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散文:遙遠的元宵燈火

作者:巴蜀文學

張西武

散文:遙遠的元宵燈火

“年到元宵燈火燃,龍騰獅舞夜難眠。”元宵夜,滿城繁華,霓虹閃爍,彩燈搖曳,大街上人潮如織,賞花燈、觀畫展、猜燈謎、看舞獅……熱鬧非凡。

圓月當空,紅燈高挂,仿佛千百年來一直如此璀璨。我不由得想起童年的元宵節,那時沒有現在這流光溢彩、燦爛繁華的燈火,卻有讓人一生難忘的回憶。

小時候,我家住在一個僻遠的小山村,元宵節是春節裡最讓人期盼的節日,吃元宵、點紅燈、放煙花,好玩的事情多得很。按照我們當地的風俗,元宵節傍晚要送燈,母親從菜窖拿出幾個粗細均勻的蘿蔔,切成五六厘米長,中間掏出一個窩,用火柴或小木棒纏上棉花做燈芯,把它插在碗内,澆上兩勺豆油,一個蘿蔔燈便做成了,很快十幾個蘿蔔燈便擺滿案闆。臨近傍晚,父親拿着蘿蔔燈去祖墳送燈,說是去給祖輩們報平安,祈求祖上神靈保佑家人健康平安。父親走後,母親則帶着孩子們在家裡家外送燈。十幾個蘿蔔燈一起點燃,母親端起一盞燈喊來孩子們,在眼前和全身照一照,并念叨着:“照照眼兒不害眼,照照孩兒不害病。”孩子們不管信不信,靈不靈,隻管嘻嘻哈哈地圍着母親轉一圈。我拿了一盞燈送到離家稍遠的井台,天漸漸要黑了,膽小的我是男子漢隻能硬着頭皮去,找個背風處踩個雪窩放上點着的蘿蔔燈,我心驚膽戰地撒腿往家跑。我氣喘籲籲地跑回家,繼續去道口、豬圈、牛棚、雞舍送燈,母親則給糧倉糧囤和竈台送燈,每送一處母親還念念有詞:“照照糧囤糧滿倉!照照畜圈多牛羊!照照庭院家興旺……”母親說,每個地方都有神靈駐守,送燈是祈求神靈保佑。

夜色已黑,家家院中高高懸挂的大紅燈籠點亮了平時靜默的山村。小夥伴們提着紙紮的花燈挨家串門玩耍,那花花綠綠的紙燈籠裡跳動的火苗,就像孩子們隐藏不住的歡笑。趕上誰家放煙花,鄰居們都會湊在一起圍觀,大人孩子們歡呼雀躍,小山村在絢爛的煙花中充滿了歡笑。此時,山下礦區的煙花開始此起彼伏,夥伴們提着燈籠跑到後山頂,絢爛多姿的煙花讓夜空變得璀璨奪目,忍不住大聲呼喊。

煙花漸少,我們的小手小臉凍僵了,便提着紙燈籠往家裡跑,這時屋子裡串門的鄉親們正聚在熱炕頭上聊天看電視,老人們不時說起曾經在關裡大村莊裡舞龍獅、扭秧歌、踩高跷、鬧元宵的盛景,他們侃侃而談,眉飛色舞,激情飛揚,讓沒有見過世面的孩子們心馳神往。夜漸漸深了,人們散去,沐浴着皎潔的月光,看着夜空中高高的紅燈籠,想着那些美好的願望,迷迷糊糊地進入了夢鄉。這是一個多麼美好而難忘的夜晚,過了今夜,一切将歸于平常,孩子們要開學了,大人們開始迎接春光,準備新一年的春耕。

童年的元宵燈火,充滿了無限向往,而現在,每逢元宵節,買上一堆五花八門的工藝電子燈和紅燈籠,走過場一樣放在樓門口和屋裡的角落,再也沒有提着紙燈籠串門和做蘿蔔燈送燈的樂趣了。如今已經看慣了扭秧歌、踩高跷,看厭了滿街的花燈和氣派繁華的大紅燈籠,孩子們甚至搞不清元宵節送燈、賞燈的意義,再絢麗的燈火也隻道是尋常。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時過境遷,舊俗漸遠,父母故去,夥伴們各奔東西,童年的元宵燈火已變成遙遠的回憶,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很慢,快樂卻來得那麼簡單,一盞紅燈仿佛就是一生最溫暖的回憶。

作者簡介:

張西武,長白山下,鴨綠江畔,一名社會底層的普通打工者,業餘愛好寫作,于微茫塵世間,用一顆樸實的心靈,撷取平凡生活的點滴,用文字感悟生命、療愈心靈、激勵人生、逐夢前行。臨江市作家協會會員,白山市作家協會會員。文章散見國内報刊。

《巴蜀文學》出品

主編:筆墨舒卷

達州廣播電視報(達州新報)《鳳凰樓》副刊選稿基地。

凡在“巴蜀文學”平台上同期閱讀量較高的優質稿件,将被達州廣播電視報選用。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特别說明:作者投稿時,須标明“原創文章,文責自負”字樣,如沒标明或不是原創稿件一律拒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