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小“被逼”和“沒被逼”的孩子,20年後過的是截然不同的人生

從小“被逼”和“沒被逼”的孩子,20年後過的是截然不同的人生

◆◆ ◆

作者 | 初桃

昨天晚上,7歲的兒子第101次賴在電視機前,死活不肯進房練書法。

我哄了又哄,這小子依然不肯“乖乖就範”。

看着死乞白賴的兒子,孩子他爸一時心軟,試探着問:“要不,今晚咱先不練了?”

“不行!”耐心耗盡的我,把聲音提高了八度,一下子把爺兒倆怔住了。

“去!”我左手叉腰,右手指着兒子房間。

一個字的指令最可怕,兒子終于從沙發上溜了下來,回到房間練字。

“何必這樣逼兒子呢?還小嘛。”孩子他爸小心翼翼地說。

我回頭白了他一眼。

這樣逼孩子,難道我不心疼?

可是,相比于心疼,孩子的未來更重要。

因為從小“被逼”和“沒被逼”的孩子,在20年後,過的是截然不同的人生。

如果如今我因為一時心軟,而“放過”兒子,那麼他未來将失去的,可不止一手好字。

“被逼”的孩子,未來一定不會太差

前段時間,那個射落奧運首金的00後“清華學霸”楊倩頻上熱搜。

“清華學霸”、“奧運冠軍”,随便一個頭銜都足以讓無數人景仰。

如今楊倩集二者于一身,簡直可以原地封神。

可觀衆隻看到了她成功後的萬丈光芒,卻看不到她背後無數次的企圖放棄。

12歲那年,楊倩在奪得全國青少年錦标賽亞軍後,被送進了高手如雲的青奧隊。

曾經拿下無數獎項的楊倩在這裡,淪為一個實力平平的小選手。

面對一次一次的被擊敗,楊倩無數次産生了放棄的念頭。

每次聽着女兒在電話裡委屈的哭訴,楊爸爸總是态度堅定地說:“不行,你不能放棄。你想想你當初有多熱愛射擊。再堅持一下吧!”

在爸爸的“逼迫”下,她隻好咬着牙堅持下來,時常一個人在訓練場練到肩膀都擡不起。

後來她考上了清華大學,每天既要訓練,又要上課。忙得沒法休息的她想到了放棄學業。

從小“被逼”和“沒被逼”的孩子,20年後過的是截然不同的人生

可這次楊倩又被爸爸逼着堅持下去:“讀書,任何時候都不會錯。”

就這樣,楊倩也同樣咬着牙把學習一點一點完成了,從來沒有挂過科。

這才有了如今的清華大學奧運冠軍——楊倩。

想必,楊爸爸“逼着”女兒堅持下去時,内心也一定無比心疼。

可是他很清楚,有些事情,必須逼着女兒堅持。

為的不是一個完美的結果,而是堅持過程中收獲到的東西,比如毅力,比如抗壓力,比如戰勝自我的勇氣。

想起之前跟一個資深人力朋友聊天。

我問他:“面試者有才藝特長真的那麼重要嗎?會彈鋼琴的人當中能有幾個朗朗?”

他笑了笑:“我們看重的不是他技藝多精湛,而是習得技藝背後的那份毅力。”

原來如此。

看來,從小被父母逼着練書法、彈鋼琴的孩子,也許童年會更忙碌、更辛苦;

但20年後,等待他們的會是比别人更多的機會。

而這些機會,都源于堅持過程中鍛煉出來的毅力。

“沒被逼”的孩子

一生都曾經的“不努力”買單

如果問:那些“沒被逼”的孩子長大後會感謝父母的仁慈嗎?

絕大多數人都會連連搖頭,然後一聲歎息。

比如我的表弟。

表弟從小家裡條件一般,但卻被重男輕女的姨夫寵成小太子。

四年級時,表弟吵着想學籃球,姨夫省吃儉用存了半年的錢終于給他報了籃球教育訓練班。

可他學了一個月就開始各種理由不想去:夏天太熱了、作業太多了、教育訓練學校太遠了……

姨夫心疼那筆不少的學費,可他更心疼自己的寶貝兒子。

于是他同意了表弟不再去上籃球課。

後來表弟成績總是倒數,着急的姨夫加班存錢給他報了課外補習班。表弟依然興緻勃勃上了幾個星期就嫌辛苦不願意去了。

姨夫照舊沒打沒罵沒逼,由他去了。

表弟就此養成了遇見困難就放棄的習慣。

前兩年,姨夫突然收到高利貸發來的短信,說表弟欠他們4萬元。

原來,自稱在家備考公務員的表弟嫌備考太辛苦,便沉迷打遊戲,不知不覺利滾利欠下這筆債。

東窗事發的第二天,表弟趕忙找了個送外賣的工作,每天風裡來雨裡去。

有次跟表弟聊天,我問他辛苦嗎?

他眼睛有些濕潤,回答:“如果我老爸以前逼我一把就好了,如今也不至于這樣。”

我一時語塞,不知如何接話。

多少人成年後的後悔,源于年少時期的放棄。

而這樣一份放棄,原本完全有可能被父母阻止。

想起《清華學霸教子經》裡的一句話:“父母要明白,孩子小時候缺乏自制力,對學習等艱苦的事情,不主動是常态,主動是非常态。”

當孩子“不主動”的時候,如果父母一時心軟,同意孩子就此放棄,那這樣換來的不一定是孩子的感恩,反而有可能是然後的埋怨。

因為從小“沒被逼”的孩子,雖然得到了一個輕松快樂的童年,可餘生等待他們的将會是碌碌無為的人生,和午夜夢回時的悔不當初。

他們會無數次責備自己當初為何輕易放棄;如果被逼着堅持下去,如今的人生是否會有所不同?

從小“被逼”和“沒被逼”的孩子,20年後過的是截然不同的人生

父母是孩子的擺渡人

該狠心時别心軟

曾經在網上看過這樣一句話:“教育路上不要指望孩子自覺。”

深以為然。

李玫瑾老師曾說過:“孩子的成長是分階段的,12 歲是孩子性格養成的關鍵期,孩子能不能成才,關鍵就看 12 歲前各個階段有沒有“管教”到位。”

而所謂的“管教”,一定包含了“逼迫”的成分。

孩子還小時,價值觀未形成,自控力也未穩定。如果父母秉持“快樂教育”的理念,放養孩子,順從孩子的意願,那這樣的孩子的未來,注定會是平庸。

唯有适當的“逼迫”,讓孩子在恰當的年齡做恰當的事情,在該堅持下去的時候不輕易放棄,這樣的孩子成年後才能真正把握住自己的人生,過上理想的生活。

那麼,在“逼”孩子的過程中,該如何既有效又不傷害孩子呢?

以下這3點,一定會幫到您:

1、與孩子暢想堅持後的美好未來

鄰居家的女兒從4歲開始學舞蹈,到如今已經堅持了10年。

學習舞蹈是那麼苦的事,一個小姑娘是怎麼樣堅持下來的呢?

原來每次小姑娘哭着喊着不想練功時,她媽媽都會給她看偶像易烊千玺在舞台上表演的視訊,然後在一旁耐心地說:“你看,你的偶像那麼厲害,可是他一路走來付出了很多的哦!”

接着她把易烊千玺在成名前如何每天坐公共汽車去不同的地方上課、如何一天不休息地練唱歌跳舞的故事講給了女兒聽。

隻見小姑娘的眼裡滿是崇拜,她表示:我也要堅持,成為易烊千玺一樣耀眼的人!

之後她繼續到一旁練功了。

在學習過程中,孩子都會經曆厭倦期。這個時候,父母可以嘗試讓孩子停下來,并與他們一起勾勒未來的美好畫面,也許是在璀璨的舞台上翩翩起舞,也許是與自己的偶像同台演出,也許是站在心儀的大學校門口……

很多時候,孩子不想堅持,是因為隻看到了眼前的苦,而遺忘了未來的甜。

而父母與孩子一起暢想未來,則會幫助孩子找到繼續堅持下去的動力 。

2、詢問孩子放棄的真正緣由

李嫣在鋼琴考級時失敗了好幾次,她便提出了想放棄,不考了。

父親李亞鵬并未責備女兒,反而是溫柔地抱住了她,輕聲詢問女兒為何不想繼續考,是覺得考試太難,還是其他原因?

面對父親如此的耐心和了解,李嫣終于敞開心扉告訴李亞鵬真實原因:“媽媽是那麼厲害的歌手,我考級卻考不過,我怕别人會笑話我。”

最後李亞鵬不斷開導女兒:“你是你,媽媽是媽媽,你們是不同的。你盡力而為就好,但不要在沒有盡力之前就選擇放棄。”

心結被解開,李嫣終于選擇堅持下去,考過了鋼琴等級。

有句話這樣說:父母的了解,是治愈孩子的良藥。

當孩子想放棄時,父母不該用強硬手段去逼孩子,而該關切詢問原因,然後站在孩子的角度了解他們。

當感受到自己的需求被尊重和了解時,孩子才會繼續聽從父母的建議,把該做的事堅持下去。

3、父母的用心陪伴,是孩子堅持下去的動力

如果問“什麼才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我會毫不猶豫地回答:“陪伴”。

尤其在“逼迫”孩子讀書或練習技藝時,父母的用心陪伴,會成為孩子堅持下去的動力。

從小“被逼”和“沒被逼”的孩子,20年後過的是截然不同的人生

但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這3點:

放下手機,全身心陪伴

很多父母在陪伴孩子的時候,習慣時不時看手機,有的甚至是全程都在看手機。

這樣的陪伴,不僅會幹擾到孩子的注意力,可能還會讓孩子産生你不重視他的感受。

在陪伴孩子時,要盡可能放下手機,全身心地投入,認真觀看孩子寫的每一個字、畫的每一張畫、彈的每一首曲,這樣才會讓孩子感受到你的關心和在意,他才能更願意堅持下去。

做好情緒管理,不斥責

學習過程中,孩子難免會有做得不夠好的時候。可如果這時,父母因孩子的犯錯而情緒失控地大聲斥責孩子,那麼孩子在受到驚吓的同時,還可能會對學習本身産生厭惡。

是以不管發生什麼,父母都應該做好情緒管理,換種溫柔的方式與孩子溝通,而非粗暴斥責。

給予孩子及時回報

父母的陪伴,可不僅僅為了不讓孩子感到孤單,更重要的是在孩子的練習過程中給予他們回報。

《刻意練習》中就提到:“不論你再努力做什麼事情,都需要回報來準确辨識你在哪些方面還有不足,以及怎麼會存在這些不足。”

除了孩子自己,父母也是做出回報的重要人選。

這遍彈奏哪裡聽起來沒那麼流暢?這句古詩哪個字背錯了?這個毛筆字哪個部位臨摹得不是那麼像?

這些隻要父母用心,都能給出一些回報。而這些回報會讓孩子找到問題,并不斷進步。

美國著名作家安娜·昆德蘭曾經說:“有些路很遠,走下去會很累,可是,不走,又會後悔。”

可是相比于一時的累,餘生的悔更難以承受。

是以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就該“逼”孩子一把,别讓他們在該辛苦的年紀過早選擇了安逸,否則等待他們的将會是深深的懊悔。

隻有從小“被逼”着長大的孩子,才會鍛煉出強于常人的毅力和克服困難的勇氣。這樣的孩子在成年後,才會擁有更多的選擇,才能過上向往的人生。

教育很美好,道路很艱難,今天的父母一定更要有更強大的内心,為孩子堅持正确的教育。

父母一定要讓孩子明白:隻有抗住了年少的苦,才能體會到未來的甜。

同意的點個“在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