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北京的故宮原本是明清兩朝皇帝居住的地方,隻有地位尊貴的人才有資格去故宮,清政府滅亡以後,故宮逐漸解禁,成了大家可以随意觀光的旅遊景點。這時候,大家才漸漸的認清了故宮的真實面貌。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電視台陸續播放了一些關于故宮的紀錄片。在這些紀錄片裡有一塊石頭,特别的醒目,那是一塊比較完整的漢白玉種,長度約有16米,厚度約有1.7米,重量高達200噸。在這塊石頭上,勞工師傅們雕刻了九龍戲珠,還有一些花紋,看起來特别的華麗,這個漢白玉石代表着九五之尊的意思,它被人放在故宮保和殿北面,人們一般将它稱為雲龍階石。根據相關資料顯示,這塊巨石當年運送的時候特别的困難,2萬人都拉不動,那麼這塊巨石當年是如何搬進故宮的,接下來我們來揭秘一下。
這個重達200噸的大石頭,産于房山大石窩村。這個地方距離故宮隻有80公裡。即使是在交通比較落後的古代,這段距離也不是很遠,騎馬的話很快就能抵達。如果再加上一塊重達200多噸的石頭,那麼這段距離就會變成一道難以跨過的坎,搬運難度簡直就跟登天一樣。古人是怎麼解決這一問題的呢?
在技術相對落後的古代,古人沒有大型器械,但是他們卻有着不遜于現代人的高超智慧,他們在搬運石頭之前,先打了一些井。每口井的間距,大概是一裡,到冬天的時候,勞工師傅們從井裡取出水來,然後撒在路面形成一個厚厚的冰道。緊接着他們在用斜坡将大石頭放在木筏上,然後将木筏拖到冰道上,一點一點地拖回故宮,搬運這個大石頭的時候,除了動用2萬人力之外,還動用了1000匹騾馬,他們齊心協力一點一點地搬運,耗費28天時間,最終将石頭運送到故宮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