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邪氣在五髒的傳變以及預後

【本篇是:彭博士講《黃帝内經》系列-精華篇-之三百八十六。(更多精彩内容持續更新中……)】

“死陰之屬,不過三日而死,生陽之屬,不過四日而已。所謂生陽死陰者,肝之心謂之生陽,心之肺謂之死陰,肺之腎為之重陰,腎之脾為之辟陰,死不治。”——《黃帝內經•陰陽別論》

聽衆朋友們大家好,我是中醫彭鑫博士,今天我們繼續講解《黃帝内經·素問·陰陽别論篇第七》,我們先看原文∶“死陰之屬,不過三日而死,生陽之屬,不過四日而已。所謂生陽死陰者,肝之心謂之生陽,心之肺謂之死陰,肺之腎為之重陰,腎之脾為之辟陰,死不治”。這段話雖然很短,而且有一定的推理性,在這裡重點指的就是五髒的生克和預後的問題。什麼叫死陰,什麼叫生陽,我在這裡跟大家解釋一下。(今日頭條@中醫彭鑫博士)病邪在五髒的傳變,有時候是按照五行生克的順序來傳變,如果是按照五行相克的次序而傳稱為死陰;如果按照五行相生的次序而傳稱為生陽。是以張志聰在《素問集解》裡邊說∶“五髒相克而傳,謂之死陰,相生而傳,謂之生陽”。屬于死陰的病不過三日,其實這裡邊講的死,咱們很難穿越到漢朝甚至更早期的中國古代去問一問寫作的人,這個死是不就是指的死亡的意思?因為現代醫學的系統當中,很多患者死亡可能沒有那麼輕易,因為大醫院有重症監護,有營養支援,可能在古代是一個絕症,現在通過打點滴或者搶救有可能那種絕症就能救過來。

是以這個死我是這樣判斷的,我個人認為幾日死的時候,看到這樣的内容的,要有一個想法,可能這個死指的就是現代醫學意義上所講的預後不好,或者是病情加重,這個含義解釋起來更妥帖一些,而不是說過三日,七十二小時就必須死亡,這也不見得。是以我們要把古書應用到現代才有意義,總是在古代糾纏幾天幾天就沒有意義了。是以在這裡我了解的就是屬于死陰的疾病,不過三日就會病情惡化,或者是預後不好。屬于生陽的病,不過四天就會痊愈,對比就這麼明顯。

再往下看,“所謂生陽死陰者,肝之心謂之生陽”,他就開始解釋什麼叫生陽死陰了。肝之心,“之”指的就是“到”的意思,從肝髒傳到心髒,從肝髒傳到心髒什麼呢?是木生火,五行相生得生氣,是以叫做生陽。“心之肺謂之死陰”,也就是心病傳到肺髒,自心傳肺,心屬火,肺屬金,以火克金,陰氣就會消亡,故曰死陰。死陰這種情況就會不過三日而死,這種情況可能就過了三日就會病情加重,或者是惡化或者危險,預後不好,這就是一個是生陽,一個死陰,他這裡解釋好了。

咱們再往後看,“肺之腎為之重陰”。肺病傳腎,以陰傳陰,無陽之侯叫做重陰。什麼意思呢?就是肺是屬于金,腎屬水,金水相生,本來是母子相生。為什麼到這個地方卻是重陰呢?因為金和水都屬于陰,“金水俱病,故曰重陰,無陽之侯也。”這是張介賓的注解。這樣一來,沒有陽氣叫做重陰。“腎之脾,謂之辟陰,死不治。”辟就是傷的意思,是以叫做辟陰,張介賓主講的“辟,放辟也。土本制水,而水反侮脾,水無所畏,是謂辟。”也就是說土本來是制約水的,這個時候腎的病,也就水的病又傳到土那裡去了,傳到脾去了,這個時候相當于水反侮脾,就是本來這個土要克水,沒把水給克了,反而水還把土給反侮了,這個不能叫反克,在《内經》當中叫做反侮,欺侮的侮。這樣一來,水就沒有什麼所害怕的,水無所謂了,就沒有什麼可害怕的。他本來是害怕土的,現在土這麼弱小,已經被我欺負了,我誰也不怕,就這意思。這樣一來,叫做辟陰。這個情況也是不治的這種死證,古代人認為這種叫做“死不治”,就是預後非常不好,或者是說病情可能會惡化,這種情況就會出來。

在這裡大家可能對五行生克還不是特别了解,金、木、水、火、土五行生克,我以後有着時間專門跟大家講一講,大概意思就是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就是這樣一個相克,相生就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這一圈又回來了,這就是相生相克。這裡有一個内容叫做反侮,反侮就是本來應該是土克水,土就克制或者制約水,水過于強大,不受土的制約了,就是不受土所克了,他開始反過來欺侮或者古人叫做欺侮土行了。

這樣一來,這就叫做水反侮土了,以此類推,本來火克金,金過于強大之後,就反侮火了,不受火的制約,反過來還欺負火了,金就會反侮火,比如說木克土,土過于強大,回過頭來反侮這木了,這種情況也會出現,這就是所說的反侮的含義。這就是這一段文字的意思,咱們在臨床中就會出現這個肝、心、脾、肺、腎之間的這種傳變,這種疾病之間的傳變,以後遇到真正執行個體的時候,會跟大家詳細的講傳變問題。

在本篇傳變的強調重點講叫相生相克的邏輯關系。是以在這裡大家又複習了一下五行生克,還有反侮是什麼含義,大家了解了之後,便于更好的了解後文的意思。

好了,今天的課就講到這裡,謝謝大家的收聽,我們下次課再見。(未完待續)

本篇是:彭博士講《黃帝内經》系列-精華篇-之三百八十六。(更多精彩内容持續更新中……)

免責聲明:本文為健康知識分享。文中所涉及的藥物、藥方、針灸以及其他各種治療和養生方法,請在專業醫師指導下應用,切勿自行應用。如因不當使用所産生的問題,概不負責。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彭鑫,本文為原創文章,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引用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保留相關法律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