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視劇當中,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一幕,他們在生意的時候,都會把賺來的銀子,放在嘴裡咬一口。這是為什麼,難道他不怕這上面到處都是細菌嗎?

其實啊,他們之是以這樣做,主要是因為在古代,那個時候錢币沒有什麼防僞措施,是以他們隻能用牙齒檢驗,因為如果銀子是真的,上面就一定會留下自己的牙痕。雖然看上去不文明,但隻要能夠确定銀子是真的,我相信這比什麼都好。再說,用牙齒咬又不是舔、吮銀子,是以就不會有什麼大問題。
不過,如果要說咬銀子這種動作隻是電視劇裡虛構出來,為了加強人們對銀子的印象的話,那你就大錯特錯了,因為真正曆史上的古代人,他們真的有咬銀子的習慣,而他們咬銀子,目的同樣是為了檢驗銀子的真假。
但是咬銀子并非古人用來驗鈔的唯一方法,說到咬銀子的方法,用得最頻繁的時候還是民國年間,民國時期,大陸産銀量大幅度提高,是以用銀元交易的風俗也逐漸多了起來。再早一些,其實民間多數百姓還是很少用銀元交易的,因為銀元的價格很高,而銅錢則是比較親民的币種。
在那個時候,相對來說,咬金子的情況會比較多一點。因為在古代,金子更容易造假,金子的質地軟,色澤偏于銅,但金子的價格很高,如果不咬的話,就很難辨識出真僞。
但銀子不同,銀子隻有純銀和雜銀之分,這兩種銀子因為含銀量不同,是以色澤上會有偏差,雜銀的色澤要比純銀的更暗淡,而且色澤比較粗糙,用久了就會發黑,而純銀不同,他的表面會更加富有光澤,而且就算用久了也不會發黑。,是以兩者很容易辨識真僞。
其實在古代,像這樣的驗鈔方式還有很多,人們雖然沒有發達的防僞技術,但依舊可以運用自身的智慧來保證交易的公平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