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冰河時代冰川退縮後,瑞典迎來了石器時代,一群狩獵和食物采集部落居住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随着從波羅的海到地中海的商業航線的形成,來自南歐的鐵來到了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北歐的皮革和琥珀被賣給了希臘和羅馬。在3世紀和4世紀羅馬帝國末期,被稱為"民族作坊"的斯堪的納維亞部落向西歐和南歐出口了大量移民。羅馬天主教在10世紀從丹麥引入瑞典,并迅速鞏固。

公元1100年左右,瑞典開始形成一個國家。當時的瑞典是一個由獨立省份組成的松散王國。各省通過自己的法律。國王負責各省之間的協調和組織對外戰爭。在12世紀,王權已經非常強大,形成了統一的國家稅收和法律。此時,瑞典已經征服了芬蘭的西南海岸,并繼續向東南擴張。1157年,瑞典吞并了芬蘭。瑞典獨立後,新教路德教派獲得了統治地位。
1250年,瑞典王國的攝政王,比爾·亞爾的兒子瓦爾德瑪·比爾松成為國王,福康王朝開始了。與他們的近鄰丹麥人和挪威人相比,海盜時代的瑞典人更注重商業貿易,而不是征服和殖民化。瑞典人首先到達芬蘭灣北岸,沿着涅瓦河和拉多加湖。他們在這裡建立了一個據點,并繼續向南推進,在諾夫哥羅德建立了諾夫哥羅德公國。另一位瑞典人進入東歐的心髒地帶,建立了基輔羅斯,被稱為瓦良格人。
标志
1397年,為了對抗北海和波羅的海強大的漢薩爾聯盟,丹麥、挪威、瑞典三國在瑞典東南部的卡爾馬相遇,決定組成丹麥王室上司的卡爾馬聯盟,瑞典和挪威從中向丹麥國王的統治投降,同時保留王國的地位。但瑞典人和丹麥人之間的沖突在聯盟時期仍在繼續。
1517年,瑞典攝政王小斯滕·斯圖雷(Sten Sturrey Jr.)發起了一場反對丹麥統治的運動。瑞典人希望結束卡爾馬聯盟并恢複國家獨立,因為這顯然隻符合丹麥的利益。Eric Johansson和他的兒子Gustav Vassar也參加了此次活動。1518年10月2日,瑞典布蘭基爾卡戰役被擊敗,古斯塔夫·瓦薩被丹麥人俘虜,但設法逃脫。1520年,丹麥國王克裡斯蒂安二世進入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鎮壓抵抗。以施特爾特為首的反對派貴族被捕,11月,丹麥人在瑞典制造了一起"斯德哥爾摩血案",殺死了包括埃裡克·約翰遜在内的約100名瑞典貴族、神職人員和公民,而古斯塔夫則逃往塞達納省。1521年,古斯塔夫在他的要求下組建了一支志願軍。德國城市萊比錫和呂貝克幫助了他很多,包括一些士兵。1521年8月,達拉納的居民選舉古斯塔夫·瓦薩為瑞典的攝政王和最高統治者。在接下來的兩年裡,他與丹麥軍隊作戰。
1523年6月6日,古斯塔夫·瓦薩在斯特蘭内斯議會中當選為瑞典國王,建立了瓦薩王朝。經過長期圍攻,古斯塔夫·瓦薩的軍隊于 1523 年 6 月 24 日從丹麥人手中奪回了斯德哥爾摩。在古斯塔夫·瓦薩時代,卡爾馬聯盟被正式廢除。1523年,克裡斯蒂安二世在丹麥的王位被叛亂貴族廢黜。古斯塔夫與貴族的新國王腓特烈一世有着密切的聯系。經過殘酷的鬥争,克裡斯蒂安二世被俘虜,最終在獄中被殺。
古斯塔夫·瓦薩的中央集權政策激起了一些瑞典人的激烈抵制。第一次人民起義發生在1524年至1525年之間。1528年1月21日,古斯塔夫·瓦薩在烏普薩拉大教堂正式加冕為古斯塔夫一世。1541年,古斯塔夫一世與丹麥國王克裡斯蒂安三世結盟,後者的幫助結束了瑞典與德國商業城市集團漢塞拉聯盟的長期聯盟。同時,他積極推動本國企業發展,迅速成為歐洲最富有的君主之一。1542-1543年,發生了第二次人民起義。古斯塔夫一世殘酷地鎮壓了起義,并分裂了起義領袖尼爾斯的身體。1560年,古斯塔夫一世去世,他的長子埃裡克十四世接替了他的位置。
埃裡克十二世于1561年6月25日正式加冕。埃裡克十二世在利沃諾戰争和北方戰争中為波羅的海霸權而戰。他是一個殘忍和多疑的人。他可能自17世紀60年代以來一直患有精神疾病。埃裡克十二世的同父異母兄弟、芬蘭公爵約翰多年來一直試圖奪取王位。經過多年的鬥争,埃裡克十二世最終失敗了,被議會廢黜,并被判處終身監禁。1568年,約翰登上王位,成為瑞典國王,代表約翰三世。1570年,約翰三世沒有讓瑞典做出太多妥協,結束了北方長達七年的戰争。然後,在1582年,他赢得了與俄羅斯的戰争,瑞典最終重新奪回了納爾瓦。這些勝利與外交盟友波蘭有關,波蘭的兒子西吉斯蒙德于1587年成為國王。
1592年11月17日,約翰三世在錫吉斯蒙去世。此時,西吉斯蒙德是波蘭和瑞典的國王。繼承王位後,西吉斯蒙德試圖将祖父建立的新教國家恢複為羅馬天主教國教,并被趕回波蘭。他的叔叔卡爾被授予瑞典攝政王的地位。卡爾的兒子古斯塔夫·阿道夫于1594年12月9日出生于斯德哥爾摩。1598年9月,卡爾和西吉斯蒙德在斯唐布洛作戰,西吉斯蒙德戰敗,失去了瑞典國王的頭銜,隻保留了波蘭國王的頭銜。1603年,卡爾成為瑞典國王,次年他被命名為卡爾九世。1605年,11歲的阿道夫能夠與部長讨論國家事務。1608年,卡爾九世正式加冕。1610年,阿道夫與父親一起出征丹麥。1611年10月30日,卡爾九世去世,阿道夫接替古斯塔夫二世。
1612-1613年,古斯塔夫二世在與丹麥軍隊的戰鬥中失敗,被迫尋求土地秩序。1614-1617年,古斯塔夫二世率領軍隊向俄羅斯開戰,赢得了芬蘭灣周圍的土地。1617年10月,古斯塔夫二世在烏普薩拉大教堂加冕。此後,他進行軍事改革,實行總征兵制,建立強大的常備軍,精簡軍隊,改進武器裝備,将炮兵改造成獨立部隊,并與步兵、騎兵和後勤緊密結合,采取靈活的線戰術。
德國三十年戰争是歐洲新教和天主教勢力之間的一場大戰,實際上是德國統一和分離主義勢力之間的一場戰鬥。1618年,德意志三十年戰争的第一階段開始了。自1621年以來,古斯塔夫二世多次進軍波蘭利沃尼亞,最終占領了首都裡加。1624年,波希米亞階段結束。1625年,三十年戰争進入丹麥階段的第二階段。1626年,古斯塔夫二世赢得了沃爾霍夫戰役。1629年,在神聖羅馬帝國傑出的軍國主義者瓦倫丁和蒂利的上司下,新教聯盟遭受了慘敗。1630年,古斯塔夫率領13,000名瑞典軍隊登陸德國,正式開始了三十年戰争的第三階段,即瑞典階段。戰争開始時,古斯塔夫二世采取了穩健的戰略,鞏固了波羅的海河岸地區作為後方基地,然後沿着奧德河行軍,在幾場小規模的戰鬥中擊敗了帝國軍隊。
1631年,迫于形勢,原來中立的新教德意志國家勃蘭登堡和薩克森落入瑞典一方,使古斯塔夫二世非常有優勢,開始大膽地進入德國的心髒地帶。同年9月,瑞典和薩克森的盟軍在萊比錫附近的布雷登機場與羅馬總司令蒂利伯爵會面,這是一場驚心動魄的戰鬥。在這場戰鬥中,左翼雙方都被對方擊敗,但古斯塔夫二世的軍隊表現出了更強的戰術實體,在左翼撒克遜軍隊解體後迅速填補了缺口,確定了陣地并最終赢得了一邊倒的勝利。
在1632年4月的萊克河戰役中,古斯塔夫二世渡河,在自己實力雄厚的軍隊面前擊敗了對手,總司令蒂利伯爵也在戰鬥中喪生。古斯塔夫二世随後進軍巴伐利亞,這是天主教聯盟的據點。同年5月17日,他率領瑞典軍隊進入慕尼黑。在這種情況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不得不重新任命謹慎的華倫斯坦為總司令。複出後,華倫斯坦在紐倫堡擊敗了古斯塔夫二世,擊敗了撒克遜軍隊,進軍薩克森,并準備切斷古斯塔夫二世的撤退。結果,古斯塔夫被迫傳回薩克森,雙方在萊比錫附近集結部隊,另一場決鬥來了,著名的盧西戰争。戰鬥在迷霧中開始,起初瑞典軍隊進展順利,但當古斯塔夫二世從前線右翼傳回中心時脫離團隊時,他在與羅馬帝國軍隊的戰鬥中喪生。伯恩哈德率領的瑞典軍隊繼續戰鬥,仍然赢得了戰鬥的最後勝利。
路易之戰
後來,瑞典對法國戰争的幹預最終保住了三十年戰争的勝利。除了其祖國,瑞典還是北歐大國,擁有芬蘭,德國北部沿海地區,芬蘭灣和裡加灣。
古斯塔夫二世一直被認為是戰神。他的軍改和他在戰場上的英勇表現,确實深刻地影響了歐洲軍隊的發展,改變了當時的政治格局。古斯塔夫當然不僅僅是一個強大的武夫,他在内政上同樣有成就。古斯塔夫二世開創的軍事體系并沒有跟随他,在接下來的一百年裡,瑞典的軍事力量如此強大,以至于它成為波羅的海地區的主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