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是什麼?我記得一個著名心理學家說過,教育是讓一個人成為最好版本的自己。可我們很多家長,卻熱衷于尋找各種偶像,盯着各種“别人家的孩子”,努力把孩子塑造成“最好版本的别人”。這可能正是很多孩子那麼反感大人談谷愛淩的原因。讓谷愛淩成為她同齡人和熱愛冰雪運動的大人們孩子們的偶像,而不是家長們熱衷于給孩子樹立“成為最好版本的他人”的偶像。讓孩子自己去喜歡谷愛淩和自由滑雪,敢于去挑戰和突破,而不是家長說“你看人家”!

吐槽青年出品
勿庸置疑,谷愛淩是近來社交媒體的人氣頂流,幾天過去了,朋友圈仍保持着“刷一兩下必能刷到其名”的熱度。鋪天蓋地的文章從各種角度闡釋着她成功的原因,“兔媽”教育方式啊,海澱補習啊,10小時睡眠啊,如何成為人生赢家啊。不過我的一個朋友說,當他興奮地把這些文章轉給讀中學的兒子看,想讓孩子從偶像身上汲取學習動力時,沒想到,孩子反應很冷淡,都不願打開那些文章。甩給他一句話:要不你先努力一樣,先學谷愛淩的媽媽考上北大。
哈哈,怼得也不是沒有道理呵!為什麼每一次都把“别人家孩子”的成功,當成訓自家孩子的機會。孩子怼你一句,你瞧瞧“别人家爸媽”,怎麼就不可以呢?
這個朋友在孩子那裡受到的“挫折”,讓我想到我們談論教育時常忽略的盲區,朋友圈裡那些膜拜谷愛淩、揭秘和闡釋其成功的文章,沒有一篇是孩子自己學習的視角,無一不是家長規訓的視角,多帶着濃濃的爹味兒媽味兒。雖然諸多文章粉絲瘋狂仰視的味道十足,但都不是谷愛淩那個年齡年輕人的角度,無意識中代入的都是他們的爸媽。是以,文字中洋溢着“這種教育多成功”“你看人家孩子”“你要向她學習”的說教感。
這讓我想到前年“後浪”演講熱血沸騰地刷屏時,人們開始真以為是“後浪”在澎湃和奔湧,後來才發現,這隻是“前浪”們的自我感動,中年父母們的自娛自樂。前浪對後浪爹味十足的訓話,虛構了一種奔湧議題,沒有幾個後浪真正買賬。谷愛淩熱,可能并不是她這個年齡的年輕人們的熱烈,而是她們父輩們以“家長”之名的熱烈。焦慮的家長們,随時在輿論場上發掘着“别人家的孩子”,當成“雞”自家孩子的成功學資源。
社交媒體上,一個孩子的吐槽很有意思:就不能好好看一場比賽嗎?就不能把她當成一個優秀運動員去贊美嗎?谷愛淩最後那一跳多麼美,多麼驚心動魄,為什麼非要把她變成一個教育其他孩子的“别人家的孩子”。
有次跟學生交流,一個北大學生無奈地說,他很不喜歡這種感覺,自己考上北大後,就成了自己這個家族其他孩子的“噩夢”。怎麼說呢?每次家族裡其他父母教育孩子時,必然會把他擡出來,你看人家如何如何。不知道在鋪天蓋地的爹味文章中,谷愛淩會不會有這種“成為其他孩子噩夢”的不自在感,我知道的是,起碼作為孩子在聽到“别人家孩子”這種訓話時,是很排斥的。
還有一次,我給學生布置了一篇評論作業,一個學生為了訓練寫作能力,也是因為對幾個熱點都有表達欲,交了三篇評論讓我點評。她交作業時特别附了一句話,讓我千萬别在課堂上表揚她超額寫了三篇,她就是想“多寫多被修理一下”。我了解她,她是擔心那種表揚會加劇一種給别人帶來精神負擔的“卷”,就像如果表揚了作業字數或論文長度,會帶來字數之卷一樣。優秀的孩子之是以容易在同齡人中招緻敵意,很多時候并不都是妒忌,也有那種“你看别人家孩子”的内卷示範,所刺激出的反感。聰明如谷愛淩,也一定不希望自己的努力和成功,成為其他孩子的“噩夢”。
教育是什麼?我記得一個著名心理學家說過,教育是讓一個人成為最好版本的自己。可我們很多家長,卻熱衷于尋找各種偶像,盯着各種“别人家的孩子”,努力把孩子塑造成“最好版本的别人”。這可能正是很多孩子那麼反感大人談谷愛淩的原因。
多在議論谷愛淩的教育和成長,可這種議論并不是站在孩子自身成長視角,而是父母規訓視角。并不是循着教育規律去還原一個優秀運動員的成長,而是用功利的成功學邏輯去榨取可以複制的“成功原因”。人們不關心成長,關心的隻是成功,成功就是一切,成功之下一切都值得學習。成功成為一面美顔濾鏡,美化名人過去每一個經曆,用庸俗的苦難辯證法過度闡釋名人經曆的失敗、奮鬥和努力,把所做的一切都看成成功的鋪墊,以“努力就能成功”的簡單而虛假的因果,遮蔽對個體成功起決定因素的偶然、特殊、運氣、陰差陽錯和貴人相助,也在“幸存者偏差”中忽略了個案後的普遍規律。
我們教育的一大問題,就在于這種成功學主導的偶像饑渴症,不是孩子本身導向,而是“他人導向”,成為“最好版本的他人”。于是,不斷尋找偶像,不斷被成功所困,困在被他人所卷的焦慮系統中,迷失自我。讓每個人成為最好版本的自己,這種教育需要去關注每個孩子的心靈,尊重每個人的個性,發掘其興趣,陪伴孩子的成長,孩子孩子所愛,給孩子的每一個進步去鼓掌,在他最需要鼓勵的時候給他掌聲,在他眼神中閃出興趣之光時給一把推力。美好的教育場景,不是父母給孩子推送谷愛淩多優秀、是如何成長、多值得學習的文章,而是跟孩子坐一起看比賽,聽他講自由滑雪那一跳多酷多優美,做自己熱愛的事是多美好。
讓谷愛淩成為她同齡人和熱愛冰雪運動的大人們孩子們的偶像,而不是家長們熱衷于給孩子樹立“成為最好版本的他人”的偶像。讓孩子自己去喜歡谷愛淩和自由滑雪,敢于去挑戰和突破,而不是家長說“你看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