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憶江南》:畫中吟唱的山水詩

作者:範志忠 仇璜

江南好,能不憶江南?

2022年央視春晚的創意音舞詩畫節目《憶江南》,在傳統與現代、詩畫與歌舞、自然與人文的多重空間中獨辟蹊徑,創造了令人驚豔的審美體驗。

《憶江南》:畫中吟唱的山水詩

跨越時空的視聽盛宴

《憶江南》的美,美在其實作了與《富春山居圖》跨時空的互文與對話。遙想當年,年逾八旬的黃公望,将純熟的山水畫技法與超然世外的心境,融入于奇山異水天下獨絕的富春江兩岸,描繪出的《富春山居圖》,可謂峰巒宕逸起伏,飛瀑亭閣點綴,山路蜿蜒崎岖,布局疏密有緻,對明清兩代乃至近代山水畫創作都産生了巨大影響。明代鄒之麟認為,《富春山居圖》乃“右軍之《蘭亭》也,聖而神矣。”

《憶江南》主創團隊,在4分多鐘的節目裡,将《富春山居圖》拆分成近200個元素,通過高科技的數字模組化,營造出畫卷中的美輪美奂的想象世界。節目中,《富春山居圖》以畫卷的形式徐徐展開,山水濃淡重疊,樹石疏密錯落,層次千變萬化,營造出超然的山水之境,讓人沉浸于中國傳統山水畫的意境,帶給觀衆“人在畫中遊”的審美體驗。

山水畫中的點景人物一般是漁、樵、耕、讀、隐士,他們一般起到一些點綴作用,所占的位置和筆墨分量不多。但這些點景人物,往往生意盎然,富有生活情趣,寄寓着畫家精神世界的心靈追求。在《富春山居圖》中,畫家黃公望就精心勾勒了八位神态迥異的人物。《憶江南》在跨時空的對話中,通過“以人演畫”,實作“山水畫”的人格化。濮存昕、李立群、阿雲嘎等八位來自海峽兩岸的藝術家,化身為畫中人物,并遵循《富春山居圖》畫卷從右至左這一傳統觀賞次序,移步換景,八位人物,依次粉墨登場。

元代貢性之曾在《南湖集》題黃公望畫雲:“此老風流世所知,詩中有畫畫中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正是黃公望的藝術匠心所在。為了渲染《富春山居圖》的詩畫意境,節目中選擇了五首唐宋詩詞,從晚唐吳融的《富春》到崔塗的《樵者》,再由宋代陸遊的《鵲橋仙·一竿風月》至蘇轼的《行香子·過七裡濑》,最終落筆于元代周巽的《釣台》,富春山水的勝景與此中蘊含的人生哲學,層層渲染,令人神往。

《憶江南》以音舞詩畫這一形式登上了萬衆矚目的春晚舞台,以意想不到的打開方式,将傳世名作《富春山居圖》呈現在全國觀衆眼前。書畫、詩詞、音樂、舞蹈、朗誦等藝術元素在新技術的加持下,濃縮為一幅徐徐展開的江南畫卷。既為《富春山居圖》找到了立體化的表達,也讓傳統文化在現代性影像表達的賦能下獲得新生。

生活的詩意栖居

自古以來,以山水為題的創作蘊含着中國古典人文精神,包含着一種對山水的态度。《林泉高緻》載“君子之是以渴慕林泉者,正謂此佳處故也。”君子因“可遊可居”而對山川水澤心生渴慕。是以,作畫之人當以“可遊可居”為宗旨作畫,而賞畫之人又當以“可遊可居”為宗旨賞玩畫作,如此才不失山水畫的本然意味。這種意味既表明了中國繪畫的核心價值,也通行于中國文化的核心價值。

是以,富春江水域雖不長,但它在中國文化中的曆史記憶卻很長。古往今來,文人墨客不斷傳承并豐富着富春江的價值内涵,使其成為經典的中國文化符号,而《富春山居圖》是其中最為璀璨的一筆。

從一處細節來看,黃公望在《富春山居圖》的題跋中明确标注了真實具體的地名,這一做法在此前的宋人實景山水畫中并不多見。這種轉變的重要意義在于,山水從“遊覽觀賞之景”變為了“休憩居住之地”,使得山水開始有了精神皈依的意味。曆時四年才畫就的《富春山居圖》,意味着畫家将作畫的過程,幾乎當成了修行的過程,包含着與富春山水對話和交流的豐富體驗。透過畫卷,我們不難感受到畫家想表達的暢達自在的生活态度。換而言之,當人們回歸自然,和山水相守,與詩詞相伴,也就實作了詩意栖居。

《憶江南》發掘了這種價值核心,并将其表現為一種回歸自然的生活信念。在畫面與詩詞的呈現裡,不論是行者、樵夫、漁父還是讀書人,都展現出自在的特質,在大自然的美景中找回了内心的甯靜與美好。在此,綠水青山的生态價值轉化成了美好生活的精神價值,凝結成一份自然的生活信念。觀衆從中收獲的不止是視覺美感,更有畫卷所包含的生活美學。

可以說,從《富春山居圖》到《憶江南》,相隔600餘年的兩次藝術創作,講述了古往今來中國人的山水觀,赓續着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

共情的審美體驗

《憶江南》不僅展現了前沿技術與人文底蘊的深度結合,更展現了創意與時代的互動中流露出的深遠期望。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江南”不僅是一方水土,也是一種意象,更是一種追求。美好生活是每一個中國人當下的内心向往。而《憶江南》展現了“江南”意象與美好生活的同構關系。《憶江南》正是用亮眼的舞台呈現和深厚的文化核心,建立起“江南”意象與美好生活的同構關系。“江南”意象等于美好生活,觀衆對“江南”的愛也就是對美好生活的期望。

曆史上,《富春山居圖》曾被一分為二,其輾轉數百年的命運,反映了兩岸同胞在特殊時局被迫分離的曆史。但海峽天塹無法切斷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認同,更無法阻隔同為中國人的血脈相連。作為緊密聯系海峽兩岸的文化符号,《剩山圖》與《無用師卷》在《憶江南》中合為一體,這其中寄寓了每個中國人對寶島回歸祖國懷抱的熱切期盼。

作為人類文明古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可謂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電視文藝創作團隊,日益注重從傳統優秀文化中汲取靈感,打造出諸如《唐宮夜宴》《洛神水賦》等時尚而又經典、新潮而又古樸的電視文藝節目。央視春晚的《憶江南》再次驚豔海内外,這說明我們的文藝創作唯有立足于現代視野,根植于優秀傳統文化,才能帶給人們共情的審美體驗,進而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美學思想。

(作者範志忠系浙江大學影視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作者仇璜系浙江大學博士研究所學生)

來源:光明網-文藝評論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