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風中國年
轉眼之間,這個年就快要過完了,人們陸陸續續傳回到自己的工作崗位上,新一年的奮鬥馬上又要開始了。
昨天看書,看到古人過年時的一些習俗,很是有趣,在這裡給大家分享一下。
1、【晉朝·饋春盤】
立春鹹作春盤嘗,蘆菔芹芽伴韭黃。
互贈友僚同此味,果腹勿須待膏粱。
晉朝過年的春盤又叫五辛盤,取大蒜、小蒜、韭菜、雲苔、胡荽做成,有迎春納福之意,象征萬象更新、吉祥如意。
春節期間,親友互相饋贈、共同享用春盤,并飲屠蘇酒,以發五髒之氣。過年贈禮的習俗延續到了今天,但與精美包裝的商品比起來,晉人的春盤似乎更有溫度。
禮不在多少,重要的是暖暖的情意。
2、【唐朝·放燈】
火樹銀花不夜天,遊人元宵多留連。
燈山星橋笙歌滿,金吾放禁任狂歡。
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的第一個月圓之夜,是以唐朝在元宵節破例取消京城夜禁三天。市民為慶佳節燃燈盞、做燈樹,規模十分宏大。看那長安街市上火樹銀花、人潮攢動,映射出大唐盛世一片歌舞升平。
這種熱鬧隻能在古書上或影視劇中才能看到了,我們現在倒顯得冷冷清清了。
3、【宋朝·蠶蔔】
捉弄米粉狀蠶絲,内藏吉語待爾食。
喜得佳兆雖自設,依然歡樂不可支。
宋朝婦女以米粉做成蠶繭形狀的糕點,書寫吉言置于其中,并随意抓取以占新年之福。雖然吉言都是自己寫的,但抽到了“上上簽”依然很開心。
給自己一種祝福,給生活一種希望,這種希望鼓舞着我們年複一年的奮鬥。
4、【宋朝·打灰堆】
除夕黎明打糞堆,一任灰塵滿院飛。
但求萬事如吾願,定放汝向彭澤歸。
宋人将錢串拴在竹竿末端,圍着灰堆轉幾圈,然後擊打灰堆。此舉頗有糞土金錢之意味,謂來年可如願以償。
視金錢如糞土,得先要有金錢,不然隻能是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心理。
5、【明朝·鞭春牛】
年年春打六九頭,煙火爆竹放未休。
五彩旌旗喧鑼鼓,圍看府尹鞭春牛。
明朝時期的春節,鞭打春牛已成為一種盛大活動,官員和百姓在田間地頭共同參與,其樂融融,彰顯了官民同心,一同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繁榮景象。
農耕社會,牛是很重要的勞動力,風調雨順是官員和百姓最大的期盼。
6、【清朝·猜燈謎】
彈壁燈貼三面題,摩肩搭背來猜謎。
本似前朝射覆事,文思機敏方解疑。
過年猜燈謎這一習俗,在南宋的時候就有了,待到清朝時開始盛行,人們熱衷于此,甚至有人專門成立燈謎社。試想,春節期間帝城不夜、燈謎遍市,該是怎樣一種熱鬧景象?
在《紅樓夢》中有對猜燈謎的詳細描寫。這既是娛樂,又是一種文化活動,一舉兩得。
這些豐富多彩的習俗裡包含有很多的傳統文化,而傳統文化又是我們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也是古代人民生活足迹的寫照,更是一個民族的文化根源。
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需要被傳承,這傳承不僅在清新隽永的詩詞中,不僅在活靈活現的壁畫上,不僅在行雲流水的樂曲裡,它早已融進每個中國人生活的點點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