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曆史學教授李純蛟:年味裡的鄉土情,我記憶裡的南充蛴蟆節 | 口述民俗·我的春節記憶

作者:封面新聞

封面新聞記者 謝傑 實習生 梁永琪

每年農曆正月十四,在四川省南充市西充河流域(該市嘉陵區、順慶區、西充縣、南部縣部分鄉鎮),及毗鄰南充的遂甯市蓬溪、射洪部分鄉鎮,有一個重要的民俗節日——“蛴蟆節”。一個保持特有地域風情和鄉土情的祈福消災活動,近年來,成為春節期間的現代民俗喜慶節日。

2月9日,西華師範大學曆史學教授、中國曆史文獻研究會榮譽理事、四川省區域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李純蛟,談到春節文化,為大家講述了他記憶中的“蛴蟆節”。

曆史學教授李純蛟:年味裡的鄉土情,我記憶裡的南充蛴蟆節 | 口述民俗·我的春節記憶

李純蛟教授(圖檔來自嘉湖書苑)

曆史學教授李純蛟:年味裡的鄉土情,我記憶裡的南充蛴蟆節 | 口述民俗·我的春節記憶

浩浩蕩蕩的人潮在山間小路蜿蜒遊走。樊俊 攝

1

高祖父的故事

講述帶着濃濃鄉情的蛴蟆節

“十四夜,搖嫩竹,嫩竹高,我也高,我和嫩竹一樣高;十四夜,搖嫩竹,嫩竹長(成長的長),我也長,我和嫩竹一起長。十四夜,送蛴蟆,蛴蟆公,蛴蟆婆,把你蛴蟆送下河;……”這是流傳在川北山鄉“正月十四過蛴蟆節”的一首首民謠。

相傳,明末清初,南充西充河流域一帶戰亂不已,瘟疫流行,特别是咳嗽的小兒很多,村民人心惶惶。一天,一位得道高人到來,給當地老百姓指點迷津,說這是“蛴蟆瘟”在禍害人間,要把“蛴蟆瘟”送走,瘟疫才會離開。

西華師範大學曆史學教授李純蛟,從事高校中華文化經典教學和中國曆史文化的研究40餘年 ,帶着濃濃鄉情的“蛴蟆節”,也一直是他在民俗文化研究中的一個重要研究對象。

“蛴蟆節曆史悠久。我小的時候,每年一到這個節日,父親總會提及他和祖輩們與此相關的一些舊事給我們聽。”李純蛟教授是四川南充西充人,他的老家西充雙江鄉與綿陽鹽亭的雙龍鄉毗連。“在我的記憶裡,這兩個鄉年年都過蛴蟆節。”

“我祖父和曾祖父那些輩,都是務農兼做紙煙、香、燭、草紙生意的。每年到了蛴蟆節,祖輩們會特别忙。天不亮就要上路去趕‘轉角場’,同日逢場的幾個鄉鎮都去趕,為了趁這節日多掙點兒錢。”李教授始終記得,兒時祖父就經常講,家裡從高祖父開始,就是從十幾歲就跟着父輩“跑生意”。

“我的高祖和曾祖的名字、誕辰已無從知曉。但是,我的祖父生于1879年也就是清德宗光緒5年,距今已是143年了。如果把我高祖父、曾祖父那幾輩人經曆的歲月計入,蛴蟆節可以考見的時間已大大超過200年。”李純蛟表示,從這個推考來看,蛴蟆節形成的時間還應該大膽地往前移。

曆史學教授李純蛟:年味裡的鄉土情,我記憶裡的南充蛴蟆節 | 口述民俗·我的春節記憶

把蛴蟆燈插在田邊祈福。廖蘭 攝

曆史學教授李純蛟:年味裡的鄉土情,我記憶裡的南充蛴蟆節 | 口述民俗·我的春節記憶

巨型蛴蟆燈。劉泉 攝

2

年味裡的學術研究

獨特民俗文化價值和傳承創新

李純蛟教授告訴記者,據其父親講,高祖、曾祖和祖父以前到處趕場做買賣,知道每年過蛴蟆節的地方,不隻是老家西充縣轄境内的鄉鎮。“與西充交界的南部縣、順慶區、嘉陵區,以及綿陽市的鹽亭縣緣邊的鄉場,如金雞、折弓、宗海(雙龍)、洗澤場,遂甯市射洪縣緣邊的仁和、曹碑場,遂甯市蓬溪縣緣邊的三會場等,都有正月十四過蛴蟆節的習俗。”

在他的記憶裡,小時候參加蛴蟆節是一件非常開心的事情。“這一天的活動,一般是以自然院落或自然村為單元展開,内容也是非常的豐富多彩。”李純蛟介紹,他記憶裡的蛴蟆節是貫穿春節的一整套風俗活動,包括紮家菜水消殺虮子(虱子虼蚤蟲卵),屋内地面灑竈灰,吃花馍,送蛴蟆,送虼(跳)蚤,“搖嫩竹”,踩高跷追月兔,耍龍放花筒,燒煙火架等。

這兩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需要,蛴蟆節相關活動停辦。2月10日,南充本地釋出通告,2022年蛴蟆節民俗文化活動也将停辦。李純蛟總感覺春節年味裡少了些什麼,于是他再次梳理記憶裡和文獻裡的蛴蟆節内涵,從曆史文化的學術角度研究蛴蟆節,分析南充蛴蟆節的獨特民俗文化價值和傳承創新。研究結果将再下學期開學後,和大家分享。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