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教培企業要做“大”更要做“強”——專訪文都教育CEO嚴旋博士

教培企業要做“大”更要做“強”——專訪文都教育CEO嚴旋博士

文都教育CEO嚴旋博士

2021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的人數将達到909萬人,同比增長35萬,創下曆史新高。今年5月,教育部高校學生司司長王輝提出,要适度擴大研究所學生招生規模,培養更多應用型、複合型人才。

這給考研教育訓練市場帶來了重大利好。而文都教育集團(以下簡稱“文都”)是一家擁有20多年曆史的考研教育訓練領域的龍頭企業,也是緻力于全産業鍊、國際化的綜合型智慧教育産業集團,總部位于中關村高科技園區。在全國近30個省市設有20多家直營機構,在加拿大等國家設有海外直營機構,在全國有600多家加盟機構,直營機構員工2000多人,教育訓練學員1000多萬人次。

2019年,嚴旋博士所在的MBK(安博凱基金)完成了對文都的戰略投資,成為文都第一大股東。

近年來,教育領域的融資不斷創下新高。但所融資金到底該投放到哪裡,是專注品牌營銷,打造聲勢浩大的傳播;還是聘請名師,打造完善的師資結構;抑或在地域上開疆拓土,還是建立起背景的技術支撐。到底哪種做法會幫助企業創造長期價值,又不至于埋沒在競争的硝煙之中,這都極大地考驗着資本和企業操盤人的價值判斷和選擇。近期,《中國經營報》記者專訪了文都教育集團CEO嚴旋博士。

high touch(無縫接觸)政策

《中國經營報》:作為文都的CEO,你覺得你的使命是什麼?

嚴旋:我到文都來有三個方面的使命:一是自己對教育事業、對教育行業的興趣和激情。因為我們本身就是教育的受益者,從我自己的成長過程來說,我是一個educated person(受過太多教育的人),我曾在中國上大學,在美國留學,在哈佛、斯坦福商學院深造,所有這些,都讓我受益匪淺。是以我希望能夠把我自己有限的精力,包括業餘時間都貢獻到教育事業上去。

第二個使命,是希望把自己30多年職業生涯裡學習到的東西,總結歸納的經驗、教訓,包括走過的彎路分享出來。文都是一家年輕的公司,如果有更好的管理經驗和管理理念,它可以變得更好,變得更強大。

第三個使命與文都在行業裡的機會有關。文都是教培行業裡的領軍企業,非常的大,但是不夠強,我們要尋找機會讓它變得更強,讓它成為在教培行業裡能夠真正為人師表的企業。

《中國經營報》:MBK收購文都為什麼采用的是控股模式?

嚴旋:我們跟其他公司還不是特别一樣,作為并購基金,MBK的操作方式一定是要控股,同時收購的大都是上市公司,然後通過私有化,在沒有公共股東和透明化壓力的情況下進行整改,這樣可以更加堅守長期價值,堅持更長期的持有。

一般來講,MBK的退出期是5~7年,在當今經濟快速發展的環境下,7年已經算是長期股東。與一般投資公司投後管理不同的是,MBK會派合夥人擔任被收購公司的CEO,進而強力推動公司管理理念的變革和戰略目标的實作,即公司的high touch(無縫接觸)政策。

怎麼讓企業變“強”

《中國經營報》:未來将把文都打造成為一個怎樣的機構?

嚴旋:文都的定位應該是教培行業的領軍企業,現在文都是大而不強,要成為真正領軍企業的話,還要更強大一些。之是以這麼說,是因為文都是靠加盟起家的,通過加盟商的進入迅速做大了規模,目前是以直營為主體,但接下來要把集團公司的潛能和規模優勢發揮出來,把在全國的布點足迹回報出來,把企業雄厚的師資能力和産品研發能力發揮出來,還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從企業數字化轉型、線上線下結合的目标來看,我希望有一天我們不需要再區分線上和線下,一個學生隻要成為了我們的學員,他可以選擇線上,也可以選擇線下。在任何一個地方、任何一個地點,都可以滿足他學習的需求。

《中國經營報》:你怎麼定義教培行業的“大”和“強”?

嚴旋:我認為“強”包括三個方面的内容:首先是行業的規範化和标準化,目前考研教育訓練行業還比較分散,參與者數量非常多,主要以小公司和個體企業為主,水準參差不齊,給學生提供的服務也沒有統一的标準,在這個過程中就會産生很多的問題。隻有做到相對統一的師資水準,才能在更大程度上保證教育的品質。是以,對文都來說,要想變“強”,就要引領這個行業去實作标準化、規範化。

其次是行業需要通過整合提升抗風險的能力。去年有報道稱疫情期間考研行業裡有幾百家企業倒閉,倒閉企業基本上都是小作坊企業。是以,要引領這個行業,就要通過整合讓行業變得更強更壯更大。

最後就是從服務學生需求的角度來提供更有品質的服務。現在考研、考公務員的學生很多,他們有共性的問題,也有個性化的需求,要把這些問題和需求找出來,在這個基礎上才能開發更好的産品和服務,幫助學員們獲得更大的競争力。

《中國經營報》:一方面要規範化、标準化,另外一方面還要提供個性化的産品和服務,如何讓這兩種能力協同發展?

嚴旋:是的,這對企業來說是一個特别大的挑戰。目前我們每年有意向考研的大學生高達550萬人,實際參加補習的人數有400多萬,參加考試的是370萬左右,而且這些數字還在不斷增加。如此龐大的群體,即便不參加考研教育訓練,也會買教材,從中也可以找出很多共性的需求。

其次,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在“成本”上解決了滿足個性化需求的可能性問題。由于線上技術的發展,很多學生個性化的需求也可以整合在一起,進而實作“批量滿足”,類似制造企業的“規模定制”。

數字化轉型與教培産業化

《中國經營報》:你認為目前教培行業數字化轉型處在一個什麼樣的水準上?文都接下來的收購計劃是什麼?

嚴旋:行業大都在起步階段,疫情讓大家加速了程序,線上上線下的無縫銜接上會有很強的願望和緊迫感。但同時,數字化轉型對企業的挑戰也很大:一方面,公司管理層要對線上線下系統的融合達成共識。另一方面,企業要做相對大的資源投入和比對。前者意味着管理理念的變化,後者則需要通過技術實作業務模式的創新或重構,但這都不是小企業能做的事情。

一般來說,我們收購的都是整體業務,包括它的師資、校區、辦公場所,其中一部分收購是針對過去我們所謂的加盟商。他們替我們在市場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也達到了一定的市場占有率,在學生、家長、老師的心目中有一定市場地位,我們通過收購将他們集中在一起。

我們有一個專門做并購的部門,也會把外部我們認為比較優質的公司收購進文都的大船上。目前我們并購的節奏有些慢下來,因為前一陣我們并購了比較多的企業,現在希望能夠把它們再做一些整合消化,能夠讓我們管理的水準跟上我們收購的速度。

《中國經營報》:教培産業化是當下很熱的話題,資本如何助力教育産業化?

嚴旋:我認為教培産業化,并不是把盈利作為教培企業的唯一目标。實際上,資本的進入幫助了教培産業的規範化,激勵了創新,也加速了教學品質和學員滿意度的提升。因為資本講究的是更有效,是以會研究如何能夠把一個行業做到更好,因為它的收入和利潤是來自于規模、規範、學員的滿意度,和行業可持久的發展。

事實上,中國的很多行業,都是因為資本的進入,導緻行業的整合,加上政府的指導和相應的政策,實作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比如航空公司,三四十年前中國飛機的出事率非常高,但在政府指導下,小的航空公司都被并到大的航空公司裡面,形成了我們現在的四大航空集團,這一方面有助于監管,另一方面有了規模和資金,就可以在飛機的維修、人員的教育訓練和安全的管控上做很多工作,是以現在中國航空公司變成世界上最安全的一個行業,這就是資本的力量。資本通過推動行業的整合和規範化,讓行業能夠更健康地去發展,這也是MBK在文都要做的事情,就是要把文都做大做強,然後在這個基礎之上推動教培行業标準化、規範化、高品質的服務和可持續的發展。

同時,需要說明的是,考研和考公務員的教育教育訓練,面對的是21~22歲的成年人,他們的選擇更加理性,希望通過提升學習能力和就業能力,在以後職業生涯中能夠脫穎而出。這與針對青少年和兒童階段的過分補習和競争有很大的不同。

《中國經營報》:在教培行業,大家都比較看重“名師”,而文都卻要做标準化和規範化,你怎麼看教研和名師之間的關系?

嚴旋:首先,教研的标準化和規範化是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重要前提。其次,對一家教育公司來講不依靠也不應該依靠幾個名師來支撐,因為學員最終的訴求是增強自己的學習能力,增強自己在考試過程中的競争力。是以,名師的課程可能精彩,也可能會插科打诨,講幾個笑話,但如果不能真正帶來能力上的提高和幫助,本質上是沒有意義的。

是以,名師不應該成為行業和企業的戰略方向,相反,一家好的企業應該為所有的老師提供一個非常好的平台,讓他們能夠發揮潛能,讓每個人都成為名師,進而服務更多的學員。

老闆秘籍

1.未來将把文都打造成為一個怎樣的機構?

文都的定位應該是教培行業的領軍企業,現在文都是大而不強,要真正領軍企業的話,還要更強大一些。之是以這麼說,是因為文都是靠加盟起家的,通過加盟商的進入迅速做大了規模,但接下來要把集團公司的潛能和規模優勢發揮出來,把在全國的布點足迹回報出來,把企業雄厚的師資能力和産品研發能力發揮出來,還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從願景上看,我們的最終目标是希望我們的學員能夠在任何地方、任何地點、任何時候都能感受到教育給予他的力量。

2.資本如何助力教培産業化?

我認為教育産業化,并不是把盈利作為教培企業的唯一目标。實際上,資本的進入幫助了教研産業的規範化,激勵了創新,也加速了教學品質和學員滿意度的提升。因為資本講究的是更有效,是以會研究如何能夠把一個行業做到更好,因為它的收入和利潤是來自于規模、規範、學員的滿意度,和行業可持久的發展。

深度

企業沒有文化,所有的戰略都是假的

每一次與老闆對話,記者都會問同樣一個問題,“你認為還有哪些沒有被問到的重要問題嗎?”

企業文化恰恰就是這時嚴旋自己主動提出來的,他告訴記者,“西方管理學認為,企業文化可以把戰略當早餐一樣吃掉,一個企業如果沒有文化,所有的戰略都是假的。”

是以,在文都的重塑過程中,他更看重使命,更注重建立公司的價值觀和企業文化。

“一個企業的價值觀及其深層意義比它當下所做的事情還要重要,是文化塑造了戰略,而不是戰略塑造了文化,并最終激發了組織的創造力。過去很多私營企業一言堂,企業的溝通文化、協同文化、團隊精神可能都不存在,單靠企業家一個人的魅力,這會讓企業的戰略産生很大的不确定性。”嚴旋表示。

在嚴旋看來,“如果資訊就是力量、就是權力的話,那麼,通過資訊的透明和分享,提升企業的協同能力,讓更多的人參與到管理過程中,依靠公開資訊更高效地完成工作,減少重複勞動,避免資源和時間上的浪費,就是企業文化要做的事情。”

可以說,文都在從“大”到“強”的進化過程中,企業要做的就是教研的規範化、标準化,資訊共享平台,線上線下無縫融合,包括企業整體的數字化轉型,本質上要完成的都是資訊的分享和協同,這都是企業文化可以串連的内容。

嚴旋認為,“實作企業戰略和文化的高度融合,将為企業帶來多重價值。一是可以幫助企業吸引更多優秀的人才留下來,讓多數人感到愉快舒适,工作有動力,有創造的興趣和激情。二是有助于企業建立正确的價值觀,一家企業信仰什麼,員工信仰什麼,大家有哪些共守的底線,都可以在工作中互相印證,并最終聚焦到企業和員工的戰略成長上。三是有助于企業進一步明确其對于使用者、對于學員所提供的價值,真正做到教人育人,因為在教育領域,必須自己優秀,才能幫助别人。”

的确,教培是一個“潤物細無聲”的行業,企業的文化直接展現在員工(老師)的精神面貌上,老師的精神面貌會直接影響學生,而且企業的這種價值觀無形中會影響很多學員的價值選擇。對教培行業來說,這是一個價值觀傳遞的完整鍊條。

而文都所從事的教培行業,面向的恰恰是那些接受了普通高等教育,繼續追求上進的年輕人,這些人将來是這個國家的中堅力量。這讓使命感、價值觀、企業文化這些看似“務虛”的内容更加有了不一般的意義。

來源:中國經營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