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破解“每逢佳節被催婚”,須互相了解

作者:川觀新聞

虎年春節剛過,不少未婚青年都在春節期間被催婚催戀,可謂“每逢佳節被催婚”。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近日對2021名未婚青年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68.2%的受訪未婚青年都經曆過“催婚催戀”。80.6%的受訪未婚青年坦言被“催”增加了春節走親訪友的壓力。(2月10日《中國青年報》)

“每逢佳節被催婚”是個老話題,尤其是春節期間,年輕人被上一輩人催婚催戀的現象更加突出。催婚催戀,使本來和諧的節日氛圍大打折扣,有的是以導緻言語失控甚至不歡而散。

催婚的上一輩人,不隻是年輕人的父母,還有七大姑八大姨。有時候,婚戀問題成為飯桌上的主要話題,令年輕人倍感壓力與尴尬。作為老一輩人來說,他們笃信“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的信條,對于年齡大了還不戀愛結婚的年輕人很是不解,尤其是父母,他們認為撫養兒女有一套程式:生育、養育、教育、成家立業,隻有兒女成家立業了,他們才會放下心來。是以,兒女不結婚,他們心中總纏着一個疙瘩,寝食難安。

包括父母在内的老一輩人,關心年輕人的婚戀狀況不能說是壞事,可是倘若多次催逼,卻未必是好事。一者,現在的年輕人有獨立的價值觀、世界觀,生活中追求自我和自立,很多年輕人将婚戀狀況視為個人隐私,倘若上一輩人強勢幹預子女的婚姻,勢必會産生抵觸情緒。二者,一些年輕人會有逆反心理,上輩人越是催逼,年輕人越是不放在心上,并且催逼久了,還會産生麻木心理,将催逼的話語當作耳旁風。三者,“每逢佳節被催婚”,會增加年輕人的心理壓力,導緻年輕人春節期間不願回老家,不願走親戚,不願與老輩人同桌同席。不同的婚戀觀,成為橫亘在兩輩人之間的一堵厚厚的牆。

兒孫自有兒孫福,做長輩的要體諒兒女,順其自然。可以适當提醒,但是不能反複唠叨,更不能不分場合奚落挖苦,令年輕人難堪。作為年輕人來講,要明白上輩人催婚催戀,是關心自己的表現,要用适當的語言進行化解,不可言辭過激,更不能拂袖而去。現實中,對于老一輩催婚催戀,有的年輕人會通過轉移話題和注意力,或者無論對方說啥都表示贊同等方式加以化解,效果就很好。實際上,在婚戀問題上,上一輩人閱曆更豐富一些,也更有經驗,年輕人聽聽也沒有什麼壞處。

随着社會的不斷發展,社會寬容度也在增加,對于年輕人的婚戀觀,人們不再苛求,更不再橫加幹涉。社調中心2017年做過的相關調查顯示,被長輩催過婚的适齡未婚青年占比為85.1%,如今這一比例(68.2%)有了明顯下降。可見,上輩人對于年輕人的婚戀狀況的關注度已經不像以前那樣強烈。這是一種進步。而随着社會寬容度的不斷增加,這一比例還會下降。在此基礎上,上輩人與年輕人倘若再互相了解,互相包容,那麼,“每逢佳節被催婚”引發的焦慮,會逐漸得到緩解直至消失。(曲征)

繼續閱讀