和創新發展的标杆;30多年來,浦東從一片阡陌農田,變身一座功能集聚、要素齊全、設施先進的現代化新城,350家跨國公司地區總部雲集,上交所、期交所、中金所等要素市場密布,數千家高新技術企業蓄勢待發。

去年11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慶祝大會上宣布,黨中央正在研究制定《關于支援浦東新區高水準改革開放、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的意見》,将賦予浦東新區改革開放新的重大任務。他要求,浦東要勇于挑最重的擔子、啃最硬的骨頭,努力成為更高水準改革開放的開路先鋒、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排頭兵、彰顯“四個自信”的實踐範例,更好向世界展示中國理念、中國精神、中國道路。

如今,上海和浦東正深入貫徹落實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堅定不移吃改革飯、走開放路、打創新牌,力争創造出令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迹,展現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氣象。

以思想解放引領改革

浦東開發開放之初,經濟條件有限,市委市政府根據現狀,要求陸家嘴、金橋、外高橋等三家開發公司先行組建起來,開展“七通一平”土地開發工作。然而,注冊公司需要資金,開發建設也需要資金,當時面臨的最大難題就是資金緊缺。

錢從哪裡來?事情陷入僵局時,一張記賬憑證給了大家改革靈感:能不能以支票背書的方式,實作“資金空轉、土地實轉”呢?具體來講,首先由政府土地部門與開發公司簽訂土地出讓合同;其次,由政府、銀行、公司在支票上同時背書;再則,進行驗資後工商注冊登記。

總書記用“滄桑巨變”形容這塊土地,如今又被中央賦予新的重大任務,未來可期

昔日的外高橋還是一片農田。

政府土地部門、上投公司、開發公司坐在一起,在同一張支票上當衆背書,成功實作了“資金空轉、土地實轉”。此事最終成為浦東開發開放的改革經典之作。

過去30多年,浦東之是以能實作跨越式發展,就在于以思想解放引領改革先行,從率先推開土地使用權的有償轉讓到創設生産要素市場化配置的平台,從首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到首個自由貿易試驗區,打破了傳統觀念的束縛,在先行先試中闖出了新路,為全國改革積累了經驗、提供了範例。

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新形勢新任務,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果斷決策啟動設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浦東又被賦予了“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創新對外開放模式,進一步探索深化改革開放經驗”的時代重任。

2013年9月29日,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正式挂牌成立。8年來,浦東已有300多項自由貿易試驗區改革試點經驗在全國複制推廣,改革良種撒播神州大地,自貿試驗區“頭雁”引領着開放新格局。

總書記用“滄桑巨變”形容這塊土地,如今又被中央賦予新的重大任務,未來可期

目前,改革又到了一個新的曆史關頭,推進改革的複雜程度、敏感程度、艱巨程度不亞于當年。浦東深知,必須以解放思想為先導,以更大決心沖破思想觀念的束縛,破除體制機制的障礙,不斷砥砺大膽闖、大膽試、自主改的改革勇氣。

盒馬的故事,是浦東在改革中激發市場活力的典型案例。2015年盒馬在浦東創立之初,這種融合了餐飲、超市和網絡訂餐的“四不像”業态,應該如何辦證、如何監管,一時間成了難題。為了幫助企業解決準入難題,同時又解決政府監管問題,浦東率先試點,為盒馬發放了“準生證”,同時加強日常監管,有力助推了盒馬發展壯大。如今,盒馬已成為新零售的代表企業,其全球總部也正式落戶浦東。

去年11月1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在浦東新區開展市場準入“一業一證”改革試點,将企業需要辦理的多張許可證整合為一張行業綜合許可證,實作市場主體“一證準營”、全國範圍有效。“一業一證”試點是國家對浦東長期以來持續推進市場準入改革的肯定,而站在開發開放新起點的浦東,也正以“一業一證”為牽引,推出更多系統內建改革舉措,不斷放大改革效應,更大激發市場活力。

今年3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向全國下發《關于推廣借鑒上海浦東新區有關創新舉措和經驗做法的通知》。《通知》梳理了浦東創新舉措和經驗做法共3類25項51條,涉及改革系統內建、制度型開放、高效能治理等3個方面。新一批向全國複制推廣的“浦東經驗”表明,解放思想、深化改革,面向世界、擴大開放,打破正常、創新突破,始終是浦東最強大的生命力。

以全球視野謀劃創新

上世紀90年代,浦東幹部把“在地球儀旁思考浦東開發”這句話,寫成美術字貼在機關食堂,盡人皆知。

如今,代表國家與世界對話,依然是浦東最迫切的任務。

開放是時代的潮流,是上海最大的優勢。上海之是以能從一個小漁村發展為國際大都市,浦東之是以能從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區域變為一座現代化新城,就在于勇敢擁抱時代潮流,實行高起點、寬領域、全方位的開放,并在開放中成為聯通國際國内兩個市場的重要橋梁,成為配置全球高端要素資源的重要樞紐。

如今的浦東正着力推動規則、規制、管理、标準等制度型開放,提供高水準制度供給、高品質産品供給、高效率資金供給,更好參與國際合作和競争,特别是率先實行更加開放更加便利的人才引進政策,積極引進高層次人才、拔尖人才和團隊。

總書記用“滄桑巨變”形容這塊土地,如今又被中央賦予新的重大任務,未來可期

圖為浦東企業服務中心綜合辦事視窗

去年年底,兩位來上海創業的日本人黑澤和則、大坂宏彰,作為上海創徒叢林創業孵化器管理有限公司引進的海外人才,在浦東獲得了全國首批針對外籍創業者發放的《外國人工作許可證》。首證的發放突破了外籍人才因沒有聘請主體而無法辦理工作許可的限制,為浦東全球“引智”創造了更為便利的環境。

上海自貿區金橋片區金京路2095号,是沃爾沃建築裝置(中國)有限公司的所在地。起初,這裡隻是沃爾沃南韓工廠的一條裝配線,每天隻生産1至2台裝置。随着對外開放水準的不斷提高,金橋工廠的地位迅速提升,目前工廠内的柔性生産線上一天能制造25台大型工程裝置,市場佔有率占沃爾沃全球市場的1/4。去年疫情期間,沃爾沃建築裝置公司正式将亞洲總部從新加坡搬至浦東,其搬家的理由之一,就是“我們渴望在浦東做全球生意”。

開放總是離不開創新,在全球視野下謀劃創新,這是浦東面向國際合作競争時肩上的“硬核擔當”。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到張江科學城考察調研時強調,要增強科技創新的緊迫感和使命感,把科技創新擺到更加重要位置,踢好“臨門一腳”,讓科技創新在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新舊動能轉換中發揮重大作用。2019年的新年賀詞中,習近平總書記再次提到張江科學城——“上海張江活力四射”。

今年以來,百濟神州自主研發的PD-1替雷利珠單抗(百澤安)、和黃醫藥創新惡性良性腫瘤藥索凡替尼(蘇泰達)、信達生物自主研發的明星單抗藥物等相繼成功在海外上市,為全球患者帶去希望。這些出自張江的國産新藥,迎來了“出海”的高光時刻,也更加堅定了中國人做全球首創新藥的決心。

目前,浦東新區已明确,到2025年建成10個大科學設施,形成世界一流大科學設施叢集。依托上海光源、硬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裝置等大科學設施,把張江科學城打造成全球綜合能力最強的光子科學中心。

總書記用“滄桑巨變”形容這塊土地,如今又被中央賦予新的重大任務,未來可期

上海光源俯瞰

另一方面,聚焦“臨門一腳”,浦東加速培育“中國芯”“創新藥”“藍天夢”等6個“千億級”硬核産業。僅以“中國芯”為例,浦東正在推進上海內建電路設計産業園建設,力争集聚千家企業、形成千億規模、彙聚十萬人才、新增百萬空間。

把最好資源留給人民

“城市是人集中生活的地方,城市建設必須把讓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資源留給人民。”在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慶祝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對人民城市的論述擲地有聲。

30多年來,浦東創造性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經濟實作跨越式發展,生産總值從1990年的60億元躍升到2020年的1.3萬億元,以全國1/8000的面積創造了全國1/80的國内生産總值、1/15的貨物進出口總額。

更值得驕傲的是,浦東始終堅持把發展的新成果落實到民生領域,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浦東的人民城市建設又邁上新的台階。

何瑛1981年嫁到浦東陸家嘴時,丈夫家位于爛泥渡路和花園石橋路交叉口,一碰上下雨天,路上就泥濘不堪。如今,曾經的爛泥渡路已經改名為銀城中路。沐浴在金色陽光下,路的北段是金茂大廈,一邊是東方明珠,南段是美麗的濱江花園,路東是巍然屹立的樓群和世紀大道,路西則是最美的大道——濱江大道。望着不遠處高聳入雲的上海中心,踏着從“泥”路變成的“銀”路,走在高樓林立的大道上,浦江微風習習。

總書記用“滄桑巨變”形容這塊土地,如今又被中央賦予新的重大任務,未來可期

上世紀九十年代的陸家嘴。

總書記用“滄桑巨變”形容這塊土地,如今又被中央賦予新的重大任務,未來可期

如今的陸家嘴。

陸家嘴金融城腹地,繁華中藏着一個僻靜去處:陸家嘴融書房。在這個1400多平方米的三層空間裡,收藏了5萬餘冊各類圖書,其中約20%是外文圖書,以滿足周邊白領人群的借閱需要。

這個富有品位和情趣的“城市書房”,形象地诠釋了浦東是“可閱讀”之城。除了陸家嘴融書房外,還有各具特色的浦東圖書館學習書房、張江科學城書房、臨港大隐湖畔書局等新型閱讀空間。

如今的浦東,還是一個“能漫步”之城。浦東在開發開放之初,就建設了占地2100畝的世紀公園,這裡至今仍是上海内環線内最大的生态綠洲。近年來,浦東又建設了6個自然保護區,5片楔形綠地,4個大型生态公園,大型林地面積達到1.9萬多公頃。黃浦江東岸22公裡公共空間也已經貫通開放,過去的老舊廠房華麗變身為多功能的文化休閑空間。

總書記用“滄桑巨變”形容這塊土地,如今又被中央賦予新的重大任務,未來可期

對于新老浦東人而言,這裡是放飛理想的舞台,是奮鬥的熱土,更是宜居的家園。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浦東正揚帆遠航,而每一個浦東人也在進取的航程中體驗着生活的美好。

欄目主編:王志彥 文字編輯:王志彥

來源:作者:王志彥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