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爾特”,一個響亮而極富震撼力的名字。1999年年底,當“南風”在中國足壇刮起,衆人首先想起了南斯拉夫電影《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中主人公瓦爾特,畢竟“瓦爾特”的形象可以說影響了整整一代中國人,在水晶宮隊效力的範志毅便是其中的一位。2000年3月29日,首次踏上南斯拉夫國土的範志毅終于了卻了自己多年的心願。不過,他與“瓦爾特”的會晤不是在薩拉熱窩,而是在多瑙河畔。
2000年3月37日下午,記者去機場接先于國足大部隊抵達貝爾格萊德的範志毅。一見面,範志毅便提到了“瓦爾特”,而且在打聽了南斯拉夫目前國内的現狀後口中念念有詞:“大地在顫抖,仿佛空氣在燃燒。”最後,他還與記者一同前往機場接他的當地朋友提出:是否能有機會和“瓦爾特”見個面。由于他要到比賽結束後第二天下午才轉道蘇黎世傳回倫敦,于是是記者的朋友便允諾在中南之戰結束後一定讓他見到“瓦爾特”。
3月29日中午12時30分左右,在朋友們的幫助下,“瓦爾特”由他的兒子陪同,來到了多瑙河畔的一家中國餐館,早已等候在那裡的範志毅終于如願以償,兩人一見面便熱情擁抱。讓記者感到意外的是,國家隊守門員教練桑廷良因工作需要繼續留在南斯拉夫,在聽說小範要和“瓦爾特”見面之後,桑廷良居然也提出想見一見“瓦爾特”。
“瓦爾特”威利米爾·濟沃伊諾維奇已過七旬,與電影裡的瓦爾特相比,除了年齡的差異外,用桑指導的話來說就是,“人也顯得消瘦了許多”,而且身份也發生了巨變,如今他已是南斯拉夫國會議員了。談起當年的電影,“瓦爾特”記憶猶新,稱自己演瓦爾特的時候和他的兒子現在的歲數一樣大,才32歲,甚至風趣地稱電影是在二次大戰期間演的。
範志毅在與他的交談中,不斷背誦着電影中的台詞,“瓦爾特”雖不懂中文,但在他兒子的翻譯下,一次次地發出爽朗的笑聲,特别是當小範說到最後“這座城市的名字就叫瓦爾特”時,“瓦爾特”甚至從飯桌旁站了起來,做出了電影中結尾時的動作,令在座各位感歎不已:“瓦爾特”風采不減當年!”
“瓦爾特”稱,他對中國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而且曾3次到過中國,最近一次是2年前在他的兒子的陪同下去的,他很幽默地說道:“最近一次到中國,我和我的兒子一起走在大街上,中國人都說我的兒子是‘瓦爾特’,而我是假‘瓦爾特’。我的兒子經常冒充我去做一些瓦爾特的事情,每次都蒙騙過關,中國人心裡感覺到‘瓦爾特’永遠是年輕的,就像我現在的兒子。”邊說邊用手拍着坐在身邊的兒子,“但是,他每次做什麼都被我發現了。”
談話間,“瓦爾特”自然提到了中南之戰,他認為比賽很精彩,也很有意思。米哈伊洛維奇是“瓦爾特”最喜歡的球星,但他認為米哈伊洛維奇在這場比賽中踢得并不好,“他沒有盡全力。”
讓記者感到意外的是,“瓦爾特”的名字兒子米利科以前居然是踢足球的,而且曾在紅星隊效力,北京國安隊主教練喬裡奇正是當年他在紅星隊踢球時的教練。當記者請他談談對喬裡奇的看法時,米利科似乎有難言之隐,不願多談,隻是說:“希望他能有好運。”
由于要趕飛機,席間,衆人不斷提醒範志毅該走了,要不然就要誤機了。小範卻說:“哪怕是改航班也值得。”距離飛機起飛時間還有整整一個小時,範志毅終于起身與“瓦爾特”道别。分手時,“瓦爾特”又揮起了電影裡的習慣性動作。——2000年3月31日《體壇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