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六天至少減碳四百噸,張家口交出綠色冬奧最新“成績單”

中國青年報用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溫維娜 黃丹玮)“北京奧運會開賽6天内,張家口市加氫量達到27噸,累計減碳405噸。”河北省張家口市氫能與可再生能源研究院執行院長王賀武分享了這樣一組資料,這是張家口為助力綠色冬奧交出最新“成績單”。

北京2022年冬奧會開幕式上,一朵微小的火焰拉開這場體育盛宴的帷幕。這朵“微火”一下子讓作為火炬燃料的氫能走進了大衆的視野。但除了點燃“主火炬”,氫能還應用到了冬奧會的方方面面。王賀武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介紹說,冬奧會期間使用的賽事交通服務用車裡就有氫燃料電池車,并且手持火炬“飛揚”也将氫作為唯一燃料,“開創奧運曆史上氫能大規模應用的先例”。

據王賀武介紹,早在2017年,張家口就開始進行推動氫能源産業發展的政策。2019年,張家口市政府、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和北京清華工業開發研究院聯合成立張家口氫能與可再生能源研究院,引進專業人才,破解發展氫能時遇到的難題。

在冬季平均氣溫隻有零下十度左右的張家口,如何確定氫燃料汽車的冷啟動成功,成了一個亟需解決的問題。為此,王賀武和其他研究人員共同發起技術攻關,對過去幾年時間在張家口運作的燃料電池汽車進行了分析,總結經驗,反複試驗,最終為後續推廣應用提供了一套可借鑒的建議。“現在的氫燃料電池汽車已經能夠實作在零下35度快速啟動,這個在10年前是無法想象的。”王賀武說。

六天至少減碳四百噸,張家口交出綠色冬奧最新“成績單”

億華通動力科技有限公司商務總監史建男向記者介紹公共汽車用燃料電池系統。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黃丹玮/攝

冬奧氫能應用的背後,無數研發團隊和企業都在努力。一家名為億華通的中國本土氫能公司,也為助力綠色冬奧交出一份屬于自己的答卷。其商務總監史建男向記者介紹,公司依托自主研發,率先實作了國産氫燃料電池發動機批量化生産,探索出一條從實驗室到流水線的産業化之路。冬奧會期間,公司聯合整車企業在延慶賽區和崇禮賽區分别投入氫燃料電池汽車212台、515台,共計727台。

六天至少減碳四百噸,張家口交出綠色冬奧最新“成績單”

張家口創壩加氫站停滿了正在加氫的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溫維娜/攝

即使入夜,張家口創壩加氫站依舊燈火通明。今年春節,站長王利兵一直都守在站裡。這是當地氫燃料車每天必需的“能量補給”站,一刻都少不得人。王利兵說:“每輛車隻需15分鐘左右就能加滿。我們做過極限測試,續航達到406公裡,可以保證公共汽車一天的使用量。”

六天至少減碳四百噸,張家口交出綠色冬奧最新“成績單”

張家口創壩加氫站裡正在操作的從業人員。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黃丹玮/攝

在王利兵看來,雖然不能進入賽場為冬奧會加油,但自己堅守的這個崗位不僅為2022年北京冬奧會張家口賽區提供了重要的氣源保障,也将助力張家口國家級可再生能源示範區建設,推動京津冀地區氫能産業的快速發展。

2月9日,國際奧委會品牌和可持續發展總監瑪麗·薩魯瓦曾在國際奧委會、北京冬奧組委聯合新聞釋出會上表示,北京冬奧會是綠色奧運的重大裡程碑,低碳、環保在這裡實作了最大限度的發展。王賀武表示,希望借助北京冬奧會,讓清潔能源能夠得到更廣泛地推廣和應用。“這是一件惠及全人類的事情。”王賀武說。

來源:中國青年報用戶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