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勝地尋蹤丨說文解物之芒城遺址:與最早的都江堰相遇

作者:歲月都江堰

文圖/每日都江堰

如果說李冰修建都江堰開啟了天府之國2000多年的富庶與繁榮,那麼“芒城”“寶墩”這些成都平原上的古城遺址,就是古蜀文明最初的光亮。在“芒城”,我們能看到都江堰最初的樣子,也能看到4000多年前這片土地上文明和文化的孕育、萌芽、生長。走近芒城遺址,便能收獲一次和最早的都江堰相遇的機會。

勝地尋蹤丨說文解物之芒城遺址:與最早的都江堰相遇

都江堰文物保護機關中的“老資格”

青城山鎮芒城社群被當地百姓俗稱為“芒城子”。傳說這個村落是明末張獻忠修建,因為修得匆忙,故而叫做“忙城”。而今我們所看到的芒城遺址,就處在由岷江古河道與青城山五裡溝交彙沖擊形成的台城上,四周原為低窪的沼澤和平原。遺址坐西向東,背山環水,南北長約 360 米,東西寬約340米 ,面積12萬餘平方米,略呈方形。由于該遺址的四周原有内外兩層殘高1~2.5米、間隔約20米的城牆圍護,整個遺址最初像刻在平原上的一個“回”字。據說,這樣具有雙層護牆、形狀方正規整、儲存較好的史前遺址,在全國也不多見。

勝地尋蹤丨說文解物之芒城遺址:與最早的都江堰相遇

行走在芒城社群,往西望去,就是藥王山,東邊不遠就是從岷江分出來的支流泊江河,可以說這裡是一個有着明顯川西風格的村落。如果仔細觀察,會在綠樹掩映的鄉村道路邊,發現一塊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的石碑:“成都平原史前城址·芒城遺址”。因為是2001年立的石碑,算起來到現在已經有二十年了,是以石碑看起來自然有些陳舊。可這塊看起來有些不起眼的石碑,卻是都江堰市第二個全國重點文保機關的标志。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國保”,是國家文物局對于遺址、古建等不可移動的文物核定的最高保護級别。直至現在,都江堰市也隻有幾處“國保”機關,而且像靈岩寺、灌口城隍廟以及奎光塔,都是2013年才新增。是以,2001年7月便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的“芒城遺址”,可算得上是都江堰“老資格”的“國保”機關。

勝地尋蹤丨說文解物之芒城遺址:與最早的都江堰相遇

1996年,都江堰市文物局聯合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隊,對“芒城遺址”進行詳盡的考古發掘,出土的文化遺物和遺迹,證明這是一處新石器晚期的考古文化遺存,距今有着4500年到4300年的曆史。這是一個什麼概念?說起古蜀文明,最有名的是三星堆和金沙。三星堆遺址距今3700年左右,而金沙所代表的十二橋文化,距今3200年左右,這說明“芒城遺址”是比三星堆還早的古蜀文明。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距今有4300多年的“芒城遺址”,可以說是離中華文明的源頭不遠了。是以,1996年,也就是“芒城遺址”發現的當年,都江堰的“芒城遺址”和新津的“寶墩遺址”、郫都的“古城遺址”等一起組成的“成都平原史前城址群”,被評為當年的“全國考古十大發現”。它們的發現,為揭示夏商時代三星堆古城文化的淵源關系提供了證據,對進一步探明長江上遊地區文明起源,推動古蜀文化研究具有重要價值。

勝地尋蹤丨說文解物之芒城遺址:與最早的都江堰相遇

“芒城”人的衣食住行

1996~1999年秋,都江堰市文物局配合成都市考古隊和日本早稻田大學,對芒城遺址進行了三次大型的考古試掘。在10000多平方米的範圍内出土了石斧、石矛、石锛、石鑿等幾十件石器和數以萬計的陶器殘片,發現了灰溝、木骨印痕的紅燒土塊和殘存的内外城牆等遺迹,堆積最厚處約 60 厘米。初步證明了芒城是一處相當于中原龍山時代、距今約 4500年左右的新石器晚期遺址,其時間相當于中史前舜禹時代。

勝地尋蹤丨說文解物之芒城遺址:與最早的都江堰相遇
勝地尋蹤丨說文解物之芒城遺址:與最早的都江堰相遇

相比史籍裡的考證和推測,芒城遺址考古發掘提供的證據就要确鑿得多。通過裡面還原古蜀先民生活的一些細節,我們可以大概想象當時人們的生活是怎樣的。從“芒城遺址”以及和它同時期的史前城址的考古材料顯示,當時長江中遊的水稻種植技術傳入了成都平原,在種植傳統的小米之外,人們開始在适宜于種植水稻的環境小規模種植水稻。我們今天所說的都江堰“精華灌區”,從4000多年前就已經開了個頭,種植水稻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标志。為什麼呢?因為水稻即大米的種植,明顯比小米讓古蜀先民的食物更加有保障,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糧食安全。能吃飽飯了,那部落的人口自然随之增長,是以才會形成如此一個規模龐大的“成都平原史前城址群”。除了水稻、小米這些主食的種植,當時的古蜀先民還會采集一些野生的豆類來吃。最有意思的是,考古人員還發現了一些家豬的骨頭遺骸,這說明當時的人們已經吃上豬肉了。

勝地尋蹤丨說文解物之芒城遺址:與最早的都江堰相遇

除了食物,考古資料也讓世人對當時人們的居住條件有所了解。考古發現的一座完整的“竹骨泥牆”房址,就是首次出現在成都平原史前城址群的考古發掘中。所謂“竹骨泥牆”,是當時人們建房子的一種方法,把木頭或者竹子樹在地上作為房子牆面的“骨架”,然後用混有草、藤等纖維的黏性泥土抹上去,再用火燒幹。這就是當時生活在都江堰的古蜀先民的家。想象着如果能夠穿越時空,去到4000多年前的都江堰,或許會看到一座座像雨後蘑菇般的“木骨泥牆小房子”,4000多年前的“都江堰市民”就住在裡面。他們生活居住的“芒城”,修在高出水面的台地上,而且有着雙層的城牆來抵禦洪水,像是一個安全、堅固的小島。并且因為當時的氣候溫暖濕潤,大多是河流沼澤的環境,是以,有專家推測,那個時候的成都平原,很可能像今天的威尼斯一樣,是一個水系縱橫、舟楫往來的聚落群。如果要出門,比如說從都江堰的“芒城”去新津的“寶墩”,或者郫都的“古城”,“都江堰市民”很可能要坐船出行。

勝地尋蹤丨說文解物之芒城遺址:與最早的都江堰相遇

李冰修建都江堰之前的“都江堰”

不過,對于都江堰人來說,“芒城遺址”最重要的可能還不是入選“十大考古發現”,或者被評為“國保機關”,也不是透過它能猜測當時的“都江堰市民”究竟過着怎樣舒心、安逸的日子,而是通過它,大家知道了都江堰的曆史原來這麼悠久,已經有4000多年了。

勝地尋蹤丨說文解物之芒城遺址:與最早的都江堰相遇

說起都江堰的曆史,人們總是習慣從李冰擔任蜀郡守、開鑿離堆講起。一方面是因為李冰修建的都江堰确實重要,她不僅改變了都江堰連年遭遇水災的曆史,甚至整個成都平原的面貌都煥然一新。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都江堰在李冰之前的曆史記載中幾乎沒有。《史記·河渠書》:“蜀守冰鑿離堆,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餘則用溉浸,百姓享其利。”寥寥數語,便是史書上關于李冰修建都江堰的全部記載。除了這些語焉不詳的記載,民間還流傳着一些準确性還存在争議的說法。比如,都江堰過去的舊稱“灌縣”,就和第二代蜀王柏灌有關。曆史學家蒙預設為,“柏灌可能是成都平原西北地區今都江堰市“灌口”“觀坂”一帶的土著民”,在趙公山還有一個“柏灌台”。

勝地尋蹤丨說文解物之芒城遺址:與最早的都江堰相遇

雲卷雲舒 攝

此外,根據《郫縣志》記載,今天都江堰二王廟在東漢時是祭祀第四代蜀王杜宇的“望帝祠”,南朝齊明帝在位時,刺史劉季連才把“望帝祠”從都江堰遷到了郫都,然後把這裡改建成了祭祀李冰父子的“崇德廟”。這隻能從側面說明都江堰是古蜀先民的聚居區。是以,要論李冰之前的都江堰曆史,大概是真的不知從何講起,也全靠“芒城遺址”的發現,為世人揭開了這段李冰之前都江堰曆史的神秘面紗。畢竟,和“芒城遺址”比起來,兩千多歲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隻能算是“小兄弟”。

勝地尋蹤丨說文解物之芒城遺址:與最早的都江堰相遇

當然,更重要的是,“芒城”裡藏着的都江堰曆史不是神話傳說,也不是有待考證的野史傳聞,而是有着切切實實的考古證據證明的真實存在。通過城址、陶器、石器這些看得見也摸得着的考古資料,人們得以和4000多年前的都江堰相遇。

主管|中共都江堰市委宣傳部主辦|

都江堰市融媒體中心主編|趙龍魁

執行|嚴 偉

責編|徐偉偉

編輯|曾 莉

記者丨劉 曉

圖檔丨周新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