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代枕頭大多木制,睡覺時不會硌得慌嗎?古人:别把它想得太簡單

在許多古裝劇中,我們不難發現裡面的枕頭形狀大多都是長方體,并且基本上是木制。于是許多人便存在這樣一個困惑:古人睡覺時頭放在這樣硬邦邦的木頭上,不會硌得慌嗎?即使可以枕在軟綿綿的織物上,但如果讓古人去選的話,他們還是甯願枕在木頭或者陶瓷上,這究竟是為什麼呢?其實這小小的木質硬枕頭,對于古人來說可謂是大有用處。

古代枕頭大多木制,睡覺時不會硌得慌嗎?古人:别把它想得太簡單

古人發明“枕”字,從其部首就可以得出其與木頭挂鈎。但可能讓你意想不到的是,“枕頭”二字是我們的老相識曹操“睡”出來的。有一次曹操挑燈夜讀,突然犯困。他的書童來不及挪開床頭一疊木匣軍書,曹操便倒頭就睡,枕靠在軍書上、書童發現平時輾轉反側的他竟睡得十分安穩。第二天書童便獻上一個雕刻過的木箱給曹操,曹操覺得莫名其妙。聽了書童神奇的講述後,取其名為“枕頭”,行軍中一直攜帶着。

古代的木資源十分豐富,枕頭最初利用木制,自然是本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原則。

久而久之,古人發現這硬邦邦的枕頭雖然不大舒适,但有着它獨特的“魅力”。值得一提的是,古人的枕頭并不是枕在後腦勺,而是托住頸椎。

當人平躺時,頭部懸空略微後仰,将頭發盤起來,這樣可以給頸椎提供支撐力,有效防治頸椎病。

古代枕頭大多木制,睡覺時不會硌得慌嗎?古人:别把它想得太簡單

在古代的酷暑,可不比如今有空調調節溫度,四季皆可涼爽。夏天的夜晚古人就容易睡不安穩。雖然古代枕頭質地十分硬,但是在酷暑的夜晚睡覺時保持清涼的一大當之無愧的佳品。除了木制枕頭之外,古人還将陶瓷做成枕頭,皇室貴族多将美玉做成枕頭——玉枕。李清照在《醉花陰》便提到了枕玉枕的體驗:“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一個“涼”字,展現出古人熱衷的硬枕的确是消暑神器!

古人流行蓄發,《孝經》有雲:身體發膚,受之父母。是以古時不論男女,都喜歡留着長長的頭發。古時生活水準落後,洗頭發不如如今這般便利,一般是用鋸末加細砂,将頭發的油泥裹掉,然後用篦子反複梳理,還要拿淘米水或者草木灰洗滌,還需花很長時間弄幹,然後重新束好。是以古人洗頭發的頻率并不高,他們特别愛護頭發的幹淨整潔。是以就寝時,男子往往将頭發梳在頭的一側,女子頭發更多,往往用木棍将頭發卷起卡住,這時候硬枕的高度和結構便發揮了主要作用——将脖子卡住,固定頭部,頭發便可以輕而易舉地梳在一邊,發型不會亂!

古代枕頭大多木制,睡覺時不會硌得慌嗎?古人:别把它想得太簡單

除此之外,枕頭還起到了鬧鐘警示的作用。古人為了考取功名,每時每刻提醒着自己不能嗜睡,于是便發明了一種圓木的枕頭——警枕,亦叫醒枕,類似于懸梁刺股,如果睡覺時動了一下,頭部便會滑落枕頭磕醒。以這樣的方式預防一睡不起。《冷廬雜時》中記載:“

錢武肅王用警枕,司馬溫公亦用警枕。興王賢相,勤勞正相同也。”

看來古人如果想考取功名,還是得多看書少睡覺啊!

當然,古代的枕頭還有收納的用處,收納是指收納于枕頭之中,而不是壓在枕頭底下。古代的漆木枕或嵌玉枕類似于一個暗箱,裡面可以儲存一些物品。是以人們将珍貴的簡書、帛書收藏其中,被稱為“枕中書”。《越絕書·外傳枕中》記載:“

以丹書帛,置于枕中,以為邦寶

—”——越王勾踐将其謀臣範蠡的治國之道,用朱砂寫好,收納在枕匣裡面。

那麼,是不是古人的枕頭都是質地硬的呢?其實不然。湖南省馬王堆西漢墓就出土過一件這樣的文物——絹枕,屬于軟質枕木。明朝開始,陶瓷制成的枕頭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軟質的絲織品枕頭,民間開始流行布枕。不知道古人睡在這樣舒适的枕頭上,還願不願意挑燈夜讀、聞雞起舞呢?

古代枕頭大多木制,睡覺時不會硌得慌嗎?古人:别把它想得太簡單

古人小小的硬枕蘊藏着大大的智慧,在這硬枕背後也閃爍着古人自律、整潔、惜時、重賢等美好品德。即使如今我們睡在精美的席夢思四件套上,枕靠在舒适的軟枕上,我們依然要秉承先人的美好品質,時刻警示自己,珍惜時間,奮發圖強,不負韶華。

文|南書房|雜史篇

感謝觀看由「南書房」帶來的獨家原創文章,覺得不錯的朋友,不妨點個贊、轉發一下。如有不足之處,還望諸位多多指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