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現在的計時機關為時分秒,一個小時就是60分鐘,一天有24個小時,古時候不一樣,古時候以時辰為機關,一個時辰大約為現在的2個小時也就是120分鐘,正午11點到下午1點被稱為午時,而晚上11點到淩晨1點被稱為子時,又或者是子夜,關于這兩個時辰有句俗語“女怕午時生,男怕子夜臨”,這句話到底有沒有科學依據呢?看看自己出生時間是不是這個時間段?

從我們現代人的角度來看,一個嬰兒能不能順利的出生,是否可以健康的長大,和孕期的保養、遺傳還有醫院的技術有關系,和時辰的關系到不怎麼大,但是古時候和現在是有巨大差别的,是以他們對于孩子的出生時刻尤其看重。
我們知道,古時候的醫療技術水準不高,婦産科方面尤其落後,還處于很原始的階段,對于古代的女子來說,生個孩子就相當于去鬼門關走了一次可不是什麼開玩笑的話,新生兒的免疫力很弱,夭折率更是高。
像最近很火的《清平樂》裡邊就存在着這樣的問題。而《延禧攻略》裡邊,富察皇後生的兩個兒子也先後夭折了,普通人家孩子的夭折率那就更高了,在農村尤其如此,因為農民們并沒有足夠好的醫療條件,甚至連吃的食物都有可能不夠,是以面臨一些他們無法改變的天災人禍時,就會尋找其他的精神寄托,比如說宗教和玄學,出生時辰其實就是玄學的一種。
“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古代對陰陽理論是非常看重的,不管是王公貴族還是農民商人都是如此,陰陽學說,也是中華文明羅輯思維的核心組成部分,質樸但是博大。
古代人認為男子屬于陽性,子夜陰氣比較重,若是這個時辰有男孩子出生的話,那麼他的陽剛之氣可能會被折損,對于前途和健康不利,而女子屬于陰性,午時陽剛之氣又特别重,這個時辰出生的女孩子可能沒有女孩子的樣子,難以婚配。
新生兒的身體本身就很脆弱,如果還遇到陰陽不調和的情況的話,那麼患病夭折的可能性就更大了,而且這種因素帶來的負面影響可能會持續一輩子,一輩子都體弱多病,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屬性原本為陰的女子若是在陽剛之氣的午時出生的話,就會被認為是“命硬”,會給親人帶來厄運,克夫的可能性尤其大,是以古人尤其忌諱女孩子在這個時候出生。
古人用陰陽學說來解釋萬物的運動,生命的起源,在他們眼中,這兩個要素有着極高的地位,同時還蘊含着深刻的雕刻,教育人們一定要平衡和諧,陰陽不能失調,對于這其中的可取之處,我們現代人可以學習和繼承下去,但是陰陽學說裡邊也有很多不符合時代和曆史發展規律的糟粕,我們就必須要摒棄掉了。
那麼這句話現在還有沒有科學道理呢?
筆者認為是沒有的,因為科學在進步,時代在發展,人們的觀念也在改變,在5000年的悠悠歲月中,我們已經知道了哪些是改繼承的,哪些是該摒棄的。
在現在這個醫學技術和醫療技術十分發達的年代,“女怕午時生,男怕子夜臨”其實就沒有了說服力和科學依據,現在的我們已經可以通過科學的手段去了解疾病出現的原因,然後針對性的找到解決的辦法。
而不是把希望寄托在那些虛無缥缈的事情上,人們更不會因為孩子的出生時辰不對而惡意對待孩子,因為現在的孩子都是家裡的寶貝,都是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心怕摔了,無論哪個時間出生的孩子,都可以健康的長大,都可以通過自己和家裡人的努力去獲得美好的未來,而不會被出生的時辰限制自己的一生,不知道去拼搏和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