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

圖①:2月9日,外國選手在單闆滑雪男子U型場地技巧資格賽比賽中。
本報記者 蔣雨師攝
圖②:五棵松體育中心采用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制冰技術制冰,是世界上最大的超低能耗體育建築之一。
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攝
圖③:2月10日,在國家遊泳中心“冰立方”進行的男子冰壺循環賽中,意大利隊對陣英國隊。
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攝
圖④:2月9日,自由式滑雪男子大跳台比賽在北京首鋼滑雪大跳台進行。圖為瑞典選手奧利韋爾·芒努松在比賽中。
新華社記者 劉 續攝
北京冬奧會是第一屆從申辦、籌辦到舉辦全過程踐行《奧林匹克2020議程》的奧運會。北京冬奧會期間,綠色辦奧理念的生動實踐得到參賽各代表團以及國際社會高度評價。
實作場館可持續利用
國家遊泳中心成為全球首個完成“水冰轉換”的場館,首都體育館從排球項目轉為舉辦冰上賽事,五棵松體育中心6小時完成“冰籃轉換”……多個2008年北京夏季奧運會場館華麗轉身,實作了奧運場館可持續利用。
在“冰立方”進行首場比賽後,瑞士冰壺運動員燕妮·佩雷特感慨說:“這個場館太美了,冰面也很好,我非常享受在這裡比賽。”當聽說場地由遊泳池改建,第一次參加冬奧會的美國冰壺運動員維多利亞·珀辛格直呼“太神奇了”。
昔日的首鋼工業園區裡,建起了滑雪大跳台。美國自由式滑雪運動員尼古拉斯·戈珀認為,在工業遺産再利用方面,“這是一個非常成功的案例”。加拿大運動員埃文·麥克埃克倫說:“這個場地落地區非常寬,一切都很舒服,我感覺非常安全。”冬奧文化與首鋼工業遺址完美融合,充分展現了北京冬奧會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埃及外事委員會委員、《金字塔報》專欄作家賈巴拉說:“北京冬奧會充分利用既有場館和設施,這一做法值得在大型國際體育賽事上推廣。”
“北京冬奧會最大程度使用了2008年夏季奧運會場館,這表明2008年的‘奧運遺産’得以延續。”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對本報記者說,北京冬奧會場館設施将為中國冰雪運動發展創造更多便利條件。
奧地利因斯布魯克大學地理學家羅伯特·施泰格認為,北京冬奧會點燃了廣大群眾對冰雪運動的熱情,将有利于建立冬奧場館等基礎設施維護管理,獲得更好回報。
冬奧場館100%使用綠電
在北京延慶區冬奧森林公園,很多樹木都貼着一個專屬二維碼“身份證”,掃一掃就會發現,它們是延慶賽區建設時移植而來。延慶賽區的場館建設堅持以“避讓”為第一原則,盡量就地保護原生樹木,确實無法避讓的,則采取近地保護或遷地保護措施。
張北的風、光等可再生能源被轉換成綠色電力,輸送到北京、延慶、張家口3個賽區,點亮了北京冬奧會場館,實作了全部場館正常能源100%使用綠電。國家速滑館等4個場館使用新型二氧化碳直冷制冰技術,力求打造“最快的冰”。
泰國中華總商會副主席奔勇說,“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上,火炬點燃方式獨特新穎,讓我們看到中國用綠色描繪未來的創新力和行動力,中國的綠色辦奧理念向人類展示了關于未來的無限可能”。
冬奧會雪上場地采用智能造雪,相對于傳統造雪,可節約水資源消耗約20%。國際滑雪聯合會主席約翰·埃利亞施表示,冬奧會滑雪項目在大自然中進行,這意味着滑雪運動員肩負着保護環境的重任,國際雪聯全力支援中國綠色辦奧理念。
國際滑雪聯合會前秘書長莎拉·劉易斯表示,國家高山滑雪中心“雪飛燕”和國家雪車雪橇中心“雪遊龍”的建設過程展現了可持續發展理念,中國還修建了通往延慶和崇禮的高鐵,為群眾“滑雪短途遊”提供便利,将休閑運動與冰雪運動産業更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法國智庫席勒研究所研究員克裡斯蒂娜·比埃表示,在冬奧會的帶動和影響下,越來越多中國群眾更加青睐綠色低碳的生活習慣,這對全球碳減排事業具有積極意義。英國“社會主義中國之友”網站聯合主編卡洛斯·馬丁内斯表示,北京冬奧會是世界上第一屆完全使用可再生能源為所有場館供電的奧運會,“它讓世界認識到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的堅定決心”。
秉持尊重自然的原則
俄羅斯國立體育運動青年與旅遊大學校長塔瑪拉·米哈伊洛娃指出,北京冬奧會所有設施的建設都秉持尊重環境、不違背自然平衡的原則。
“北京冬奧會的舉辦沒有給中國帶來環境壓力,綠色辦奧理念向世界傳遞了積極信号,即舉辦大型活動與生态保護可以平衡。”智利國家滑雪運動聯合會總經理馬丁·加西亞說。
奔勇表示,在保護生态環境的同時,實作經濟綠色、低碳、循環的高品質協同發展,用科技創新來解決資源環境與發展之間的沖突,有助于推動建設美麗中國、實作綠色高品質發展,為處理好人與自然、發展與保護之間的關系提供了中國方案。
馬丁·加西亞說,綠色辦奧充分展現出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期望和努力,展示出一起走向美好未來的願景,也為世界共同應對氣候變化貢獻了中國智慧。國際奧委會企業和可持續發展總監瑪麗·薩魯瓦強調,可持續發展和綠色行動對于奧林匹克的未來至關重要,“在推動奧林匹克運動發展中,北京冬奧會将是面向未來的重要裡程碑”。
(本報北京、布魯塞爾、裡約熱内盧、曼谷、巴黎、開羅、柏林、首爾、莫斯科2月9日電 記者暨佩娟、李碩、楊迅、陳尚文、任彥、李曉骁、孫廣勇、劉玲玲、黃培昭、花放、馬菲、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