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文物草連空,天淡雲閑今古同。
鳥去鳥來山色裡,人歌人哭水聲中。
深秋簾幕千家雨,落日樓台一笛風。
惆怅無日見範蠡,參差煙樹五湖東。
古代的“文物”一開始是指禮樂典章制度,到唐代文物二字才開始趨近曆史上遺留的古董文物,杜牧寫得這首詩,開頭就引用了文物的概念,不過提到文物,一般來講飽經風霜的滄桑感,很有會想到有什麼文物美到心醉小清新文物。

粉彩荷花秋操杯
館藏地點:湖北博物館
粉彩荷花秋操杯,顧名思義是一種類似荷花杯子的文物,“秋操”,指的就是秋天,都說“夏日荷花别樣紅”,但秋天的荷花也是别有一番風味,這“秋操杯”是為了紀念新軍操演專門打造的。
自從甲午中日戰争之後,清廷認識到了自己的弱勢,若想要在列強當中生存,就必須加強軍事,從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至光緒三四十年(1908年)清朝一共舉行了三次秋操。
這款粉彩荷花秋操杯就是紀念最後一次在安徽“太湖秋操”,其杯身花瓣下深上淺,釉色嬌嫩可愛,器柄荷梗采用了綠色。這款樣式最早建立于康熙時期,據說康熙非常喜歡這些粉紅色的小物件。
清桃紅碧玺瓜式佩
館藏地點:北京故宮博物館
這也是一件清代文物,屬于玉石一類,玉在古代地位尊貴,《說文解字》中說:玉石之美,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之方也;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楊尊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折不繞,勇之方也;銳廉而不忮,潔之方也。
古人佩戴玉石,認為能修身養性,以玉養人,以人養玉,是以也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的說法,這一件清桃紅碧玺瓜式佩,采用的瓜身,同時雕出了葉和枝蔓,瓜屬于蔓生植物,多籽,寓意“子孫萬代”,這玉應該是女子佩戴之物。
纏枝牡丹紋玉梳
館藏地點:南京博物館
這把梳子出自一座南宋古墓,是一把玉梳,全長13.7厘米,寬5.1厘米,厚0.3厘米,梳子跟木梳一樣,呈現半月形,在梳子上還雕刻着三朵牡丹,牡丹花是中國十大名花之二,古人也是喜好牡丹。
唐代劉禹錫在《賞牡丹》一詩中寫道: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這把不到寬度不到一厘米的梳背上,雕刻含苞待放的牡丹,也是說明當中雕刻技術的水準,這把梳子對女孩子來說再好不過。
海藍寶碧玺墜飾
館藏地點:台北國立博物館
海藍寶碧玺墜飾,屬于清代的一件文物,通體如碧水晴空,除了一種如冰如雪的清涼之感,還有沉靜悠遠的冷色調,這塊寶石是采用海藍寶石打造而成,海藍寶石源自于拉丁語“Sea Water(海水)”。
在傳說當中,這種寶石産自海底,是海水的精華,航海家一般都會佩戴這種寶石來祈禱航海安全,這種保護又被稱為“福神石”,不過海藍寶石屬于一種“半寶石”,收藏價值并不高,但它十分精美,不少人看到後,都想要一個同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