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鹽是我們最常見,也是最不可缺少的一味調料,百味之祖嘛。然而,關于它的曆史,我們卻知之甚少。鹽最早可以追溯到什麼時候?古人又是如何發現或者說發明使用鹽的呢?

鹽是百味之主,但它的曆史卻很少人知道
關于這些問題一直在困擾着考古界的專家們。直到2015年9月,考古人員在浙江省甯波市大榭開發區的範家墩,發現了一處大規模古代遺迹。
大榭這個地方三面環山,一面向海。對于科技不發達,交通不便利的古人而言,這裡基本上就算是一座孤島了。不管他們是跨過山河大海,還是穿越了人山人海,總而言之,他們一定是經曆了千辛萬苦才來到了這裡。
那麼,讓考古隊員們想不通,古人非要來到這裡幹什麼呢?是躲避災禍還是尋找寶藏,還是另有玄機呢?來到這裡的又是什麼人呢?
大榭遺址是個孤島,古人為何來到這裡
經過考古人員們仔細的勘查,發現這裡很可能是古代制鹽的一個遺址。如果說真能确定這一點的話,這将會是一個轟動考古界的大發現。因為關于人類食用鹽的曆史,我們一直以來都了解的比較少,盡管近些年有發現過一些制鹽的遺址,但是時期都相對偏後。比如說宋朝的九畝丘遺址。
換言之,關于鹽的最早曆史隻存在于文字上,并未在考古界找到相關佐證。而大榭遺址距今四千多年,如果真能認定這是一處制鹽遺址,那就意味着中國制鹽的曆史,将整整往前推進三千多年,這個意義太重大了。
那到底是不是制鹽遺址呢?考古隊員們繼續考察,很快,大榭遺址出土了很多奇怪的橢圓形陶器。查閱史料,隊員們驚訝的發現,其實不僅僅是九畝丘,就連國外的一些鹽業遺址,也都出土了一樣的東西。
那麼,這是不是就能肯定大榭遺址,就是制鹽遺址呢?考古隊員們卻還是不敢輕易下判斷。因為他們認為現在還缺少一個關鍵的東西,什麼呀?鹽。
我們知道,鹽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鈉,這是一種極易溶于水的物質。因而在以往的考古發掘當中很難見到鹽的身影,這也成為判定鹽業遺存的最大難點之一。那麼,時隔四千多年,隊員們有可能在大榭發現鹽的痕迹嗎?
甯波市大榭開發區發現了古人制鹽遺址
鹽,考古隊員沒有發現,卻發現了和制鹽密不可分的碳酸鈣。那麼,陶器裡碳酸鈣的發現,說明這個陶器很可能跟煮海水或者煮鹵水有關系。通過氧同位素分析,可以推斷出碳酸鈣的形成溫度大概在四十度左右,而這個溫度恰好和大榭所在的,東南沿海的夏天的天氣特特别吻合。
簡單來說,這些碳酸鈣是古人制鹽當中,一道自然晾曬工序當中形成的。盡管沒有找到鹽的實物。但是通過他們,我們可以反推證明鹽曾經是真實存在的。
到了這裡,已經可以很肯定的說一句,大榭遺址的的确确就是一處距今四千四百年,到四千一百年的史前制鹽遺址。遺迹定性了,考古隊員們很快就完成了現場清理,發掘以及出土文物認定的所有工作。
經過統計,這一次共發現了27座鹽竈,18處制鹽廢棄物堆,還有兩處人工營建,以及一處四千多平方米的制鹽場地。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對這些遺迹的分析,專家們了解到了一段史前先人翻山越海煮海為鹽的鮮活曆史,成功還原了我們不曾了解的制鹽古法。
考古人員在對大榭遺址進行挖掘
那麼,四千多年前的仙人究竟是如何産鹽的呢?第一步是等,哎,沒想到吧。夏季高溫,海水退潮之後,長時間的太陽照射,使得灘塗上出現了一層雪白的鹽花,這個時候古人們閃亮登場。
第二步,古人将鹽花和海泥一同刮走,經過晾曬,搗碎等工藝,就會析出碳酸鈣。就是考古人員之前發現的那些灰白色的物質,還有其他的雜質。這個時候,粉末狀的鹽泥就誕生。
正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制鹽的原材料已經備好了,接下來當然就是制作煮鹽的裝備。就地取材,人們用島上的黃土制成大陶缸,作為煮鹽的鍋具。随後又推出了一些密集的橢圓形煙竈,将鍋具兩個一組的放在上頭。接下來就是制鹽的最關鍵的步驟了,備鹵水。
簡單來說,就是先把兩個坑,一大一小一高一低,中間用一個管道連接配接,将鹽泥放入大坑之中,再倒入海水浸泡沉澱12至24個小時,高濃度的鹵水就會流入到小坑之中。
大榭遺址發現了古人利用海水制鹽的方法
緊接着,隻要将這些鹵水倒入到陶缸之中,利用火燒的原理慢慢蒸發掉水分。鹵水逐漸固化,這個過程一定要持續攪拌,避免完全結成塊。一段時間之後,結晶逐漸散開,海鹽煮至成功,這就是古人們研發出來的制鹽古法。
講到這兒,我們不得不感歎古人的智慧。同時也要感謝四千多年前,或者說至少四千多年前的先人們,他們曆經艱難險阻,跨越重重障礙,找到了這一片神奇的土地,辛勤勞作。如今,我們美食當中,才會多了一味名為“鹽”的傳奇調料,是為百味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