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奧多·艾薩克·魯賓(Theodore Isaac Rubin),醫學博士和精神分析學家,在一本名為"同情和自我憎恨"的書中,談到了這種自我不滿。如果你不知道魯賓博士是誰,他寫了經典的真實故事,麗莎和大衛。這是一部1960年代拍攝的好萊塢電影,名為《大衛和麗莎》。這仍然是一部值得租借和觀看的電影。

魯賓博士在他的書中指出。魯賓博士借用了20世紀中葉偉大的精神分析學家凱倫的話。說我們有三個自我:
1.真實的自我:我們是誰,我們的身體和情感能力,以及殘疾或限制。
2. 真我:如果我們把自己從對厭惡和不現實的恐懼中解脫出來,我們能成為什麼樣的人。
3.鄙視自己:自謙,非常神經質。
4.理想化的自我:我們認為無法實作但我們認為應該實作的光榮目标的幻覺。
魯賓博士将這個公式簡化為兩個自我,一個是真實的自我,另一個是真實的自我。
真我:我們是誰,擁有我們所有的才能、局限和疾病,無論是身體上還是心理上。
真我:我們相信我們應該成為誰的幻覺,比如富有、強大、可愛、獨立等等。
在某種程度上,我們幻想着真實的自我,這就是我們拒絕真實自我并感到自我憎恨的程度。
例如,一個人可能認為他們應該快樂。畢竟,追求幸福是美國憲法所保障的。但什麼是幸福呢?正如魯賓博士所說:"對我來說,幸福就是感覺良好,什麼都沒有......換句話說,它感覺非常舒适,相對不緊張。"(第103頁)。然後他說,幸福隻能持續有限的時間。生活并不完美,情緒會發生變化。然而,一個人應該永遠快樂的錯覺會産生對自己的仇恨。換句話說,如果一個人總是抱有一種幻覺,認為他們應該永遠快樂,而他們不是,他們就會譴責自己沒有達到這個目標。問題在于,目标總是快樂的,是無法實作的。
也許人們對自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這一事實解釋了成瘾的普遍性。Matter提供了一種臨時的方式,讓人們感到快樂和無所不能。當毒品耗盡,現實開始出現時,自我憎恨再次出現。
為了繼續與吸毒者作比,助長吸毒成瘾的自我憎恨和對幸福的渴望也是自我懲罰的有力來源。吸毒成瘾伴随着大量的身體和情感虐待。
從另一個角度看待自我憎恨的動态,魯賓博士談到了我們對金錢的幻想。人們普遍認為,金錢可以解決所有問題。許多患者告訴我,如果他們有足夠的錢,他們會感到自己的問題和痛苦。然而,現實生活告訴我們一個不同的故事。
許多人喜歡玩彩票,并希望成為百萬富翁。我們讀到窮人或勞工階級中了彩票,回家後非常富有。呵呵,有多少人想要同樣的命運。好吧,你知道那句老話:"小心你想要的東西,它可能會成真。"事實上,許多中彩票的人的生命都以悲劇告終。他們中的一些人花光了他們赢得的每一美元,然後破産了。其他人自殺,吸毒成瘾,或遭受一些悲慘的命運。金錢不能解決他們的問題。然而,我們說服自己,這将解決我們的問題,并在沒有收入或赢得财富的情況下擊敗自己。
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婚姻中。許多人帶着異想天開的期望結婚。這些期望通常與完美的幸福,持續的性滿足以及定期的養育和愛有關。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并非如此。是的,婚姻可以帶來很多滿足感,但也可以帶來很多問題和困難。已婚夫婦有分歧和争吵,與困難的孩子打交道,在工作中,在家裡和與朋友有問題。
期望與現實之間的差距越大,我們經曆的失望、痛苦和失敗感就越大。
"為了富有同情心,我們必須學會富有同情心,"魯賓博士說。自我慈悲的方法是學會接受真實的自我,接受它的局限性。接受我們是誰,而不是希望某事或别人,是慈悲的道路。這意味着結束自我憎恨。結束自我憎恨的一種方法是找出你所堅持的是什麼。這可能是一個想法,你應該做一個慷慨善良的人,慷慨,永遠不要生氣。還有許多其他可能的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