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古時期的中國人一邊努力在自然環境生存,也一邊仔細觀察天地萬物的變化,以此逐漸發展出一套獨特的世界觀。對于中國人來說,天是要順應不可違逆的,而能夠自由遨翔、又可在樹梢停留,在天地間穿梭并來去自如的鳥兒,就被人們視具有神性、能與上天溝通的使者,進而成為天界動物的象征。
在衆多“能與上天溝通”的鳥類中,遠古時代的人們最偏愛古稱“鸮”的貓頭鷹。仰韶文化墓葬中,考古人員曾發掘出一件陶鸮鼎,且各地的仰韶文化遺址也出土許多類似鸮造型的實用器物。除了仰韶文化外,位在内蒙古的紅山文化也有出土大量鸮造型的玉器,據推測玉鸮應與其宗教文化較有關連。

這股對貓頭鷹的熱愛,也能在殷墟出土的器物中看到。如殷墟婦好墓曾發現多件玉鸮,其造型、雕法與紋樣基本一緻,整體造型為圓雕、蹲式、頭上有兩個毛角、圓眼、菱形眼眶、長鈎喙下卷至胸前、短翅、短尾觸地、短足、雙鈎陰線刻翅羽紋、勾雲紋、尾羽紋。不過商代最多的,還是青銅鸮,不僅造型繁多且制作精緻,鸮的特征非常鮮明。
殷商時期鸮類器物如此流行,代表當時人們對于貓頭鷹曾有瘋狂的崇拜,為何商人對鸮如此鐘情呢?
從出土青銅鸮判斷,其造型與紋樣皆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學者推測其或許是在宗教祭祀場合使用。衆所周知,商人特别崇敬鬼神,而祖先是他們主要祭祀的神靈。《禮記.表記》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後禮”,道出殷商文化特色-商人把祭祀祖先、神靈列為首要。且祖先與神靈不同,與自身是最為親近的存在,是以舉凡後代子孫與占蔔吉兇等問題必定會向祖先請教。更會用豐厚的祭品、隆重的祭典,來取悅祖先,以得到先人的庇佑,這也是為何殷商時期會大量使用禮器的原因。
總是在夜晚出沒的貓頭鷹,則被商人視為背負祖先的靈鳥、祖先的化身,而把鸮當作祖先來崇拜。甲骨文中的“雚”,其來源正是一隻瞪大眼睛的貓頭鷹。而商族族源神話也與鳥有關,傳說來自少昊的有娀氏之女簡狄,因吞了玄鳥所産的蛋而生下契,《詩經.商頌.玄鳥》有載:“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茫茫。古帝命武湯“正域披四方”。從商人對鸮的重視度,有部份學者認為“玄鳥”可能不是指燕子,而是祖先的化身-鸮。
上古時代的社會,存在着相當濃厚的動物圖騰信仰,殷商的先祖為以鳥圖騰為主的少嗥氏之族。而玄鳥生商的神話,并沒有因為商亡而中斷,不僅流傳更廣還追加許多設定。由于古人尚無法說清婦女懷孕的原由,但觀察到禽類的蛋經由孵化變為新生命,于是将兩者相結合,這樣的解釋為時人普遍接受,進而廣為流傳。不過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簡狄已經成為帝喾之妃,而在知名詩人屈原的作品《離騷》、《天問》裡,更是把玄鳥與帝喾相結合,本來為“感玄鳥而生”,或“無父而生”的商代始祖契,有了父親。
到了秦漢時期,被商人視同神一般存在的玄鳥,反而成為類似送子鳥的存在,如内容以先秦史料為主的《逸周書.時訓解》,就有載:“玄鳥不至,婦人不娠”,《禮記.月令》也載:“仲春之月……玄鳥至。至之日,以大牢祠于高禖(禖,音沒)。天子親往,後妃率九嫔禦,乃禮天子所禦”,人們會在仲春玄鳥到來的時節,向生育女神高禖求子。據學者研究,高禖為中國遠古時代的生育之神,夏商周三代皆有,不過對象不同,夏人認為高禖是女娲、商人覺得是簡狄,而周人則視作周人始祖後稷之母姜嫄。
魏晉時期,祭祀高禖的活動與三月三日上巳節結合,當天除了祓禊(驅除疾病災厄)與男女約會外,人們在曲水流觞遊戲中還會把雞蛋或是其它禽類的蛋煮熟,放入水中順流而下再食用,西晉文人張協在《洛禊賦》中寫道:“夫何三春之令月……朱幔紅舒,翠幕譑連,浮素卵以蔽水,灑玄醪于中河”。這種在仲春時祭祀高禖、迎玄鳥求子的習俗一直延續至明清,清代《昌黎縣志》載:“三月三日‘蟠桃會’……男女俱簪鲵葉,若門前插柳,以迎玄鳥”。
上古神話的演變,反映故事情節從簡變繁的過程,不過内容如何加油添醋,始終沒有改變“玄鳥生商”的主題,而故事最初的版本,可說是母系社會過渡到父系的真實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