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國家廣電總局網站刊發關于印發《“十四五”中國電視劇發展規劃》的通知。其中提到,規範包括演員片酬在内的收入配置設定秩序,推廣使用标準化、制度化、制式統一的片酬等勞務合同,并重申嚴格執行每部電視劇全部演員總片酬不得超過制作總成本40%,主要演員片酬不得超過演員總片酬70%的制作成本配置比例規定。

該通知發出後,迅速在輿論場上引發廣泛好評。原因很簡單,近些年演藝界“天價片酬”“陰陽合同”等問題層出不窮,不僅嚴重擾亂影視行業秩序,也降低了電視劇的品質,觀衆可謂苦之久矣。而國家廣電總局此次刊發通知,正是為治理此類亂象,将演員片酬配置設定納入規範管理,符合觀衆的期望。
明星演員片酬高早已不是秘密,去年演員鄭爽被曝出所主演的電視劇《倩女幽魂》存在陰陽合同,實際片酬高達1.6億元,引起輿論嘩然。而公開資料顯示,許多一線明星片酬都是千萬起步,動辄數千萬。如此高價的片酬,讓人不禁要問,與演技相稱嗎?制作方在其它方面的投入還有多少?
事實上,這些拿着天價片酬的明星演員,演技往往不能讓人滿意,甚至連台詞都不過關,以至于出現了“念數字”的極端情況,看得觀衆直呼“尴尬症犯了”。而由于主演明星片酬過高,電視劇在拍攝、特效、後期制作等方面的投入被壓縮,成片品質嚴重不足,結果就是“斥巨資出爛片”。
正因如此,治理天價片酬亂象、控制演員總片酬在制作總成本中的占比,已成為觀衆的普遍心聲。其實不僅是觀衆,包括影視制作企業以及制作人、導演在内的從業者,也大都希望降低在演員片酬上的支出,将資金更多投入到影視制作方面。但之是以明星演員片酬居高不下,根本原因在于市場與資本過于追逐“流量”效應,導緻片酬和演技不成比例。
就此而言,規範演員片酬配置設定秩序,除了要求相關部門和行業組織嚴格執行相關規定、加強片酬合同備案與核查外,也需要對流量經濟和粉絲經濟展開綜合治理,改變以流量大小定片酬的亂象,讓空有流量卻缺少演技的明星回到自己本來位置,讓高價請來明星坐鎮卻粗制濫造的電視劇失去市場。
當然,觀衆的作用也很關鍵。作為流量和收視率的來源,觀衆和粉絲也應進一步提高審美素養,理性追星追劇,避免隻看明星不看演技和品質,讓真正高品質的電視劇得到更好傳播。唯有如此,流量明星高片酬的亂象才能得到根本改善。
規範演員片酬配置設定秩序具有重要意義,不僅關乎演員和演藝行業本身,也關系到電視劇行業的健康發展。如今國家廣電總局刊發通知,相關治理工作邁出了重要一步,但接下來如何執行和落實,考驗着相關部門和行業組織。
(黃河評論信箱:[email protected])
編輯:王航
統籌:王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