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的劇情,周秉義在嶽父省長大人那裡被看低,大家都為秉義鳴不平。
今天更新的劇情,就讓人看到了和嶽父如出一轍的周秉義。
弟弟秉昆在出版社3年多了,能力和業績都突出,卻遲遲沒能混上正式編制!
所有人都覺得,已經在省委工作,有着副處頭銜的周秉義,應該幫弟弟一把,也有這個能力幫弟弟一把。
可是,周秉義沒有為此出一點力。最後,是邵老師寫了一封實名信反應情況,才解決了秉昆的編制問題。

一個外人,都能為秉昆竭盡所能,為啥自己的親哥哥,連替他争取一下都不行呢?
歸根結底,是周秉義和他嶽父,其實是同一種人。
1
周秉義為了妹妹周蓉的同學蔡曉光,開口求嶽父郝省長辦事,惹得嶽父嶽母對周秉義态度大變。
說白了,就是因為兩家地位懸殊,秉義開口求了自己,他們怕以後的事情會接二連三,給自己帶來麻煩。
再世俗一點說,就是他們覺得,身為勞工的親家,根本配不上他們家高幹的門檻。
因為心裡沒瞧得起,從心往外沒把周家當回事,才有了小黃秘書陰差陽錯拿錯了過年的禮物。
無獨有偶,過年期間,來郝省長家裡拜年的,就有這麼一位極困難的蔡阿姨。
自己退休,老伴一級傷殘,家裡7-8個孩子,日子實在艱難,就想讓郝省長幫忙解決一下,可郝省長愣是一個字都沒回應。
如果說,幫助蔡曉光,是嫌棄秉義家窮親戚太多,不僅無法給自己助力,還要給自己增添麻煩的話。
那麼,這位蔡阿姨的困難,起碼是一個父母官該管的吧。
兩件事情的不情願,不作為,隻能說明,他内心裡對于一沒身份,二沒地位的普通人的冷漠和蔑視!
而對那些用得着的人呢,态度就不一樣了。
就說那個盛部長吧,犯了那麼大的個人生活作風問題,都要鬧到省委大院了,這是丢多大的人啊。
郝省長硬是一下子給壓下了,讓盛部長該幹嘛幹嘛,隻要知錯能改,下不為例就好。
為什麼啊,歸根結底,不就是因為盛部長是他的下屬,能為他鞍前馬後效力麼?
他盛部長能做的事情,秉義和他的家人朋友,還有那個蔡阿姨,他們做不了啊。
雖然很殘酷,但是這就是現實生活本來的樣子。
2
說完郝省長,再來說說周秉義。
為了蔡曉光,周秉義第一次和嶽父張嘴辦事,正像嶽母說的,以他的智商和情商,完全可以想到,這件事情有多欠考慮。
當時的他,既有兵團的工作經驗,又有北大哲學系的理論學習,其實很容易就想到那一層的。
可他竟也沒多想,就和冬梅說了這事,事情雖然是冬梅辦的,但是,這事實際上,還是相當于是他自己求的嶽父!
為什麼他竟然草率到,可以忽略嶽父嶽母的感受呢?因為如果成功了,蔡曉光就是一個既有能力,又有情感上意願,可以未來在自己或者家人前途上,有所助力的人。
不要說,目光太狹隘,其實這是人的第一本能反應,哪怕是沉着冷靜的周秉義,也是不能免俗!
再說,幫老戰友姚主任引薦那個軍區的首長,這事其實秉義非常的為難。
從關系的遠近來看,秉義和姚主任當年和這位軍區首長,都差不多。
隻不過,這位首長,看秉義是個人才,曾經動過要調秉義給他當秘書的想法,但是,為了和郝冬梅結婚,秉義政審那關沒有通過。
也就是說,秉義并不是一個曾為首長效過力的得力手下,更和首長之間沒有那麼深的交情。
如果首長不願意見姚處長,撥了周秉義的面子,也不是不可能的。
聰明如秉義,難到想不到這些麼,肯定能想到啊,看他當時遲疑得神色就能知道了。
但可是,周秉義還是把這事給辦了,好在,兩邊還都挺高興。
為啥秉義知道可能會遭到首長的回絕,還會試一試呢?肯定不是因為他周秉義面子大,畢竟他當時隻是個窮學生。
原因就是,秉義想促成這件事,因為促成這件事後,好處多多。
不僅多了理由和首長加強關系,更讓如今已是省裡幹部的老姚,對秉義多了份依賴。
連貴為省長的嶽父大人,都對自己下面的部長袒護有加。
何況當時還是個學生的周秉義呢?
可以說,但凡有點可能的,有點希望的,秉義都幫了,唯獨自己弟弟秉昆,他沒幫!
他明知道自己爸爸周志剛和弟弟秉義,對出版社這個編制有多在意。
也明知道,秉義有多努力,多優秀,配得上這個編制。
如果他願意,要麼通過自己的關系,要麼通過嶽母的關系,都可以幫秉義。
但是為了在丈母娘面前保留尊嚴,為了自己的仕途不被人說三四,他都沒有選擇。
因為是自己的弟弟,就真的不能幫了麼?沒道理啊,這并不觸碰什麼原則問題啊。
如果他這個弟弟,擁有姚部長的地位,或者蔡曉光的學識,他會這麼袖手旁觀麼?
3
人啊,就是這麼現實,不管是多大的上司,多高的學問,都無法擺脫世俗的眼光和心态。
與其埋怨别人,人情冷漠。
不如讓自己變得更好,更強,換一個角度和心态去感受人生,也許會有不一樣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