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創作談丨黃禮攸:源頭活水

源頭活水

文丨黃禮攸

創作談丨黃禮攸:源頭活水

宋代朱熹《觀書有感》雲: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子寫的是半畝方塘的事,源頭有水來,小塘自然清澈清新,魚兒也會活力四射,話外之音是說多讀書、讀好書的用處和意義。放到藝術探索中來,源頭活水則變成了藝術家自我修煉的功課和途徑,凡藝術上有造詣有成就者,都深谙源頭活水之道。

我認為,源頭之一:師古人。清代王原祁在《雨窗漫筆》中雲:“學不師古,如夜行無火。遇古人真迹,以我之所得,向上研求,看其用筆若何,積墨若何,安放若何,出入若何,偏正若何,必于我有出一頭地處,久之自與吻合矣。”王原祁的表達,明确道出了師古人的意義和方法,這種意義和方法在中國繪畫傳承和發展過程中發揮着極其重要的指導作用。

創作談丨黃禮攸:源頭活水

黃禮攸 渡船波寫生六 布面油彩 100cm×100cm 2021年

油畫傳入中國,從引進到普及已有一百多年曆史。20世紀初,大陸的油畫先驅遠渡歐洲、日本,最初目的就是學習和掌握科學寫實的西洋畫技法,來改造當時“腐朽沉淪”的中國畫。20世紀初時的歐洲,正值西方現代主義美術運動如火如荼,野獸派、立體主義、象征主義、表現主義等現代派畫家們一邊在否定自己的傳統藝術,一邊将目光投向非洲藝術和東方藝術,從中尋求新的視覺啟迪和藝術靈感。他們的畫面随之在西方古典傳統中逐漸獲得解放和自由:打破了一貫的焦點透視、消滅了單一光源的表現、解構了固有的三維空間,畫面走向平面化、結構空間自由組合、大膽使用線條、運用鮮豔的色彩等等。西方藝術家的很多藝術觀念、表現技法與東方的繪畫觀念和視覺形式有了交集,這讓留學在外的學子們有撥雲見日之感。他們在東西方文化的碰撞中,在反複比較和遠距離觀察中,對自己的民族藝術有了更為清醒和深刻的認識,一大批藝術學子開始研究民族傳統文化,努力探索中西藝術融合之路。

創作談丨黃禮攸:源頭活水

黃禮攸 滄浪亭之秋 100X80cm 2020年

以徐悲鴻、林風眠為代表的學子歸國後,在傳授西方繪畫觀念、方法、技巧的同時,必然會再次深刻面對幾千年的文化傳統,思考着自己和民族油畫藝術的走向問題。面對泱泱五千年文明所創造的博大精深、精彩紛呈的文化藝術,在那深邃幽美的美學意蘊中,他們采珠擇玑,各覓其途,東方文化心理結構和審美情趣躍然心上和筆下。林風眠先生有着深厚的國學根基,對東西方藝術做過深入缜密的研究,其作為堅定的油畫民族化的實踐者和推動者,于20世紀初提出的“介紹西洋藝術,整理中國藝術,調和中西藝術,創造時代藝術”對中國油畫民族化發展,尤其向着油畫寫意性發展産生了積極影響和推動作用,并且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國藝術家向前發展。

創作談丨黃禮攸:源頭活水

黃禮攸 山高水長 布面油彩 190x230cm 2018年

源頭二:師造化。造化為自然,為社會,為當下生活,為世界局勢,為藝術家所處時代一切可感覺的世界。

明代唐志契在《繪事微言》中雲:畫不但法古,當法自然。

清代董棨在《養素居畫學鈎深》中也談及前賢雲:“師古人而後師造化。”古人之法是用,而造化之象是體。古人之所畫皆造化,而造化之顯著,無非是畫。是以聖人不言《易》,而動靜起居無非《易》。畫師到至極之地,而行住坐卧無非畫。

創作談丨黃禮攸:源頭活水

黃禮攸 白馬塔村 80x60cm 2017年

從以上畫論中可以看出:師古人,更多是學習古人的繪畫理論和方法技巧,有各種觀點,有多種方法,主要展現在“用”上;師造化,則是在師古人的基礎上向自然、向生活、向社會、向這個可以感覺的世界學習。“不泥古法,不執己見,惟在活而已矣。”鄭闆橋所談之“活”與董棨所談之“體”是繪畫的根本,是不同時代藝術家創作的真正源泉所在。

那如何師造化呢?當然是向自然探究和學習各種規律,也就是求真,這同時也是藝術學習重要的功課和路徑。中國古代有很多師法自然的典範,如清代畫家石濤提出“搜盡奇峰打草稿”,其作品千變萬化,筆墨鮮活,氣韻生動,無論是章法、造型、用筆、設色都少有雷同。宋代範寬提出“寫松萬本始得其真”,他極其重視寫生,長期生活在華山、終南山等名山大川之中,其窮究自然造化,山川氣勢盡收眼底,對景造境,對林寫生,故有了《溪山行旅圖》《雪景寒林圖》等名作佳構。對應西方,以印象派畫家為代表的透納、修拉、西斯萊、雷諾阿、凡·高、高更、塞尚等,都是通過走出畫室,走進大自然,在陽光雨霧下與自然對話交流,進而創作出了大批驚豔全球的印象主義作品,同時也影響着全世界一代又一代的藝術家走進自然,用寫生的方式創作出衆多具有時代和民族特色的作品。

創作談丨黃禮攸:源頭活水

黃禮攸 空谷幽風 布面油彩 70X70cm 2016畫于湘西

俄國文藝理論家車爾尼雪夫斯基所說的“藝術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與中國的“師造化”有異曲同工之妙。藝術的根源在自然、在生活,沒有生活原型或者現象就沒有藝術創作的源頭和靈感,生活中的所有點滴都有可能成為藝術創作的素材和原型。并且,藝術家也隻有深入生活、反思社會、放眼世界,從中汲取營養獲得靈感,進而激發創作熱情,打開創作思路,從根本上發現美、提煉美、思考美,才有可能創造美。這是動力,是激情,是源頭,是幾千年文化藝術創作的方法和共同選擇,更是每個藝術家創作出獨立于藝術之林并具有強烈時代印迹和精神品格作品的重要源泉。

創作談丨黃禮攸:源頭活水

黃禮攸 雨後 布面油彩 60x50cm 2015年

在世界藝術風起雲湧、變幻莫測的今天,架上藝術家面臨更多的選擇和挑戰。創作方式和途徑的選擇也意味着創作方法、手段的局限,在全球高科技應用技術快速發展的大環境下,如何讓架上藝術煥發新的活力?如何在這浩渺的藝術海洋中不迷失自我?這是每一位從事架上藝術創作工作者必須面對和思考的問題。是以,如何對接傳統、對話自然、選擇生活、思考社會?對世界藝術如何做出當下的思考和回應?我想,這便是源頭活水的當代意義所在。

創作談丨黃禮攸:源頭活水

黃禮攸 消夏 布面油畫 100cm x 80cm 2011年

創作談丨黃禮攸:源頭活水

黃禮攸 江岸微風 布面油彩 80cm×100cm  2010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