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選上方【大水牛測繪】關注我們

一、工程概況
本工程為基坑深度 17m,基坑周長約700m,基坑面積約29000m2,屬于深基坑工程。
二、監測點的建立
監測點布設基本要求
(1)、監測按經準許的設計圖紙及規範要求進行測點布設。
(2)、測點布設的先後順序應綜合考慮周邊環境與圍護結構體系完整情況進行,一般首先選取影響範圍内的建(構)築物進行監測點布設(一般為基坑邊緣外3倍開挖深度的範圍内),其次布設地下管線監測點,再布設市政道路監測點,結合建(構)築物、地下管線和道路監測點的情況布設地表監測點,然後結合周邊環境情況及圍護結構情況,布設圍護結構樁(牆)頂水準位移、樁(牆)體變形測點和錨杆拉力測點。
(3)、周邊環境、圍護結構體系測點應盡量布置在同一斷面内。
(4)、測點布置于能夠反映施工影響的典型部位,能夠切實反映出工程安全狀态。
監測點布設原則
(1)、圍護結構體系監測布點原則
圍護結構體系監測布點原則如表所示。
(2)、周邊環境監測布點原則
周邊環境監測布點原則如表所示。
三、主要監測方法
目前根據變形監測的内容,根據各項内容進行各種方法進行分析監測。
水準位移、豎向位移測點布設的原則
(1)、基準點是檢驗工作基點穩定性的基準,選設在遠離基坑施工影響區的穩固位置;
(2)、工作基點是直接測量變形觀測點的依據,選設在相對穩定的地段,一般至少距基坑開挖深度或隧道埋深 2.5 倍範圍之外;
(3)、控制點的分布應滿足準确、友善測定全部觀測點的需要,測區基準點及工作基點的個數均不應少于3個,以保證必要的檢核條件;
(4)、地表基點或工作基點一般埋設在場區密實的低壓縮性土層上,或沉降已穩定的建築物牆體上;
(5)、基點及工作基點要避開交通幹道、地下管線、及标志易遭破壞的地點;
水準位移觀測方法:
(1)、圍護結構樁(牆)項水準位移控制點觀測采用導線測量方法或是小角法。
小角法:将全站儀安置于工作基點A,在後視點B和觀測點P分别安置觀測觇牌,用測回法測出∠BAP。設第一次觀測角值為β1,後一次為β2,根據兩次角度的變化量△β=β2-β1,即可算出P點水準位移偏移量,既φ=Δβ·D/ρ
(2)、在標明的監測控制點上安置全站儀,精确整平對中,後視其它水準位移監測控制點,測定監測點與監測基準點之間的角度、距離,計算各監測點坐标,将位移矢量投影至垂直于基坑的方向,根據各期與初始值比較,計算出監測點向基坑内側的變形量。
豎向位移觀測方法:
水準網觀測采用幾何水準測量方法,使用電子水準儀進行觀測,采用電子水準儀自帶記錄程式,記錄外業觀測資料檔案。
觀測采用閉合水準路線時可以隻觀測單程,采用附合水準路線形時必須進行往返觀測,取兩次觀測高差中數進行平差。觀測順序:往測:後、前、前、後,返測:前、後、後、前。
建(構)築物沉降和傾斜監測觀測觀測點布設的原則:
(1)、建(構)築物的四角、拐角處及沿外牆每 10~20m 處或每隔2~3 根柱基上;
(2)、高低懸殊或新舊建(構)築物連接配接處、伸縮縫、沉降縫和不同埋深基礎的兩側
建(構)築物沉降和傾斜監測觀測方法:
待埋設的沉降觀測點穩定後,利用基準點作為起始高程,使用電子水準儀、幾何水準測量方法,按二級沉降觀測精度要求對各點進行連續兩次觀測,觀測資料檢驗合格後,用條件觀測平差法求出各沉降觀測點的高程,取平均值作為本次沉降觀測的基數。
是以,除建築物沉降觀測的首次觀測,控制網的複測以及工作基點穩定性檢測采用往返觀測外,從第二次開始,建築物沉降觀測可按單程觀測。
四、現場及周邊環境巡查
周邊環境巡視:
建(構)築物現狀,建(構)築物有無裂縫,落狀況,有地下室的建築物須進入地下室察看有無滲水的情況。
地下管線現場:
管線沿線地面開裂、滲水及塌陷情況,查井等附屬設施的開裂以及井内有無積水或積水的深度等情況。道路、地面現場調查地面有無裂縫、地面隆陷等情況。
五、周圍環境監測頻率
現場監測的監測頻率
六、資料分析
監測成果報告分為日報、預警快報、周(月)報、總結報告。成果報告中應包括工程概況、施工進度、監測方法、監測時間、監測頻率、使用儀器、依據規範等,列出監測值、累計變形值、變形速率、變形曲線、巡視彙總表等,并根據監測和巡視結果提出結論性意見。
監測成果報告應以直覺的形式(如表格、圖形等)表達出擷取與施工過程有關的監測資訊和巡視資訊,監測巡視結果一目了然,可讀性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